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邢昺疏:“子曰”至“得知”。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在选择居住的地方时必须选个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说“里仁为美”里,指居住的地方。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称为里仁。人在选择居住的地方时,选有仁德的人当邻居,这是最好的居住环境。说“择不处仁,焉得知。”焉,类似于安定的意思。一个人在选择居住的地方时,如果不是选有仁德的人作邻居的话,安定的居住环境有可能吗?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邢昺疏:子曰”至“利仁”。注释说:这一段明确仁德的性质。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夫子说,没有仁德的人如果长久贫穷的话,这长久的贫困会使他为非作歹。说“不可以长处乐”,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富贵安逸状态,这样的人如果长久处于安乐,必定会骄纵放肆。说“仁者安仁”说如果天性有仁德的人,自然会坦然地对待贫困和富贵的环境,不改变自己的天性。说“知者利仁”,能经常关照自己以前行为举止的人,他会知道仁德是最美的,所以他之后的一切行为举止会遵照仁道去行持。 何晏注:“包曰”至“安仁”(《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注释说:这是《经》里面所说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表记》的说法相同,理义也是一样的。说“唯性仁者自然体之”说天性有仁德的人,只要无关联到利害,自然会爱护他人,君子的天性中包含着仁道。按照《易·文言》的说法就是“君子的天性体现仁德,自然而然实行仁道。” 何晏注:“王曰”至“行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注释说:说“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说那些谋利益的人,他们是因为贪图利益而行仁道,这些人在能得到利益的情况下行仁道,在没有利益可获得的情况下停止行仁道,仁德不是这帮人的天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邢昺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释说:这一段,夫子在讲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会在对待一切事时没有掺杂入自我的偏见,所以他们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邢昺疏:“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注释说:苟,真诚的意思。这一段是讲真诚的人他的志向在于成为有仁德的人,所以他的其他行为不会有恶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邢昺疏:“子曰”至“於是”。注释说:这一段是详细阐明行仁道。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贵有钱,身居高位的贵族,这两个是人们所贪欲的目标,如果不是利用正道来获取的话,虽然二者的确是人们最大的欲望,但有仁德的人不作这样不择手段的事。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缺钱、没钱称为贫,没有社会地位称为贱,贫 贱是人们最厌恶的,人的时运有盛有衰,所以君子有些时候遵守行持仁道反而贫贱,这是因为君子不是利用遵守行持仁道来得到好处,虽然贫贱每个人都厌恶,但是有仁德的人不会违背仁道而使自己不贫贱。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乎,类似于何的意思。夫子说有人如果希望成为君子,只要行持仁道,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君子的美名。如果违背抛弃仁道,还有什么能获得君子的美名?夫子告诉人们违背抛弃仁道的人不得名为君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夫子说有地方如果无法实行仁道那么直接远离那个地方,所以君子即便因此而缺乏食物也不能去违背仁道。说“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造次,极快地的意思;颠沛,仆倒的意思。夫子说成为君子的人,即便因此身份地位会极快地下降,也必须守住仁道不能违背仁道。 何晏注:“马曰”至“违仁”(《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造次,急遽。颠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注释说:说“造次,急遽。”造次犹如大家说的草次。郑玄说“仓卒的意思”都是在讲急迫促暇的意思,所以说极快地。说“颠沛,偃仆。”在《说文》中说“偃,僵也。仆,顿也。”那么偃是仰面倒地,仆是面朝下倒地。君子执行仁道虽然会遇到处境困穷的情况,也决不违背仁道。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邢昺疏:“子曰”至“见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恶世时期无仁道。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说“我没见到天性喜欢仁道的人,在恶世时期也没见到人们厌恶不仁道的人。”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句是强调上一句喜欢仁道。尚,上的意思,说天性喜欢仁道的人,是认为道德是最高尚的,他的行为没人可以超过他,意思是讲没办法在往上加了。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句是强调前句“厌恶不仁道的”,夫子说在恶世道厌恶不仁道的人,也能算是在行仁道,因为他的行为还算比较规矩,所以夫子说“他的行为可以算是有仁道。”不要让自己不仁道没道德,那些天性喜欢仁道的人,他们认为道德是最高尚的,他们的行为没人可以超过的。说“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夫子说恶世时期的人不修仁道,所以说某个人能用一天的时间尽力行持仁道,说这个人是真的能用一天的时间尽力修仁道。说“我未见力不足”夫子说道德到处都是,如街上的车子,行仁道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如果我想行仁道,仁道立刻在你身边,不必人们费力去寻找,所以夫子强调说“我没见过一个希望行仁道,却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行仁道的人。”说“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句是孔子的谦逊话,他不希望人们乱说恶世时期的人不能行仁道,所以说“可能有正在行仁道的人,但是我没有见到啦。”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邢昺疏:“子曰”至“仁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在讲行仁道人的宽恕。说“人之过也,各於其党。”党,同党结伙的意思。夫子说,人之所以会有过失,是因为君子、小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说“观过,斯知仁矣。”夫子说观察人的过失,应该能分清贤者和愚人之间的价值观。如果小人没有君子那样的行为举止,这绝对不是小人的过失,应该宽恕他千万不要去责备他,你们要了解这是有仁德的人的准则。