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欧美现代文学】第十一章 意识流小说

2023-08-23 00:22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意识流原本是心理学词汇,后来成为行文技巧,紧接着在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之下,对应的小说流派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书中提过这个理论,在佛洛依德那里得到了三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演变成精神分析文论。

 

主要特征表现为

①表现内心真实主观感受(尤其是变态、异化、扭曲、白痴的那一面,这是自然主义的遗产)譬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马赛尔的病态、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②无序的联想

③大篇幅的内心独白、梦呓、断想、狂热

④多层次的意识结构

 

历史内涵:

实际上它的起源就是文学文本当中的内心独白:

《荷马史诗》赫克托尔、阿喀琉斯决斗前的心理独白

《美狄亚》杀子前的内心独白

《坎特伯雷故事集》巴斯妇人的独白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本人无限的独白

文艺复兴强调重视个人,就是对描写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也把人的内心生活和心理活动当成重要的表现对象。

而在重视个人感性感受的现代主义当中,这种技巧也被列位作家所运用。

关键区别在于一种是有中心目的的逻辑性思维,或者说“企图传达”(attempting communication,偏固定),另一部分则是无目的的模糊思维(偏“流动”),后者就是“意识【流】”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法战争当年出生的普鲁斯特,虽然只活到了1922,却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他的短篇以上层社会为题材,描写任务的爱情心理和嫉妒心,这些潜意识性质的描写根本区别于传统小说。

《追忆》则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具体成就见下:

①多声部小说(复调叙事),不连贯单一的叙事;

②人物描写的面具性质(在不同人面前的彰显差异,最后层层剥去,还原人物)

③过去时态的苦心运用;

④意识流手法运用的多种多样(贝壳蛋糕勾引起无限回忆、一束阳光连接感受、联想)

⑤擅长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状态(做梦、离别、等待等)

⑥擅长用复杂不分段的长句表达感情。

“她的黑眼珠…………………………”

 


乔伊斯&《尤利西斯》

爱尔兰著名的小说家,1882-1941,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

相较其他人而言他的生平要糟糕的多,他是穷公务员出身,后来又和天主信仰决裂,进入柏林大学后专攻语言和哲学,爱好易卜生戏剧,后来赶往巴黎学习,后来因为无法忍受都柏林庸俗无趣的生活,宣布自我流放,背井离乡,到欧洲各地漂泊周游,先后移居苏黎世、罗马,兼职并投身创作,后来双目失明,最后病逝苏黎世。

在庞德的帮助和推荐下发表作品《都柏林人》,这是一本现实主义风格的短篇小说集,控诉都柏林市民的庸俗生活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瘫痪状态。

——说来,爱尔兰出于半殖民地境况+专制统治,因而社会变得庸俗卑琐,这小说集中那些小市民不一定欺下媚上,但全都悲观失望,沉溺自甘堕落和情欲当中。

“流亡就是我的美学”,这个流亡不仅仅说的是生活的自我放逐,更是对自己的理论、美学的昭彰——他希望作家从作品中退隐,让人物自行表现,客观表现现实的孤独忧郁。


轰动欧洲的意识流之巅:《尤利西斯》

运用意识流、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笔法,写3人不受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本能冲动,表现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类文明的混乱和绝望。

 

故事和原著《奥德赛》具有极其恶毒的对应:

布鲁姆-苦主,对应原著的智勇双全奥德赛。

丧子,丧性功能,妻子出轨后仍然原谅,和少女写信调情,照顾喝醉被打的的少年和被忽视的犹太人、有困难的少女,,但善恶原则在他身上都显得崩溃,大恶不做,至善不能,却仍然不乏善举;


莫莉-狂妻,对应原著的忠贞佩涅罗佩。

肉欲主义者,沉迷官能享受,出轨频频,送走情人后被告知,他们的生活会多一位年轻人,此时心底生气了母性的爱欲和雌性的情欲;


斯蒂芬-少年,对应原著的成长者特勒马科斯。

作为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思想已经飘忽,却在喝酒醉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一位父亲一样的布鲁姆。具备强烈的艺术气息,但对殖民者和统治者都深恶痛绝,因此以流亡、技艺、沉默作为人生哲学和生活道路。


这本书除开意识流描写之外,还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史诗感,其中不乏爱尔兰酒馆中那些民族主义爱国者的激进控诉,对英国佬的斥责,对那些传奇色彩的义勇领袖的赞颂。

此外,尤利西斯乃奥德赛之罗马名,为何取这个名字?

首先,3人的活动如同奥德赛海上漂泊一般,实乃“痛苦中的探寻”,然而本书,作者刻意用这个名字实在是黑色的反讽——现代人的精神无依无靠比奥德赛的终有所归属要绝望的多,奥德赛归来凭借智勇归来、杀死求婚无赖,佩涅罗佩拒绝求婚者、特勒马科斯目标坚定,但书中对应人物无一例外全部相反……

其次,存在的相当优秀的结构安排,章节数对应游走的时间、地名都有各自的隐喻;

最后,意识流的笔法和奥德赛原著的四海飘扬相对,只不过从物质层面变成了精神层面,叙事随着主人公的目光和心理展开而展开,毫不相干、肆意游走,表现了人物无所事事平庸空虚的精神状态。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Life is tale 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

——莎士比亚《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一个复杂的作家本来就是难以用某个固定的观念来规范的,福克纳,这个美国南方系的作家,从表现美国南方风土人情来看,是现实主义的,如果看他那从良好家教中获得的传统价值观,又是浪漫主义的,但是写作的手法又大量运用意识流和【神话模式】,显得深受现代作家影响。

【神话模式】是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运用的一种手法(当然并非他所创),顾名思义,就是让故事、人物、结构和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发展,书中康普生一家,和耶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全部密切关联——可能和《尤利西斯》对照《奥德赛》一样恶毒,或许希望用神圣的耶稣基督来和卑劣的康普生子孙相互对照。【神话模式】的优势在于,除开增添一层反讽色彩,也是让他的故事从日常琐事中突破出来,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的意思。

故事发生在一个地道的美国南方庄园环境里:

杰普森镇上的康普生一家。

康普生一族以往祖、上出过州长、将军,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也只剩下两人。

家主:律师,但不接业务,喜好愤世嫉俗空论;

太太:自诩大家闺秀,好无病呻吟,但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

女儿凯迪:精神被爹妈压迫得畸形;虽然全文视角不围绕她展开,但实际上她是全书的中心

——这种手法乃福克纳刻意为之:“简洁的叙述往往更加饱含激情。”“我要表现树枝的阴影,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点】:

①多角度叙述+全能角度叙述,依靠四个不同的叙述者共同完成主线;

②意识流,大量描写人物混沌糜乱的内心世界,偶尔用字体的变化提示读者;

③神话模式和用典的运用,部分章节的标题和耶稣基督受难日、复活节等重合,书的标题和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重合,或旨在以神圣反衬康普生一族的卑琐、讽刺。


【欧美现代文学】第十一章 意识流小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