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鑫 | 拜访于守金先生 2018-06-11 15:22
他告诉我们,他还远远看到过毛主席,我们好奇地问,毛主席到底给您什么印象?他说:高大伟岸,气宇非凡,终身难忘。
我们甚至像个孩子一样幼稚地问他:“您是举重冠军,应该可以拔起一棵碗粗的树吧?”他摆着手笑道:“那怎么可能,人没那么大劲的。”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还有些“失望”哩。
于老先生却表示他不满意这个配音,他认为闫怀礼的配音太话剧腔,不够生活化。说实话,我们都觉得闫怀礼的配音够棒了,没想到于老先生却另有看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王扶林先生第一个吃了螃蟹,导演了《敌营十八年》,备尝失败的滋味。随后香港以及外国电视连续剧的引入,刺激并引发了大陆观众对于电视连续剧的狂热期待。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真正叫座的作品之前,山东电视台就在毫无摄制经验的背景下,组织人马拍出了几部水浒系列,如《武松》《鲁智深》《宋江》《林冲》《顾大嫂》等,相继在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映,一炮而红,尤其前两部以精湛的剧本、调度、表演征服了全国观众。同期相比,山东电视台的这两部系列剧质量远超中央电视台,即使以中央电视台后来红得不能再红的《西游记》等剧与《武松》《鲁智深》相比,在艺术构思、表现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可以说,山东电视台的大胆试水,毫无生涩之弊,反而更像是高度成熟的作品,即使拿到今天来观赏,仍然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堪称是影视改编古典名著的圭臬示范。很可惜,很少有文章和著作来重估这两部水浒人物系列电视剧。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电视艺术的艺术批评和理论相对薄弱和滞后的事实。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先吃螃蟹的剧组人员包括演员们。三十多年后,很多观众包括不少年轻人还在网上赞叹当年鲁智深的扮演者——于守金先生的精彩表演。他对这个形象的塑造可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高度。
于守金先生并非职业科班演员出身,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相继参演了《鲁智深》《侠女十三妹》《中华武术》《冯玉祥》《吴玉章》等十几部影视作品,他在片中刻画的人物真实、生动,表演挥洒自如。尤其在《鲁智深》剧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宅心仁厚而嫉恶如仇的鲁达形象,细心的观众如果将此比较一下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以及2011年鞠觉亮执导版《水浒传》中的鲁达形象,可以说有云泥之别,其差距不可以道理计。前者的表演出神入化,达到风格化与真实感高度统一的境界,当然这里面也有陈敏导演和摄制组的心血。后来于守金先生退出演艺圈,晚年以写字养花度日,很少见客。
2007年,我从网上得知,于老先生就在青岛居住,遂萌生了拜访老先生的强烈愿望,便委托我的一位绰号叫做“包打听”的学生四处寻问,他在网络博客和百度贴吧上留了咨询信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姓于的网友在百度贴吧中说于老先生晚年在家养养花,写写字,日子过得很不错,但不见外客。不过,一听说我们是书画爱好者,似乎很投缘,老人才同意见我们。一想到就要见到敬仰已久的于老先生,我十分兴奋。当时我正因严重的膝伤在公寓疗养,但是不想错过这么难得的机会,就绑着护骨架拄着拐杖和我的学生一起去拜访老人家。
早上10点多,已经下起了雨,使数日来的热天增添了一丝凉爽。我们和于姓网友约好在人民路口见,会面后雨便停了。交谈中得知这位网友是于老的侄儿。我们三人一同前往老先生的住宅,原来离我住的地方并不太远,这让我顿觉一种时空错位的异样感。一踏进于老先生的家门,发现房子不大,比较陈旧,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些简陋的摆设。窗台上有几盆月季和兰花,看得出老人家晚年的闲情雅致。见到盼望许久的于先生,我内心非常激动,但是举止却变得拘谨起来,大概是看到自己童年最喜爱的演员,难以相信这是真的吧。老先生已经远不是当年雄姿英发的模样,走路也有些蹒跚。落座后,老先生亲自为我们沏茶倒水,简单平和地了解了一些我们的情况,大家便闲聊了起来。先生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略有些烦心和忧虑,看得出老人平日略有些抑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他逐渐开朗起来,不仅言辞朴实而且机敏,这说明以前老人家是非常健谈的。