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樂後禮,自得無礙。附加說明。
先樂後禮,自得無礙。聖人在世,行走於此。千年遺教,禮樂之時。儒鼎南風。(先學樂再學禮,是正確的程序,這樣子才容易打開心房,有所獲得。聖賢是這樣作的,經文是這樣寫的,千年以來,要推行禮樂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的。儒鼎南風)
世事紛飛,來往不息,此未消停,彼又復起。單究事理,陰陽不濟,常倚不德。禮雜煩多,樂淫奢靡。是人行禮,時勢而為,人物之宜。(世事是不斷的新舊升降,來來往往也是不會停止,以前舊有的還沒消化完畢,新的發現又接踵而來。在其中,若只是看到事件和物理,那樣是不對的。常常錯過人情和倫理,常常處在不完整的狀態。禮儀有缺點,就是繁瑣。音樂有缺點,就是耗費過大。其中的重點是人的需求,要考量時勢中的變化,命中常道的痕跡,這樣才會恰當有效。)
非事內責,非物內理。行樂純粹,一絲一縷,亦也顯明。因所有事,單條分列,一有主題,行有於此,一時一人,一物一地,一貫和諧,行樂暢意,便可得近,非由理析,分辨可得。(沒有哪一件事情,和人不相關,而且沒有主觀意見。沒有哪一個物體,和邏輯不緊密,或者其中沒有規律。為生命而高歌那是萬物之靈的獨門特性!據此能夠充沛精神,又可以清晰事物與環境。儒鼎編排的歌目,每一首都有一個主題,眾多的主題彼此交織,可以經緯天地,又關聯整體。緊密依循時空的腳步來進行,又能夠清楚事物的來龍去脈,能夠親近人情又真實有效。就彷彿銀河一般,遼闊豐富,又像大海一樣,深邃無比,從古今聖賢的一致性,再到美麗的身心與環境,那就是人我大同的和諧天地。是超脫了腐朽的文字雕琢,又穿透了形體的障蔽,所以感應得到的。也不是細瑣皮毛,陰謀計較,能夠探索的境地。)
樂記有云,禮者別異,樂者合同。專人專對,諸事可推,人責正任,無所不成。人皆有命,命中有性,性也興情。人有活動,自有來去,必是有行。(經典中有說道,禮儀就是對於不一樣的,能保持尊敬與理解。音樂就是讓人意識到內容消息,會有同樣的中心,能夠彼此充份和諧。世事雖然紛雜虛華,若是人人都有正德定位,事事都有盡心盡力行為,哪裡會有衰敗跟空乏呢?上天有好生之德也,天生我必有用,人人都該立定腳步,都要清楚志向跟貫徹使命。時空中,日月星循環,社會上,人事物來往。厚德,才能載物,生氣生成,然後得以不止不息。有活動才是生命的真相,有志向就會去貫徹實行。)
行者動也,動由樂也,易發興歌,由衷之樂。如是之乎,知行合一,勢在必行。或有不得,失教無學,糊塗之罪。非析有得,是析有責。德之在人,盡之在事,事有理也,人有宜也。 (有空間就有時間,有生命就有動靜,樂意始終貫穿生命,這種主觀動能,完全出自於自己的內心,最容易在行歌當中展現出來,由衷樂意的溫情,就是天下地上的活泉。這樣一來,精神飽滿,行為充份,會有禁不住的盈滿,自然持續的推行。另一方面,會有那種有教不成,又不作不知的人,就是因為禮樂施行的不完整、糊塗不周全,所導致的罪過。這不由世事不同的比較得來的,這是因為,人人都清楚自己的性命而來的。是有德才能觸碰天道,是能量才會動人和推進事理。事物都有清楚的條理,人都有應該作的事情。)
作者:南風GT。 學伴關注了,寫些說明資以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