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识的理解怎么可能/行动之始

2023-09-15 22:18 作者:钉子边界  | 我要投稿

现在我们使用症候阅读(空白)去解决以下问题(之前总结过,学习的4个层次,1.复读2.意思3.本质4.空白)

1.理解前提

A:“怎么理解知识?理解知识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空白:方法→理解;

1.1认为用方法就能理解知识,并非如此,实际上是“理解→方法”,因为所谓方法是行动之后理解之后的回溯和总结。那么空白的存在恰恰是遮掩不愿学习的动机,也就是说你并不想去理解知识(认为有方法,有捷径就能理解知识),隐藏的错误空白也暗示了(问出这个问题就是寻求方法和依赖)不愿理解知识,即问出一个寻求错误答案的问题。当我们怀着这样一个问题去寻找方法,未必会接受他人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接受了空白(用寻求方法代替寻求理解),即便问题看起来是无辜的但是它让我们接受了错误的空白恰是有罪的。附:“理解→方法”是由果及因,方法都是回溯得来的,有错漏,也是因人而异的。


A:“为什么不愿意理解知识?”

空白:害怕理解了知识

1.2通常会是寻找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寻找的原因都是遮掩,遮掩的是害怕理解了知识。害怕知识被理解(你只是沉浸在行动/不行动的过程),即享受学不会知识的过程,这个正是你不愿学习的原因。例如我说不是“方法→理解”而是“理解→方法”,你害怕接受它,因为你再也不能去沉浸在找方法的刷视频中,你害怕脱离这种重复的享受活动,真的去改变,真的去行动。


A:我们要怎么才能理解知识?他人的方法与我们的学习未必适用,我们寻找什么样的方法?那么寻找一种解释力最强的方法或许可行,解释力足够强才说明是好的方法(一种方法或知识是否好,看它的解释力是否足够强,领域是否广),我们满足理解的条件越多越有可能理解知识。

空白:理解是a→b的过程;满足理解的条件能够成功理解

1.3理解不是a→b的过程,理解是结果,a→b的过程是理解之后的回溯。“理解知识”不是过程和方法,而是结果。知识的理解是那个时候,当你“噢”的时候,你已经理解了知识,再之后你开始回溯了理解知识的过程,你总结了学习过程和方法。

1.4这里假设每个人都总结了自己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对于成功理解的人来说他们的条件无疑是满足自身的,但是通过对比差异,显然是有缺陷的,条件或许缺漏或许多余或许条件就是错误,也可能条件有时不能被满足。我们或许能做的只是满足更多的条件,这样成功的概率就更高些。这里不存在决定论,没有条件决定结果,也没有结果决定条件,条件是结果的回溯。对于你来说,只有理解了才能回溯出理解的过程,理解的条件和总结的方法,在面对同类知识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复现理解/结果。

 

第1部分总结:在上述过程中,有多种否决,否决了方法否决了过程否决了条件,总的来说否决了理解的前提。为什么这么说?上述过程一直在说理解是结果,条件方法都是回溯性建构的。那就是无论理解了还是未能理解都回溯性建构了条件,失败了才有失败的原因,成功了才有成功的方法。即要求我们首先是行动,在行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即不断满足产生的条件,不断总结,最后理解回溯了过程。


2.三种学习

A:如果以一种特别的分类可以将任何学习分为三种类型,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包括语言:

1理论学习,包括文本的学习,对文本的字面理解还是症候阅读(线性学习,断裂学习),一些学习属于此类:体系化学习,解释学,症候阅读

2实用学习,包括在实践实干中对知识的理解总结运用,一些学习属于此类:干中学,先做再学,玩就是学,纠错学习

3刻意练习,包括对任意实践技能的训练,分解训练,一些学习属于此类:技能学习,拆解练习,刻意重复

4综合,包括以上多种学习的复合,语言学习(语境,实用,词汇),费曼学习(理解,输出),反馈学习(正向,纠错),记忆学习,输入输出学习,可理解学习

5综上,以上学习可以概括为问题端到解释端到操作端的学习(实用理论刻意)

a(三分的标准从何而来?),略。

3.实例(理论学习)

我以一天的时间学习《刻意练习》中随机一个章节(此前未看过),通过叙述和分析来展示如何理解知识的。新的知识是如何学会的?

随机选的第6章标题是“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 “首先,找位好导师”

  •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 “没有导师怎么办”

  • “跨越停滞阶段”

  • “保持动机”

前面把第一部分分析完了,太多了,删了,其实不用弄那么复杂,我感觉没有那么难,这本书叙述还是很简单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理解知识,不需要一个教师去教会你,那么我所做的就是以一个无知的角色去理解知识,不需要依靠别人去学会,你们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吧!

开篇讲的大概是:刻意练习不是为谁准备的,任何想要学习的人都能学习。



  • 3.1“首先,找位好导师”,练空手道的佩尔:A:大多数的空手道训练是在班级中完成的,班里有许多学生,只有一位导师,导师示范某个动作,班上学生模仿。有时候,导师会注意到某个特定的学生没有把动作做正确,于是稍稍提供一对一的辅导。但那种情况较为罕见。(此处开始A是引用原文a是空白)佩尔需要的是能够矫正动作,而这里选的是导师,导师的作用就是纠错(不是学生需要导师,而是学生要纠错)。这里暗示导师具有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学生能够纠正错误,要求还是很高的。心理表征,这个词没看过前文不好理解,但是后面说的也很清楚。A:自己练习时,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可能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对。a(发现自己有问题)练习时,你自己会感觉到哪里不对,你可能会去调整,这种感觉就是心理表征。这里要说一句,当你知道你知识缺陷的时候,你的知识水平已经很高了,自己纠错又似乎不可能。“怎样找一位好导师”这里就是我前面讲的对导师和学生的要求,跳过。题外话:如果以本质学习看就是找位好导师,涉及导师很重要,什么是好导师。显然你不会去做的,你也是不理解的(在4个层次中说的够多了)。但是从空白看,问题不在于导师而在于纠错,你会理解,你也会做(如果要找导师你也会找,你总会遇到问题的,求助于导师终是无能的,纠错才能进步),这就是理解了知识并能运用知识。


