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科普:孩子情绪失控时,总是大叫、乱丢东西...
孩子正在玩乐高积木,兴奋地拼了一栋大楼。然而,有一块积木卡住了,孩子试了两三次还是不成功。于是,他用力将积木往地上一丢,狠狠地骂了一声「哼!烂积木!」接着,他又捡起手边的另外一块积木,用力往更远的地方丢过去。

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我们需要先了解,孩子为何常瞬间从小天使化为小恶魔,这其实和他们的大脑有关。
孩子的大脑还未成熟,基于生存本能,他们很容易将小事解读为威胁,哪怕只是一块积木组不起来、或是一个盖子打不开,也可以瞬间引发大脑的恐惧反应,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
随着时间和引导,孩子的理智会逐渐发展,使他们能够「听得懂人话、自己冷静下来」。在危机发生时,大人可以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引导孩子的大脑恢复平静。

1.好玩(Playfulness):
玩是孩子的本能,他们天生就喜欢玩耍和趣味,也是趋吉避凶的。因此,和孩子互动时,发挥幽默感、创造趣味和轻松的气氛,可以降低孩子的戒心和防备,后续要引导孩子也会容易许多。
2.接纳(Acceptance):
当孩子闹脾气时,大人总希望赶快教导他是非对错;然而,就像北风与太阳的故事,常常越是想纠正他,他就越是抗拒。唯有当孩子知道,大人会接纳他的一切,即使是生气的、不乖的他,他的大脑才会感觉到安全,进而卸下防备。

接纳孩子并不是认同他的负面行为,而是为后续的教导铺路,使我们得以进入孩子的心中来协助他。若大人发现自己当下很难接纳孩子,使大人感觉自己的需求被侵犯了,建议可以再寻求机会解决。
3.好奇(Curiosity):
当大人以真诚、开放地态度询问孩子,让他知道「我渴望了解你」,而不会先入为主地论断他,或将他视为大人想法的延伸,会传达出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就能坦然敞开心门,表达真实的自己了。

4.同理(Empathy):
当我们了解孩子真实的状态后,就可以帮他表达出来。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常不知道怎么好好说,就以行动来表达(如:丢积木表示生气)。
他需要大人示范,使他了解「这种感觉是生气,因为我生气爸爸不给我看手机,所以我打爸爸。我想让爸爸知道我真的很生气,可是我又怕爸爸不爱我了,所以我真的好难受」。
研究发现,当大脑的恐惧中枢「杏仁核」被启动时,若将当下的情绪化为语言,就能逐渐让杏仁核冷静下来。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孩子逐渐能内化这些语言,帮助他在下次情绪发作时,觉察自己的状态,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上述的过程,大人能帮助孩子的大脑冷静下来,化解一场情绪爆炸危机。
过程中,孩子得以重整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使他对事件的理解不会停留在威胁和挫折,而是和父母共创了新的意义:【妈妈知道我不是故意生气的,我不是坏小孩,我只是太难过了。犯错是没有关系的,我是被接纳的,我是被爱的。】
这些意义能使孩子的自我更加完整,也强化了他的安全感,是亲子关系更深厚的加分经验。接着,要教导他「生气不乱丢东西,可以怎么做」,也会更容易。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