他看了看我的伤情,对我的膝伤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他说他是专业运动员出身,对半月板损伤和韧带撕裂还是颇知一二的。先生回忆说,他中学喜爱投铅球,19岁开始从事举重运动,23岁入选国家队,在亚洲举行的一界“东亚新兴力量运动会”夺得冠军,而且当场连续九次打破该级别的亚洲记录,创造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引起轰动,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革”时,举重队解散,他申请回家乡工厂工作。一直到1983年的时候,山东电视台继《武松》连续剧震动全国后,又组织人马拍摄《鲁智深》。其他都已经就绪,唯独主角演员难以找到。陈敏导演非常着急,有人推荐了一个美声歌唱家,体型倒是接近角色,但是气质却没有说服力。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于守金先生,说这个人形象好。一打听,于先生已经回青岛当工人了。陈导演就跑到青岛去找,结果在一条街上逡巡之际,看到一个大汉正在买鞋,活脱脱鲁智深再世一般,这难道就是于守金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相逢一笑在街头。陈导演对他的形象非常满意,加上他是举重运动员出身,浑身有力,相当贴合鲁智深的形象。这样于守金先生由从事举重到当工人,却又突然走上了影视之路。


《鲁智深》总共拍摄了五集,分别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花和尚夜宿桃花村》《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花和尚大闹野猪林》,原版中只标了第几集,没有标名目,但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时候被央视剪成四集,最早在山东电视台第一次播出的原版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的版本是经过重新剪辑和串联而成的整部《水浒》电视连续剧。据于老先生告诉我们,他进组时,已经没有什么时间接受培训,导演给他五天时间去琢磨角色。结果,五天后的第一个镜头,导演就赞叹道:“看,人家于守金,进组才五天,就上戏了。”我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么快就成功进入到角色中去了呢?他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们:“我人很聪明,我可不是别人以为的那种四肢简单头脑发达的运动员。我喜欢读书、看戏。我从袁世海先生的京剧《野猪林》中进行借鉴、揣摩,就有戏了。”他边说边模仿袁世海先生的造型和动作,并告诉我们这种造型气质的表现是如何有助于他的电视表演的。我暗自赞叹,真想不到老先生的艺术修养和眼界这么厉害,我当时虽然也对京剧有一定兴趣,但是还没有像于老先生这样去深入地琢磨过表演艺术的问题。京剧的表演方式是一种“陌生化”效应很强的表演方式,它蕴含着真实,却以疏离的方式表现出来,风格主义倾向很浓厚,从京剧的这种表演方法中吸取精华还要转化成生活化的表演绝非易事,因为要同时领悟风格的意义和生活的真实性内涵。短短五天,就能够转化成功,就是职业演员也难以做到呀!剧中鲁智深的大特写镜头以及言谈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动作架势以及眼神,在传达情绪方面极富有感染力。应该说,在电视拍摄镜头面前,于老先生是那种特别具有“camera face”的演员。我最欣赏的一组镜头就是《鲁智深》第一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在听到隔壁唱曲后焦躁不安,勃然大怒,腾地一声站起身,迅速打破了前面舒缓的节奏,接着镜头给了鲁达一脚踏在板凳上的动作特写,这个动作极为威猛有力,脚踏上板凳的配音又沉又响,这与前面速起身的运动顿挫感形成节奏蝉联的效果,紧接着鲁达大声呼叫店小二,随后接了店小二出现的镜头,然后再给鲁达一个半身镜头,鲁达怒斥店小二,说道:“洒家不曾少与你酒钱,为何叫人在此啼哭哇!”这两句话还配合了方向不同的手臂动作,讲前一句时手臂挥动着指向店小二的方向,讲后一句时手臂猛地回指向隔壁卖唱父女方向,均以动作指向性引导观众构建了镜头中并不存在的人物画面。鲁达的动作气势和情绪均表现得极为饱满,充满视听的张力。整个场景顿时有风生水起之意,气场之大,难以言表。而实际上这一系列的动作和造型均与京剧表演风格有着暗通款曲的妙处。当然综合起来说这一精彩的呈现是导演、摄影师、剪辑师、配音师和演员之间互动构建的结果,足见剧组之匠心。相比之下,张绍林执导的央视版《水浒传》中鲁达(臧金生饰演)的声画、动作的气势、情绪的节奏就逊色不少:人物塑造很“闷”,鲁达那种“炸雷”般的性格特征没有得到很好地表现。我一提到于老先生的眼神特写,他笑着告诉我们:在拍鲁智深一个眼角特写的时候,由于他老是动眉毛、眨眼睛,陈导演训斥了他一次,他才改过来。他从此知道电视剧镜头里演员必须注意的一些细节。