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存在
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感受自己的存在,毕竟对于大多数生命体而言,都难以放弃求生的本能。那么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带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确认自己的存在。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虽然有的时候,总是有人会给一些事打上有意义还是浪费时间的标签,但是每个人所做每一件事都或多或少的论证了他们的存在性。刷短视频常常被视为一件无意义的事,实际上刷短视频的人自己在看一段时间之后,也会“意识”到这件事。
这里我用双引号的原因在于,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看一些视频,读一会评论,是很能触发自己的感情的。而感情的抒发自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本心,那么看视频作为一个非常廉价的方式,自然可以获得大家的青睐。只是当“看”升级为“刷”之后,就有些变质了。
当然短视频为什么能够风靡,还在于即使你此刻放下手机,过上三五小时,你又能重新享受到新视频所带来的冲击。这当然会敲响一部分人的警钟,倒不完全是我们长久受到的不要对游戏上瘾,不要对xx上瘾的教育。对我而言,我更加厌烦的是原本将我们从平淡生活中解脱出来的窗口,又重新变成了束缚自己的绳索。
二十来岁是个重新塑造三观的时间段。
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心不在焉,那么大概率就是你所做的这件事不能带给你存在感。存在感的体现有很多,比如新鲜感,认同感,成就感等等。如果你也陷入了对一件事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并且你也逃避不了时,那么你最好寻找一些方式,来挑起自己的情感。
就像对我来说,上学读书谈不上有多大兴趣,那么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又是中考,高考,这个考,那个考的。除了在这个社会生存,你就避免不了之外,让我们仔细回想一下,这么多年里,确实有为解出某一道题,或是在某一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沾沾自喜过,倒不是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望。
教育其实也服从前面短视频的奖励机制,短则一周,长则一个学期,你总要经历一门考试,考试过后,你放松一阵,就又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准备中了。对我个人的影响就是,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学会如何掌控自己。我总是习惯于将自己陷于某种漩涡中,然后听之任之。
掌握自我,听起来是个很高大上的名词,似乎达到这个境界之后,就可以摆脱所有“无意义”的事。我倒是觉得是我反复强调的,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之前之后我们甚至都在做一样的事,只是出发点不同。
我们不能不打好地基就在上面垒上一层又一层,这恰恰是我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你应当不断的往上搭。而我的地基又很差,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颤颤巍巍十几年之后,这栋建筑终于崩塌了。
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是它不应当,也不应该会成为绳索,但是在崩塌前后这一段时间里,“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枷锁。
写到这里只能暂停了,因为我还没有完全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