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面屏手机形态的几点优势

其一、屏幕比例延长到18:9、18.5:9、18.7:9、19:9、19.3:9、19.5:9甚至极限的21:9,在尺寸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用户所能目及的「视野」被无限极拓展;
其二、去除前置实体指纹识别模组和传统薄膜听筒的「空间占据」(当然也有依然「逆风向前」的异类全面屏),使得屏占比突飞猛进,愈发逼近「仿佛握持一整块玻璃」的未来感;
其三、系统交互方式由原先的实体按键的「轻触、重按」升级到由屏幕边缘向内侧分级「滑动」的操作逻辑,虽然增加了一定「学习与适应成本」,但基于「电容显示屏」的先天性,这套交互体验其实与之「珠联璧合」,当然不爱「滑来滑去花里胡哨」的方案,也可选择安卓导航栏或悬浮球;
其四、工业设计由传统16:9的「大额头大下巴」进化到
或「窄额头窄下巴的对称式」(魅族 16th系列)

或「大刘海异形」(iPhone X、小米8),

或「小刘海异形」(一加6、魅族X8),

或「美人尖异形」(Essential Phone、坚果R1),

或「水滴屏异形」(vivo X23、一加6T),

或「机械升降」(OPPO Find X、vivo NEX),

或「滑盖」(荣耀Magic2、小米MIX3),

或「双屏」(努比亚X、vivo NEX双屏版),


或「挖孔」(荣耀V20)的「百花齐放」,

曾经愈发严重的「同质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