我们又问于老先生,第四集《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中拔垂杨柳那段怎么拍的,他笑道:“树是用起吊机吊起来的,用蒙太奇来拍我拔树。”我们说,拍得真好,他说,他看了最近的新版《水浒传》(鞠觉亮执导),发现那个演员(晋松)的表演桥段就是学他的。我们却表示形象和表演水平相去甚远。我平时耽于影视欣赏,这几版的水浒片段我看过多次,便说了我的看法,我说于老先生在拔树前先做了预备性的动作,这些动作又都是借鉴京剧、武术和中国传统雕塑而成,既表现了运气蓄力的张力,又富有高度的风格性,随后又用手和肩三次撼动柳树,待柳树根部松动后,再次运气蓄力,其动作气势更显贲张鼓荡,随后猛力抱住树干拔,鲁达表情的激奋也借助镜头特写让蓄足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如此处理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也蓄足了势,铺垫够了,才到高潮,设计得真是精彩!而晋松的表演肤浅而笨拙,台词啰里啰嗦,表演和镜头都很糟糕。于老先生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我们甚至像个孩子一样幼稚地问他:“您是举重冠军,应该可以拔起一棵碗粗的树吧?”他摆着手笑道:“那怎么可能,人没那么大劲的。”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还有些“失望”哩。我问他剧中给他配音的是自己吗?他说不是,是后来在《西游记》中扮演沙僧的闫怀礼先生,我说他的声音好浑厚,很有力量感,于老先生却表示他不满意这个配音,他认为闫怀礼的配音太话剧腔,不够生活化。说实话,我们都觉得闫怀礼的配音够棒了,没想到于老先生却另有看法,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主见,才得以将京剧表演的特点巧妙地转化为生活真实感很强的表演,观众细心的话,会发现整个剧中的演员中,其实就属于守金先生的表演最放松、最挥洒自如。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很有独立的见解,这种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演员,其实在演艺圈中并不多见,但是,他老人家却并不被权威人士所真正的重视。

于守金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饰演的冯玉祥
之后他陆续演了不少经典角色,如冯玉祥,塑造得也非常传神。在一部纪录片《中华武术》中,于老先生还被请去表演了一段罗汉拳,这个纪录片现在还可以看到,于先生在这部片中的风神一如鲁智深,真称得上是怒目金刚,拳打得也气势不凡。他一谈起演技,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毫不逊色于职业演员。他告诉我们一个趣事,扮演林冲的那位演员是国家级演员,在拍摄现场经常抢戏,说到这里,我一时讶然,于老先生却呵呵笑了。他说后来他发现演艺圈非常势力眼,瞧不起他这个业余出身的演员,酬金待遇上总是会有较大差别,壮年时的他对此非常愤愤不平。当然这类歧视也包括剧组随意改变剧本,删除他的戏份,比如电影《侠女十三妹》,于老先生告诉我们,这部电影让他演的和尚角色一开始是个正面角色,戏份较多,但是后来剧本改来改去,把那个角色写成了反派,很快就被杀死了,他对此虽然也有些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我后来看了这部武侠电影,各方面都乏善可陈,于老先生实无可发挥。但是他对于杨在葆先生对他的重视和提携是十分感激的。他说杨在葆就非常欣赏他的演技,并请他来拍戏。他后来无法忍受演艺界对他的这种歧视,尤其看到演艺圈逐渐乌烟瘴气,就毅然退出了演艺圈,在后来的日子里还继续积极参与举重等体育人才的培养,可见先生真的是“嫉恶如仇”,一如鲁智深的个性,陈敏导演的知遇也成了于老先生最值得慰藉的一段心路。
我顺便问起陈敏导演的情况,于老先生告诉我们,陈导演是一个较真的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女中豪杰,接着以遗憾的语气告诉我们,他听说陈导演一直以来心情不佳,已经去世了(2006年7月去世)。我们唏嘘不已,但是也没再细问具体的原因。可惜的是,我们至今都没有任何纪念陈导演和研究她导演艺术的文章问世,网上连一张照片都找不到。中央电视台的王扶林先生在其导演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获得巨大成功后,屡上访谈节目,并获得影视理论界的重视,专门出版了研究王导艺术的理论文集,而事实上,我个人觉得《红楼梦》《三国演义》虽然在人物表演和改编方面非常出色,但是摄影和剪辑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对于这一点,只有周传基教授指出过。而在山东电视台的电视剧艺术开拓史中,《武松》《鲁智深》虽然也有一点瑕疵,却是称得上、经得起重估的经典之作,陈敏导演及其剧组应该是有一席之地的,即使是在全国电视艺术史上,也应是如此。