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帝寒金温|吃对养生,吃错养病,饮食养生必须知道的“四气五味”

2023-08-04 19:18 作者:酒茶香01  | 我要投稿

古人认为:“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饮食一直都是养生中重要的一环,在日常饮食中选择合适的食材,能够起到保健调养的作用,反之则可能养出病。


中药与食物本是同源,都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不少中药与食物很难明确区分,比如大枣、甘草、赤小豆等,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五味”的理论适用于药物,也适用于食物,根据“四气五味”去选择食物,是饮食养生的重要依据。

一、四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气有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气还有“大热”、“大寒”、“微温”、“微凉”的描述。

每味药食的寒、热、温、凉四气,是古人根据药食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映推导而来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强调“入腹则知其性”。

能缓解或者消除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等热证的,反推为寒凉药食,能缓解或者消除四肢发冷、面色苍白等寒证的,则反推为温热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凉药食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滋阴、凉血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调治。常见的有梨、西瓜、黄瓜、苦瓜、绿豆、甲鱼等。


温热性药食有温中、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调治。常见的有葱、姜、辣椒、胡椒、龙眼、荔枝、羊肉、牛肉等。

二、五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由人体味觉器官直接感知,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

春秋战国时期,五味理论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后来《黄帝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应用、阴阳五行属性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五味”的药性理论出现,经历代医家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素问.至真大要论》将其概括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就是将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

辛:一般解表、行气、活血药多具辛味,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所以“辛”能够发散、行气、行血。常见的食物有葱、姜、大蒜、香菜、洋葱、花椒等。

甘:滋养补虚、调和药性、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如人参补元气、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所以甘“能补能和能缓”。常见的食物有牛肉、山药、大枣、蜂蜜、甘蔗等。


酸: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药物多具酸味,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故酸“能收能涩”。常见的食物有醋、橘子、山楂、石榴、乌梅等。

苦: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苦味,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所以苦“能泄、能燥、能坚”。常见的食物有苦瓜、茶叶、杏仁、白果、桃仁等。


咸:一般能泻下、润下、通便、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比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蜇、淡盐水能调理大便燥结,故咸“能下、能软”。常见的食物有紫菜、海带、海蜇、海参等。

除了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味一般附于甘味,就是我们常说的“甘淡”,涩味附于酸味,就是我们常说的“酸涩”。

天地造万物,万物各不同,中医将药食分为“四气五味”,是因为辛、甘、酸、苦、咸的味象鲜明,比较容易辨别。

但大自然中的很多药物、食材往往都具有不止一种味,相互搭配又能出现不同的效果。


《济生方》中写道:“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留滞为患。”识气又知味,了解清楚了才能做到合理利用,获得“倍胜于药”的效果。中医源于自然的恩赐,融入了千年的智慧结晶。帝寒金温中医基础知识分享系列,持续给您分享更多生活中常用的中医小知识。


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中医的人,让中医的智慧帮助我们回归自然,拥抱健康,成为我们家庭健康的守护者。

帝寒金温|吃对养生,吃错养病,饮食养生必须知道的“四气五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