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胶东故事:招远地名故事,漫说历史湮灭了的罗峰古镇

2023-06-29 06:12 作者:小可热点新闻解读  | 我要投稿

滨海雄镇傲唐宋 淘金古镇是罗峰

做为招远人,大家都对罗山钟爱有加,多少人登临揽胜!

但是以罗山而命名的古镇罗峰,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今天,文史公就带你领略一下被历史湮灭了千年的罗峰古镇的雄风。

罗峰镇是唐宋时期掖县的一个建置镇,是招远地域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阶段,衔接曲成古县和今招远县。这一时期,招远地域虽然“附在邻邑数十世”,但滨海雄镇,承曲成古县之雄风,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文化。招远人心中,罗峰镇是招远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建置期,是招远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招远的文人和达官贵人,常以罗峰为招远行政区划的代称,或以之为号,相沿至今。罗峰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黄金产地,目前开发的旅游景区淘金小镇就是源于大宋时期的罗峰镇。唐军东征过罗峰的系列传说、以状元王俊民为代表科举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

一、罗峰镇设立的历史背景

罗峰镇前身的汉曲成古县,原为汉朝封国,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被分为西曲成县和东曲成县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均被省并入掖县。隋末唐初,连年征战,为了招抚人才,朝廷不断析置州县,随后又不得不进行省并。旧唐书记载:“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资治通鉴》记载:“初,隋末丧乱,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唐兴,相率来归,上皇(唐高祖)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上(李世民)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李世民贞观元年)二月,命大加并省”。这些记载说明,隋末唐初,从天下丧乱到天下初定,“权置州郡”现象颇为严重,因此唐太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区划调整。

但是,事实上,唐高祖武德年间,虽然经常有“权置州郡”现象,但只要形势稍加稳定,高祖即省并州县,以减轻民众负担,发展生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曲成县一度复置,两年后又再次省并,设为掖县罗峰镇。重置和再撤曲城县时间,史上说法不一。《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四年,讨平綦顺,置莱州,掖、胶水、即墨、卢乡、昌阳、曲城、当利、曲台、胶东九县。六年,废曲城、当利、曲台、胶东四县。贞观元年,废卢乡,割登州之文登、废牟州之黄来属。”复置时间,《读史方舆纪要》和《莱州府志》记为隋末,撤并时间《新唐书·地理志》记为唐贞观元年。按“时近则易核,地近则迹真”的史家法则,旧唐书的记载更可采信,即曲城复置于武德四年,再撤于武德六年,这一点《续山东考古录》也予以认定。

行政区划在战争年代变动大,分划多,这屡见不鲜,皆是为了服从战争需要。共产党将招远划为南招、北招,战争结束后又并为招远,就是这个道理。唐初争战时,高祖为安置降将,经常采取“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的方法。如武德三年一月,据夏县的吕崇茂降,唐高祖升夏县为夏州,封吕崇茂为夏州刺史。从《旧唐书·地理志》州(郡)县之兴废沿革,大致可以看出唐朝开国史的战争情况。随着海内削平,唐高祖也随时并省州县。据统计,高祖武德时期省并州郡大大超过贞观前13年,仅胶东在内的河南道,即废25州66县(包括曲城县)。唐高祖省并州县最早是武德三年(620年),也就是河东战役结束不久。武德六年(623年)到武德八年(625)是并省州县高峰期,此期正是在高祖推行均田制前后,在当时条件下,均田也必须并省州县。

因此,曲成县的复置,是在唐初“权置州郡”的大环境下,武德四年(621年)“讨平綦顺”,为了安置降将置莱州时,复置的曲成县,而撤并时间是武德六年(623年)唐高祖均田省并州县的高潮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曲成最后彻底消失,招远区域成为掖县罗峰镇。

罗峰镇设立后,治所即今天的招远县城,招远区域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曲城向东迁移近30公里,为当时罗峰镇的中心地带,亦即今天招远市的中心地带。罗峰镇的命名,是以境内的罗山而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登州府下:“又罗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唐置罗峰镇,盖以山名。”有些文献当中,罗峰镇又写作罗山镇。

