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高三的视角浅谈今年的高考物理(上)
这几天闲来无事,把今年甲卷乙卷物理给做了,up的感受竟是……
难啊,真难啊!甲卷如果围绕创(死)新(同学),“灵”活来说,乙卷如同人间炼狱。让我深深感到明年高考如诺曼底海滩德军碉堡里的MG42,殷勤等候盟军的光临。

出题人:听说你想考大学?

言归正传:
高考的目的是为进一步高等教育选拔优秀人才,高考既然这么出,就一定有出题人想告诉你的东西。可能蕴涵着对当代学习的指导意见。通过今年试题,可以看见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如有不足,还请指正。

一:数学能力在物理中的运用不足。
对,没错,我们的数学能力就是不足 。
考生:啊啥呀。我学了导数(微分),我学了立体几何,数学已经让我生不如死了,你物理还要怎么折磨我?
出题人:我不管,我要考积分,我要考近似,我还要考……总之你们觉得看都不想看的我就要考!
考生:……
下面以甲卷25题与乙卷25题为例
●甲卷:

你说这个微小形变,这个近似,我们好像学过(分别指库仑扭秤实验与单摆周期的计算),但我们好像也没学过(指我们讲库仑扭秤的时候好像只提了一下这是微小形变放大,关于它的应用……)
出题人:教材里面出现的,我没有理由不考(核邪铀善的微笑)
●乙卷:
用图像面积解决,其实本质是对微元法的另行考察。

关于这道题,有两点想和大家分享
1.关于x=v₀t+1/2at²的更理论推导
当初我们推导这个公式时,利用v=v₀+at的图像,取无限小,近似为一个矩形,再把所有的矩形加起来得到位移。

其本质,就是微积分。
(百度百科)在高中物理中,由于数学学习上的局限,对于高等数学中可以使用积分来进行计算的一些问题,在高中很难加以解决。例如对于求变力所做的功或者对于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某恒力所做的功的计算;又如求做曲线运动的某质点运动的路程,这些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讲,成为一大难题。但是如果应用积分的思想,化整为零,化曲为直,采用“微元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使用微积分:
v=v₀+at
x=∫(0→t)vdt=v₀t+1/2at²
(看不懂?对x=v₀t+1/2at²求个导试试)
2.图像法是一个绝佳的工具。
尤其是求路程方面,属于秒杀级别,不太理解图像法这么好一个工具为什么老师和解析都不喜欢用。(有可能不够规范)
可以试试用图像法解决木板滑块中距离类问题,图只要画出来,答案就呼之欲出。
也许出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图像法的面积应用的重视。
如果目光看远,稍微接触过竞赛的同学或者看过大学教材的同学一定知道,这些所谓深奥的方法,如同我们所学的基本知识,在竞赛书与大学教材遍地开花。这些可以说是连接更深远知识的基本桥梁。
(知乎网友:@龙与地下党)高中物理中把大量的内容消耗在毫无意义的受力分析,电路计算上面。而关键的物理内容,物理思想,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因为高中不学微积分被切断了。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一开始给你看的是一张低分辨率的图片,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还得靠猜。接下来看的是高清图片,很容易就能看清楚细节。
其实在日常公式学习中,我们错失了很多次与这些物理常见方法接触的机会。以两个例子为例:1.人船模型m船x船=m人(x人-x船)
对△t时间内(取极小时间内)
动量守恒,有m船∑v船=m人(∑v人-∑v船)(微分)
m船∑v船△t=m人(∑v人△t-∑v船△t)
m船x船=m人(x人-x船)(积分)

2.安培力的冲量:I=BLq
取极小时间△t内,有I=∑F安△t,∑F安=BL∑i
代入:I=BL∑i△t=BLq
而我们讲这个推导时,取而代之的为安培力的平均值
还有很多表达式如:
W=∫(0→t)F(t)dt
x=∫(0→t)v(t)dt
Q=R∫(0→t)i²(t)dt……
(强烈建议B站专栏加入数学模式( `д´ )!!!!)
为什么不学?关于此,我认为一方面是我们的能力不足,一方面可能老师认为学习这些东西会加重我们的理解负担,也就是基础都没打好,追求更高远的东西干什么。但up主认为,仍有必要学习这些内容。就如同之前所讲的,这些知识是连接更深远知识的桥梁,如果能接触更深远知识,那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一定更深一层,就如同你现在去解释初中物理的一些知识一样。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度了问题,不能因为学习这些知识就放弃现有知识,在那抱着《程书》《高妙》《难题集萃》《高数》在那狂啃。高考的核心仍是基础。
反观在今年甲乙两卷中都出现对这些数学特殊方法的运用,up主认为:如果21年物理的无人道大计算是命题组的一次激进的失败尝试,那这次高考数学特殊方法的运用将会是一个极好的开端,甚至是今后考试的常态。今后具有区分与选拔意义的题目一定会涉及这些数学特殊方法的运用。说不定明年高考给你写个x-t的表达式,叫你研究某一段时间加速度变化,说不定给你取一个极小的距离,叫你用近似研究一下。(我猜的)
坦白来说,如果在毫不熟悉这些内容的情况下在高考中运用,如同杰哥一步一步诱骗手无纯铁的阿伟,除了abnormal形容,只能是变态。我相信,在接下来的高考复习中,大家的老师会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同时,我也会尝试以专栏的方式更一下这些常见方法。(如果鸽了也就算了,咕咕咕🕊)

二:更加强调物理的实际应用
出题人:嘿,哥们哥们,用手机测过地磁场没有?

up主:额……这个,好像还真测过

凡事要讲个目的。物理学习后,一部分转向理论研究,很大一部分投入实际运用,更需要我们将所学的抽象转化为实际的具象。
纵观现在所学,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木板滑块,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之类的重难模型,我们除了学了外,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这些模型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强,即使有联系,我们也不太可能知道,即我们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含糊的。因此,我们也很难有真正的兴趣去深究一个问题。也许高考设立此方向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源减少机械刷题,鼓励引导大家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生活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家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实践或学习探究问题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与灵活应用作为考察目标,设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物理问,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我们害怕,因为我们所训练的能力在处理实验与模型转化方面不足。(最怕的是什么题?是不是实验题,尤其的电学实验?)而实验与生活,科技发展最紧密。因此,离开题海,热心关注生活也渐渐凸显其重要性。

但客观来讲,由实验改编的习题如同鸡肋般的存在。核心在于我们目前学习的知识不够(如第一个问题所论述),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一旦方法与能力达够,实验变慢慢伸开了它的魔爪……
up主之前为了计算中国空间站过境时相机需要提供的最大角速度而建模分析,第一步:取极小段位移△x…… ¬_¬`
物理也是一门依靠大量实验结论积累起来的学科,也许这是出题人想要说的。可以说,这次高考依托实验出题可以是出了一个模板,为今后命题提供了一个方向。

题外话:《流浪地球2》将于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而今年甲卷破天荒地没有考察天体物理……
身为“磁铁”的高三学生:我就单纯想要看看大刘的科幻啊!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有一些想提前说的:
高考出的很多题目已经或多或少涉及到大学知识或竞赛知识,就如同中考数学压轴考动轴定区间。再加上现在教材不断删减知识点(数学新教材删减了极坐标与参方),提前涉及衔接内容的考察是否有些许不妥?让我们在毫不接触这些方法的阶段考察用这种思维解决问题是否有效?用这种方式筛选人才是否有失合理性?这是我认为需要思考的地方。

未完待续……
如有不足,还请指正。仅代表个人观点,部分思考可能欠妥,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