但是至今山东影视界和理论界却仍然没有注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导演,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们赞叹于老先生的演技,他却话锋一转,说其实演艺生涯对他来说并非最重要的,他更看重他的体育生涯。他说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亚洲举重冠军,为国争光,才是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他还是青岛第一个搞健美俱乐部并培养出获奖健美人才的教练,而且是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业余办起来的,条件相当艰苦,却取得了很好的比赛成绩。他还在演艺生涯结束后继续培养了不少举重运动员,包括他的子侄们,获得了很多奖项,他的儿子现在就在山东省体育部门当举重教练,可谓举重世家。在于先生的谈话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先生对于国家体育事业的关心,尤其视举重为自己的真正事业寄托,先生并不太看重演员的地位和财产,他认为再多的财产和再高的地位也并不意味是一个好演员。我为先生作为一个业余演员却能塑造出一个个真实动人的经典角色而震动,同时更加钦佩他心系国家体育事业的拳拳之心。老人家还谈到他喜爱书法,拿出他的习作给我们看,我对于老先生的笔法也表示了肯定。谈到高兴处,先生会爽朗地一笑,他的眼神中少了忧郁,多了淡泊、祥和,还有睿智、自信,这使我对老先生的品格和个性有了更深的印证。

于守金与学举重的孩子们
先生还高兴地给我们拿出以前的影集来,趁着这个间隙,我仔细地打量起于老先生的客房来。书桌上放着于老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照片,包括参加亚洲举重运动会的比赛照,其中一张比较显眼的是于老先生等国家运动员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我问老先生这张照片的来历,他自豪地说道:“这是我们参加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后的合影,是很有历史意义的一张照片,其中包括了1978年之前的所有世界冠军。”先生又解释道,其实每个冠军拿到的照片都是有两张的,另外一张是和周总理的单独合影,但是在拍摄他和周总理的合影时,因为周总理正巧眨眼,照片上的总理形象不妥,因为这个原因,也就没有拿到,实为遗憾。我们问,当时具体情形如何?他说,当时周总理跟举重冠军们一一握手,到和他握手时就亲切地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于老激动地答道:“青岛人。”总理笑道:“山东大汉嘛!”于老先生回忆这段往事时,对周总理的崇敬缅怀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我们,他还远远看到过毛主席,我们好奇地问,毛主席到底给您什么印象?他说:高大伟岸,气宇非凡,终身难忘。说实话,我们这些晚辈,都是看着毛主席照片长大的,对于真实的毛主席没有任何具体的概念,于先生的讲述,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画面,仿佛我们也在现场看着毛主席甩着手,大踏步地走过。
我扫视四周时,发现他家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件书法作品,笔力矫健而儒雅,正文内容是一副对联:“镇华夏冠亚洲举坛一名将,鲁智深十三妹影视两和尚。”于老告诉我们那是“国家曲棍球之父”赵树田先生的手迹和结撰,然后又跟我们讲起了赵先生创建曲棍球事业的事迹。在谈话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于老先生及他那一代事业开拓者的风骨斗志实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晚辈真的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尽管觉得还有千言万语,但是考虑到于老先生年事已高,我们不得不告辞。当我们表示希望能照相以做留念时,于老先生十分爽快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但嘱咐我们不要给别人看,他很反感别人利用他的功利态度,他说有的记者来采访他,借走他的生活照就再也不归还了,没有尊重老人家的起码素养。他的自尊意识如此之强,令我颇感惊异,这让我深深意识到老人与这个社会之间的些许疏离,在老人的情感世界中,确实留有一些无法抚平的伤痕。照相留影的时候,于老先生显得很有耐心,特意让他侄子从卧室里找出一件外衣,兴致勃勃地和我们一一照相,这让我们很感动。一个人最真实的品格往往就是在这些细微之处上体现出来,我想,“德艺双馨”用在于老先生的身上再贴切不过。
走出于老先生的家,回望先生居家的方向,刹那间觉得恍如隔世,我和我的学生都有些依依不舍。学生扶着我艰难而缓慢地走向喧哗的大街。
图片 |《山东艺术》杂志社
文字 |《山东艺术》杂志社
作者 | 肖鑫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