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ryHumans】可能是时间刚刚好ᵀʰᵉ ᶠⁱᶠᵗʰ ˡᵉᵗᵗ...

谢谢观看
1. 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在1337年至1453年的百余年间断续进行的战争。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在克勒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战役中大败法军,俘法王约翰。法国因战败而加重人民负担,法国的王子查理无视人民正当权利,导致巴黎市民起义(1356年)和北部农民起义(1358年)。起义被镇压后,1360年两国签订和约,法国失去大片领土。第二阶段:1369年后,法国进行改革,转败为胜,屡挫英军,收复大片失地。但不久封建主发生内讧,部分贵族与英国勾结,英军遂在阿金库尔大败法军,占领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向南方的奥尔良城(1418年)。爱国女青年贞德率众击退英军,保卫南部国土,并收复北方许多城市。贞德牺牲后,法国人民继续抗击英军,取得最后胜利,收复除加来港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
百年战争使法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但在战后,法国经济逐渐复兴,战争加速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高涨,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政治
政治使王朝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腓力决定继续皇室的扩张政策并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此次集权行动的特别之处在于,腓力想把王权控制的地区扩展到阿奎丹地区,而这一地区却是爱德华在法兰西的主要领地。爱德华作为阿基坦公爵和腓力六世治下的王侯,享有既持有公爵领地,又不受制于法王的独立地位。
腓力和爱德华都没考虑过向对方妥协,事实上,作为真正的中世纪骑士,他们都有打一场骑士战争的想法。
1337年,腓力向爱德华提出收回阿基坦领土的要求,从此触发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英法战争。对腓力的领土要求,爱德华断然拒绝,并对腓力展开咄咄逼人的攻势。
1340年,爱德华宣告鉴于与美男子腓力的血缘关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兰西国王。此后的400年里,只要是公开的礼仪场合,英格兰王室都会反复重申爱德华的这项声明。
经济
不过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才是两国交恶的罪魁祸首
英格兰的经济命脉和皇家国库的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羊毛贸易。中世纪后期,佛兰德斯(是羊毛贸易中心。生产羊毛的英格兰人在这里卖羊毛,而大部分由这些羊毛制成的商品则取原道返回英格兰。由于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制成品进口商都要向英王缴税,因此佛兰德斯的羊毛制品厂商和经销商顺理成章地都愿意支持英格兰利益。
然而,佛兰德斯伯爵却是一位法兰西王侯,佛兰德斯贵族也认同自己为法王一脉。对他们来说,法兰西王侯自然希望独享佛兰德斯的财富,同时也可以一举两得地损害他们的老对手英格兰人的经济利益。
社会关系
英格兰金雀花王朝早在12 世纪便在法兰西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由于金雀花家族在法兰西拥有土地,他们据此自认为属法王诸侯,但法王则并不信任他们的这些英格兰表兄弟。相反他们认为英格兰人的存在使他们无法获得英格兰人所占领的土地,进而无法进行领土扩张以及有效地进行中央集权统治。
中世纪后期,长子继承权意味着一切。
1314年被誉为美男子的法王腓力逝世,由此触发严重的危机。根据王位继承规则,王位应由腓力的三个儿子继承,后来腓力的三个儿子也死了,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至此,也就是1328年,始于987年的法兰西卡佩王朝王室男性子嗣灭绝。
按理说,法王王冠应该落在腓力的外孙头上,因为其母是腓力的女儿伊莎贝拉;不巧的是这位外孙是英王爱德华三世。
法兰西贵族一致反对将法王王冠授予英格兰国王,为此他们专门推举腓力的侄子、瓦卢瓦王朝领袖为新法王。
1328年,腓力的侄子加冕,称腓力六世,爱德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导火索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格兰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1328年,法兰西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格兰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兰西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兰西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
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格兰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多年来法兰西一直为苏格兰提供援助,为此苏格兰人始终不愿臣服于英格兰并经常越境偷袭,这使英格兰人很头疼。
2.【英法联军侵华】
通州谈判
一、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政府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礼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二、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三、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䜣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入侵
一、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给中国皇帝极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把辉煌的皇家园林看作是中国皇帝的私有财产,成为联军报复和发泄私愤的对象。
二、英法两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联合组成的侵华远征军。1856年(咸丰六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法国政府任命葛罗男爵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12月,联军齐集珠江口,共计5600余人,其中法军1000人,英军4600余人;军舰20余艘,占领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并对广州实行殖民统治。1858年联军侵入天津城郊,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后陆续南撤。次年,在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时,英国公使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拼凑联合舰队再次兵临天津海口,共有兵士2000余人,各种军舰20余艘,战败而归。1860年,英、法扩大战争,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专使,并任克灵顿和孟斗班为两国侵华军总司令,率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英舰73艘,法舰32艘,齐集中国海面。8月24日占领天津,10月13日占领北京,侵略军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焚烧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造成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11月初撤出北京。1861年10月,《北京条约》规定的中国对英法兵费赔款全部交清后退出广州。
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入广州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了总督叶名琛。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5月攻占大沽炮台,兵临天津,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便迫使清朝派遣大学士桂良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加订《北京条约》
一、1859年,英法发舰前往北京换约,在大沽发生炮战,受创而去。1860年大举来袭,大沽、天津相继陷落,不久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和烧毁了皇室园林圆明园和静宜园,而清文宗等则以西狩为名逃奔热河。
二、10月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䜣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条约内容是真的恶心,这里不多赘述,参加侵华计划还有很多国家笔记里并没有列举出来,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查看)
侵略恶行
一、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即如今二环路以内的范围),郊外任由侵略军劫掠。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海淀镇,到处焚掠,当晚即侵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二、十天以后,联军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英法侵略军像发狂的野兽一样,把园内珍宝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捣毁。至此,圆明园中的珍宝荡然无存了。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圆明园之后,还不满足。英使额尔金发表声明说:“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于是,英国将军们在他们的政府支持下发布了焚毁圆明园的命令。10月17日,联军骑兵团就在园内到处放火。10月18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3500余人进园纵火,一时圆明园成了一片火海,火势三日不熄。一个侵略军官描写当时的情况说:“焚毁的命令发下后,不久就看见了重重的烟雾,由树木中蜿蜒升腾起来。树木中掩映着一座年代古久的广大殿宇,屋顶嵌着黄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闪灼,鳞鳞的屋瓦,构造奇异,只有中国人的想象力,才能构思出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历代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数百年为人们所爱慕的崇构杰制,不复能触到人类眼帘了……”一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了。
三、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四、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宫也予以焚毁。腐朽无能的满清统治者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得侵略者撤退。
五、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后,留下的照片还可看出多数建筑残迹还较完整,清廷在三十多年间里仍将此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工程,同治、光绪两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游。只是因内忧外患不止,清廷财力捉襟见肘,只能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而无力多顾。
主要影响:
1.火烧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圆明园的文明与存在甚至可以成为“世界古中八大奇迹”
2.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
3.圆明园浩劫后出现洋务运动,惨祸引来了民族觉醒和进步。
4.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年即1861年,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便开始兴办,只是因阻力重重,国家“自强”的目标迟迟未达到,圆明园本身乃至整个北京、整个中国继续劫难不止。
5.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