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邢昺疏:“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在讲在恶世没有仁道。假设在早上听到人说今天开始这个世上有仁道了,听到后即便在傍晚死去,我也可以无遗憾的离开。夫子是在说他到死都听不到如今这世上有仁道。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邢昺疏:“子曰”至“议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应当爱仁道安守贫穷。士,向往高尚的人。某些向往高尚的人虽然他的志向是在仁道上,但穿衣服 吃饭追求华美,这样子的行为与他所追求的志向仁道是不符合的,所以这类人应该在仁道面前闭嘴,别开口闭口仁道。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邢昺疏:“子曰”至“与比”。注释说:这一段讲仁德的高贵。适,厚的意思。莫,薄的意思。比,亲的意思。讲君子是天下最高贵的人,他不会在富贵财厚与贫穷无钱作选择,他认为有仁德的人是最亲近的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邢昺疏:“子曰”至“怀惠”。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君子与小人的价值观不同。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怀,价值观的意思。君子执持仁德不改变,这是说君子的价值观在于是否有仁德。小人的价值观也无法轻易改变,就如很难离开家中田舍,小人的价值观是利益。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刑,法制的意思;惠,恩惠的意思。夫子说,君子希望利用法制来让人民过上平等的生活,这是怀刑的意思。小人唯利是图,他们希望在人民身上得到好处得到利益,这是怀惠的意思。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邢昺疏:“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厌恶凡事讲利益。放,依的意思。夫子说,每件事先观察有没有财富、有没有利益才去做,是自己为自己找来怨恨的方法,所以这样的人被很多人所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邢昺疏:“子曰”至“礼何”。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有礼貌的言行 谦让的态度。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为,类似于治理的意思。礼貌言行能使民心坚固,谦让的态度能与人不争。夫子说,君王可不可以利用礼貌的言行 谦让的态度来教导治理国家吗?说“何有”君王利用礼貌的言行 谦让的态度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夫子说不难。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夫子说,君王不明白要利用礼貌言行 谦让的态度统治人民。说“如礼何”,夫子说,明明礼还在,礼义也是这么来教导的,但是卻不去利用它,如此礼还有什么用处!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邢昺疏:“子曰”至“知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导人们学习知识。说“不患无位”,夫子说,不必去忧虑没有爵位。说“患所以立”,要去忧虑自己没有为人处世的才华与知识。说“不患莫己知”,夫子说,不必去忧虑没人知道我。说“求为可知也”,夫子说,人要是能为求得善道并认真去学习行持,累积自己的的才华与知识到被重视的程度,那时人们自然而然就知道我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邢昺疏:“子曰”至“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心中毫无保留地通过思考自己的好恶推导到别人也是如此。说“子曰:参乎。”夫子叫曾子的名字,希望与曾子讲几句。说“吾道一以贯之”,贯,统的意思。孔子对曾子说,我所行持的道,只用到一个理来统一天下万物事理。说“曾子曰:唯。”曾子知道孔子所讲的一理是什么,不需要再问一遍,所以回答“唯”。说“子出”,讲孔子出门去了。说“门人问曰:何谓也?”门人,指曾子的学生。曾子的学生听不懂夫子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所以问曾子。说“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回答自己的学生的话。忠,心中毫无保留。恕,通过思考自己的好恶推导到别人也是如此。说夫子所尊崇的道,只有明白心中毫无保留地通过思考自己的好恶推导到别人也是如此这么的一个道理,便能统一天下万物事理,再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说“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邢昺疏:“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注释说:这一段讲明君子与小人所明白的道理不是在一个频道的。喻,所明白的道理的意思。君子所明白的道理是仁德道义,小人所明白的的道理是财物利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邢昺疏:“子曰”至“省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勉人要往高处走。我们看见对方是贤圣便要思考如何与他齐等,看见对方不贤圣就要往内自省观察自己有没有像此人的地方。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邢昺疏:“子曰”至“不怨”。注释说:这一段合并以下共四段是讲如何孝敬父母。说“几谏”,几,微的意思,父母有过失,应该用轻微的声音来规劝父母。说“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发现父母有不听从规劝脸色时,要更加恭敬,不能违抗父母并暂时放下自己的规劝。说“劳而不怨”父母支使自己去做劳苦的事,应当尽力去完成,不能因此而怨恨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邢昺疏:“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注释说:方,类似常的意思。既然父母还在世,有时会思念孩子希望能经常见到孩子,所以孩子不应该到远处去游历,必须出门去游历的时候,要有固定的地方,这是希望父母想叫自己回去的时候能知道地方。假如告诉父母说我要去甲地,就不能中途改变主意去乙地,这是怕父母到甲地找不到自己,因而使父母担忧。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邢昺疏:“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说:夫子说,孝子在为父母守丧三年中,应该哀戚地思念父母,自己不能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而且不能是那种忍受才维持的行为。这一段与《学而》说法一样,应该是重复。《学而》是孔安国所作的注解,这里是郑玄的注解,或许原本《里仁》《学而》都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邢昺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注释说:夫子说,孝子应该知道自己父母的年纪。其中的用意有二种:一,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孝子能发觉自己的父母活得这么久而高兴。二,因为父母年纪已经很大了,身体必然衰弱,看见自己的父母一年一年的衰老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