二、罗峰镇的经济文化发展

唐朝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把州(府、郡)和县分级,州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这种按情况将部分次级行政区特别处理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直到今天仍非常常见,如副省级市、省直辖县级市(比如我们招远市,虽然也是县级,但为山东省直辖市,比一般的县高出半格)。唐时的莱州为中等郡,掖县为上等县。而值得一提的是,唐时在州县分等同时,又对基层乡级政权进行分等,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镇建置,今天中国基层的乡镇设置,基本上沿袭唐朝而来,规模大、人口多、工商业发达的设为镇,反之则为乡,虽然乡和镇是同一级别,但一般来说镇比乡更加发达。

宋·王存等奉敕撰的《元丰九域志》莱州下记掖县:“望,掖。四乡,罗山、海仓二镇,有三山、夜唐山、掖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招远县,府西南百五十里。西至莱州府百七十里。本掖县地。唐为掖县之罗峰镇。宋因之……”这些记载说明,曲城县废入掖县后,原曲城县地域设为罗峰镇,当时掖县有4乡2镇,罗峰镇是其中一个镇,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优于其他4乡。《元丰九域志》在记乡镇时,镇一一点名,而乡只写数量,也说明这个问题。北宋毕仲衍(1040~1082年)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奉命而修的“典故类”历史文献——《中书备对》,将罗山镇和海仓镇与县并列记述,也说明当时镇的经济发达。

罗峰镇存续于唐和北宋时期,前后相续508年,见证了大唐帝国的兴盛和北宋年间的民族矛盾,最终于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刘豫阜昌元年(1131年)结束历史使命,升而为招远县,即今天的招远市。这一时期,罗峰镇是山东的主要黄金产区,逐步凸显了其黄金重地的历史地位。“天圣中,登莱产金,岁溢数千两”,其主要产金地即掖县罗峰镇。当时,大将潘美奉旨到罗峰镇督采黄金,开辟了皇家督采黄金的先例,当时创造的堆石砌灶溜槽冶炼技艺,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今天开发的淘金小镇旅游景区,即是根据这一时期的黄金生产情况设计的。

罗峰镇存续期间,在文化建设方面也颇值得圈点。招远境内出土的多件唐三彩,

(罗峰镇时的唐三彩壶)

反映了唐代中土厚葬之风对胶东地区的影响。北宋罗峰镇出现的进士王弁和状元王俊民父子,见证了唐朝开科取士以来,平民百姓通过科举渠道而成为国家栋梁的历史进步。

唐朝的罗峰镇,主要留下了唐王征东的系列传说,成为招远地名文化和民间故事文化中的浓重一笔。

(唐王东征,网络配图)

其中唐王大军过境遗迹和地名传说主要有:架旗山的传说、藏马涧的传说,“走马岭”、“饮马湾”、七十二冢子及琵琶岭上断子弦等传说,今温泉街道的芮里村村名,更是直接由唐王征东传说而来。铁扁担王常勇救唐王的故事,则反映了招远人的耿直和见义勇为精神。

宋朝的罗峰镇,留下的最灿烂的历史文化,便为烟台区域内唯一的文状元王俊民的千古奇闻。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罗峰镇人王俊民状元及第,虽然中状元后忽得狂疼,因服药不当虚脱而逝,年仅27岁,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作为,但其事却被演绎为千古奇闻,世世相传,在中国科举文化和戏剧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王俊民读书成状元的故事,一直对招远的仕进之风影响颇深。清顺治《招远县志》序言中提到:“王罗峰起濂、洛、眉山后,弁冕诸君子。不闻当日者,贻首冠蓬山诮。及充南京考试官,竟撤棘骑箕尾,玉楼就记。天上文章固不屑人间尘垢耶?”将其同周敦颐、程颢、程颐、苏东坡等名人相提并论,称其文章为天上文章,足以看出修志人员对其崇敬之情。招远历史上有状元坊、魁星楼等建筑,可以看出招远人对状元的敬仰与崇拜。

(四库全书记载状元王俊民墓)

《招远县志·陵墓》记载:“状元王俊民墓,在县西南三十里聚灵岭之东。土人云,墓尚有砖,田父牧儿或偶动之,必心病,还其处,乃已。”这一记载,可以看出招远人民已经将状元王俊民神化,充满敬畏之心。王俊民在招远历史上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也留下许多地名,至今,招远城市道路仍有魁星路、状元街等称谓,王俊民墓地附近村庄也因埋了状元由“庄王头”改称为“状元头”村。