  • 3.2“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标题的空白是a(你就是会走神,训练就是低效的)这里要求的正是你不要走神,要有效,有效和无效的二分就是是否专注。后面通过对比来看何为有效,A:对业余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歌声表达关爱,并且感受唱歌时的那种纯粹的愉悦。对专业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声音技巧、呼吸控制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这种二分显然用专注是不足解释的,可以说业余歌手也是专注的,区别只在于专业歌手关注自己的提高,即不愿满足的提高,在于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不被满足的欲望,不断提升的欲望。后面考芙林的例子就不说了,具体的行动就是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后面佩尔的是有没有欲望的问题(进取和提升)而不要关注在怎么提高注意力上。

 


  • 3.3“没有导师怎么办”,看看富兰克林怎么学写作的,A: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富兰克林是从复写再到要自己写出,即从理解到掌握,不关心文章的意思或能否复写,而在于自己写出同样好的文章。这要求你在学习时是分析的姿态(症候阅读法),这才是掌握知识。这几段讲的都是他发现有什么问题,然后解决,如果不是在刻意练习(行动)中,而停留在理论和幻想中,他是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的。“自己设计练习方法”,这里和前面分析的一样,有意的练习,更高的目标以及纠错。a(自己有能力设计和检验,已经有方法了)你会发现看电影学习和马戏学生的方法很好,但是学生也有重复练习的,有些人是错的,也可以说没有能力的。“心理表征”,不太想看,不分析了。题外话:分析完3.1和3.2的时候就不太想分析了,坚持下来就是想着:这是我欲望的,也是他者的欲望。很讨厌的一种句式:你要XX,你能XX,传销和心理鸡汤就很多这种。

 


  • 3.4“跨越停滞阶段”,a(注定会有瓶颈,瓶颈就是断裂)在这种情况之下,什么限制了你?为什么限制是存在的?限制可能来自于你,来自学习,来自知识本身,它们被自身的局限困束住了。如果在此停住无疑是不可及的裂隙,如果还有欲望的话,那就冲过它。史蒂夫的瓶颈是如何冲破的?A:这让他确信,自己的问题并不是数字的多少,而是能够多么迅速地对数字进行编码。这让他相信自己,而不是停留在怀疑中,让欲望坚持下去,然后是加倍的欲望,加倍的练习,在于暴露出局限所在,再一次纠错。A:要越过这种停滞阶段,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如果说跨过裂隙有两种途径:一是加速跳过去,二是补上它或搭一座桥。面对瓶颈,接触新的事物或方法,新的知识来度过它。

 


  • 3.5“保持动机”,a(有动机和无动机的二分),参赛调查结论是:杰出的人在有目的练习中花时间很多,也可以说是刻意练习。我们关心的仍然是什么使得动机的二分?“意志力根本不存在”,A:“我不能坚持练下去,这是事实,它表明我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而我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这也是事实,它解释了我为什么不能坚持练下去”。这句话已经预设了我坚持不下去和我就没有意志力,这样想的话,已经与坚持没有任何关系了。“保持动机的两个组成部分”,抓一下结构,一个是前进的动力,一个是阻碍的阻力。解决阻力,A: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是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不受所有其他义务和分心的事情所干扰。通过固定时间练小提琴来避开干扰,保持健康的身体来免除疲倦和疾病的干扰。解决动力,A:比如,你总是渴望能制作折纸。不知道为什么,但你内心就是有这种渴望。a(一种忘记成因,不在乎成因的力量显现了),也许这就是动机二分的关键。A:刻意练习中另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这种相信也来自渴望,或说是欲望,不在乎结果,即便欲望的结果不可能,但就是欲望它。运动员的例子还是讲坚持,跳过,然后是外部动机,没什么讲的。环境对刻意练习的影响,A:刻意练习是一种孤独的追求,但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处在同样地位的朋友(例如,你所在的管弦乐队、棒球队、国际象棋俱乐部中的成员等),就拥有了一个内部支持体系。a(刻意练习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来自他人),你可能不是为了自己而刻意练习,而是因为他人(和你同样的练习者)。那么有一种环境,最适合你刻意练习的环境,你进入环境就像感召一样,要求你练习或学习,这种环境迫使你参与其中。“精心设置目标”,前面提到(3.2)始终不愿满足的提高的具体行动就是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来自于你自身的要求显然和其他人的练习方法或目标是不同的。A: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甚至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a(你清楚的知道整个过程,各个步骤的总和就可以学会整个过程),很多时候忙于制定步骤和目标,却从来没有完成过,而能做到的反而依赖于他人,例如教练为你制定练习方案。如果以新手来看能做的只有分步,而不是分解。只有教练才掌握分解的技艺,学生在教练的指导下才能以高效学会。(学生学他人方案不可能在3.1提到,问题在于纠错)题外话:其中很多我是分析不下去的,问题在于作者,在于文本,在阻止我去理解,在分析之下会发现文本的啰嗦和重复,错误和断裂。最后还是花了两天来学习。


知识的理解怎么可能/行动之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