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75 矛盾调和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5、矛盾调和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认为矛盾可以通过调和得到解决,阶级矛盾也可以调和,根本否认阶级斗争,这是地地道道的阶级调和论和历史唯心论。
矛盾调和论由来已久。历代反动阶级出于他们阶级的需要,都宣扬矛盾调和论。CN反动的奴隶主贵族代言人孔丘、孟轲之流,鼓吹折衷调和的“中庸之道”,胡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叫嚷“礼之用,和为贵”,妄图以此来麻痹人民的革命意志,维护和复辟奴隶主的统治。西汉儒家董仲舒,宣扬“凡物必有合”,霸事物说成是合一的;南宋儒家朱熹,鼓吹“中和”,把对立面说成是调和的,都是为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利益效劳。有些革命阶级由于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宣扬矛盾调和思想。例如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发展到顶点,矛盾最终就完全被调和了,这是为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向封建阶级妥协制造理论根据。
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都是矛盾调和论的吹鼓手。蒲鲁东宣称要“找出一个调和的原理”来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企图寻求真正的中庸之道,即奴隶制和自由的平衡,以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考茨基宣扬“一个社会里没有两个毫无共同利益的阶级”[1],“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确有共同利益”[2]。教员指出:“第二国际的劳资合作论,把一个阶级一个革命都让掉了。”[3]苏修叛徒集团更是拼命鼓吹矛盾调和论。赫鲁晓夫叫嚷:“面对着热核灾难的威胁,世界只有一个,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在这里我们都是人”。为了反对战争,“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不同党派和政治信仰的人们、各种宗教的拥护者和无神论者,都抛弃了一切分裂他们的东西”。勃列日涅夫大喊:“社会主义大家庭”要把“共同利益置于首位”,一切都要融合到社会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这个“整体”之中。苏修御用学者为适应社会帝国主义的政治需要,应声而起,胡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中从对立向差别转化而以差别的融合结束”,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通过对立面的结合[4]以克服对立面”,发展是由“矛盾的协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动力不是增长的矛盾,而是协调和绝对统一的力量”等等。他们根本反对唯物辩证法,目的是为苏修叛徒集团的法西斯专政制造理论根据。
在CN,[-]胡说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可以用改良的方法解决”。[-]一类骗子也大肆鼓吹矛盾调和论,胡说孔孟的“中庸之道”是“合理”的,“是我民族伟大的德性之一”,宣扬“两斗皆仇,两和皆友”,主张路线斗争应该“休战”,胡诌有“全人类的普遍利益”,鼓吹“各阶级的联合”等。所有这些谬论,都是反对唯物辩证法,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他们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
矛盾调和论不论在政治上、理论上都是反动的。马克思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矛盾调和论。恩格斯在批判勃鲁姆时指出:“他不偏不倚地站在更高的‘中庸’立场上,那就不对了”。[5]列宁指出:“‘中庸’:把两个极端‘调和’起来”,“用折衷主义代替辩证法。”[6]深刻地揭穿了“中庸”的本质。列宁还指出:“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7]教员指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8]就矛盾斗争的性质而言,只有对抗与非对抗之分,没有可调和与不可调和之别。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以调和的矛盾。任何矛盾都不会调和,也不可能调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矛盾只能通过斗争才能解决。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绝不会调和。只有通过社会的阶级斗争,才能解决阶级矛盾。
注:
[1] 《国债的经济影响》。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卷。
[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503页。
[4] “融合”。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400页。
[6]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5页。
[7] 《列宁选集》第三卷175页。
[8] 《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