三、招远人的罗峰情结

罗山是招远的地理标志,是一座灿烂的金山,又是一座充满仙道色彩仙山,罗峰镇因罗山而命名,既符合一般的命名习惯,又符合这一地域民众的心理情结,所以招远人一直对这个名字情有独钟,虽然其只是附在邻邑的镇级建置,但招远人却将其视为招远的代称,延续至今。

清顺治本《招远县志》“陵墓”中记“宋黑王相公墓”有:“按王德用郑州人,亦未尝至罗峰,此何以有墓?”句,明显以罗峰代指招远县。在招远任职的官吏,也有许多在诗文中以罗峰代指招远县,如,清朝邑侯江光“观风谕”文,内有:“敢云百里罗峰,留召伯他年之树”句,其“补官罗峰漫成四律留别”诗中有:“我本罗峰旧使君,暂将凫舄此间分”,不管是诗题还是诗文,都是以罗峰代指招远县。邑侯黄学干“彤管录序”中有“罗峰僻处海隅,壬午冬,余自文山来宰斯邑”句,也以罗峰代指招远县。该志跋中:“缺者补之,知伯舆(王基)缔姻于晋室(其女为晋梁王妃);遗者拾之,识孟坚(指汉代水利官员王诲,字孟坚)于罗峰”,这两位历史人物都发生在“曲成县”的汉魏时期,而编纂者仍以“罗峰”代之,更说明了招远人对罗峰的认同。

古人常用地名代指人物,这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清顺治《招远县志》在序言中提到王俊民,就是以其出生地称之:“王罗峰起濂、洛、眉山后,弁冕诸君子……”里面牵扯到的几个人物,也都不直呼其名,如濂指创立濂溪学派的周敦颐,洛指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眉山指眉山人苏东坡。县志作者以罗峰代指王俊民,说明其对罗峰镇的认同。

清乾隆十六年(1752)五月,招远籍书法家题于西安碑林的“翰墨奇观”碑,落款“山左罗峰柳云培书”,其“山左”指山东,“罗峰”便指招远县。

(清末书法家柳云培西安碑林翰墨奇观碑,落款山左罗峰柳云培 )

建国初期著名画家、北京画院王道远,自号“罗峰山人”,也说明招远籍文化人士对罗峰的情有独钟。直到当代,仍然不断有招籍文人以“罗峰”为号。

古往今来,吟诵招远的诗文中经常见到以“罗峰”代指招远的例子。如明进士杨观光《忏牛文》中有“况在罗峰斗大之区……”句;其《赠邑侯张君序》中有“公复拂袖罗峰”句。道光《续修招远县志》序言:“岁在丙午,立秋后六日,罗峰后学谨序。”该志《艺文》收录掖县进士毛贽诗《金华山》中有“一自罗峰分两郡,无人访道来崆峒”句。这些诗文可以体现出来,不管是招远人,还是邻县(如掖县人),都把罗峰镇作为县级建置对待。

罗峰镇作为行政建置虽然已经消失800多年,但招远人至今对其念念不忘,清末招远县设立过“罗峰书院”,如今招远县设有罗峰街道办事处,城区主要街道命名为罗峰路。罗峰镇,是招远人民挥之不去的一种念想,她见证了招远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

作者:招远文史公

来源:掌上招远

招远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现有资料可以证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聚居和繁衍。商周属古莱子国,春秋时始属齐,汉置曲成县,唐宋为罗峰镇,金置招远县。世事沧桑,世代繁衍生息的先人,在这14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留下的灿烂的文化。一处处集镇村庄,一条条山川河流,一道道山峦名胜,一座座寺庙宫观,甚至一池一水,一丘一墓,都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这些故事演绎着纷呈的历史,传承着不朽的文化,愉悦也教化着一代代的金都儿女。

地名传说故事,既是民间传说故事,又是地名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旅游胜地的地名故事,还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仅用于分享传播,如侵自删!胶东五市协同发展,共筑美好家园——魅力胶东。



胶东故事:招远地名故事,漫说历史湮灭了的罗峰古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