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灵魂无处安放
开端:循环无法一直持续
严肃的分析是极其痛苦的,不是因为严肃的分析导致痛苦,而是因为你痛苦的不得不去进行严肃的分析,去审视这一切;是因为那些让你暂时忘却痛苦的“梦乡”再也没有让你那么容易沉浸其中了。那些单纯的快乐无法再去复刻,哪怕是玩相同类型的游戏,看相同类型的番剧电影,读相同类型的小说,想去重新品尝那种以前让你能够快乐的点,让你能够全身心沉迷其中的点,都是做不到了。没有那么快乐,就不去干了吗?怎么可能。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享乐,每天只能焦急地等待,哪部番剧又更新了,什么游戏又有新的活动或者mod之类的,抑或是怀旧式地看着那些老番老电影,玩着那些经典游戏。其实,此时是不是很快乐很享受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必须在享乐,必须让自己沉浸在其中。因为如果不沉浸在其中,就会真的很无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陷入无尽的空虚。
和游戏、番剧、电影等比较需要大块时间的文化消费品不同,短视频、各种帖子所耗费时间更短,更碎片化,更容易打发无聊的时间。事实上,很多人可能不怎么打游戏、看番、看电影,但是绝对会刷视频、刷帖子。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首页推荐的那些视频文章扫一眼,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如果没有就继续刷下一页,或者一个视频回答看完划到下一个,不感兴趣再划到下一个,一直重复着这样的操作。所看的内容也大多数都是经常看的领域,从来没有看过的领域软件的算法系统也不会推送给你,除非你去主动搜索。但是这些领域能让你一直觉的有趣吗?重复性的东西太多了,视频和文字互相抄袭,很少能看到有新颖的东西,或者关注比赛的,看多了也觉得审美疲劳,这种输赢的方式、采取的策略、选手的个人能力,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机械式地刷的过程,总是幻想着下一个是不是会有趣一些,但往往软件推给你的还是很无聊。
无论是文化消费品也好,还是各种视频帖子网站也好,都是无法一直使人感到有趣、不让人无聊的。这里也不讨论那些需要耗费大量金钱的兴趣爱好(摄影、喝酒等),相比之下,这些文化产品是廉价的,可以消费的起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也确实是打发时间最好用的、最实惠的消费品。兜兜转转,还是得到这里面寻求慰藉,当灵魂在这些地方都无所依靠时,一切就真的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断裂:无聊与有趣的分裂
如果说文化消费的本质是无聊的,那些当初觉得有趣都只是表象,毕竟当时确实是沉迷其中的,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感情在里面,那么为什么一个本质无聊的东西会让你沉迷这么长时间,而且让你觉得曾经那么有趣过。也就是说,他的本质并不是无聊,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垃圾,而是在于这么一个无聊的东西会让人觉得有趣,那些最初的爽点是怎么来的,以及这些爽点是如何重复被生产出来的。
这样这个问题就从要不要消费变成了为什么想消费。同时,当感受到无聊痛苦,不想消费任何文化产品时,就多了一个选项,不妨认真严肃地思考一下这些文化产品曾经是如何把快感带给你的,而现在你又为何对他没有了兴趣。严肃的思考是极其痛苦的,那是你还觉得这些文化产品有意思,还想继续享乐,当对这些东西感到无聊到极致,严肃的思考反而可能是一剂良药,虽然苦但是治病。享乐是容易的,但是想要一直感受到快乐是不容易的。
进一步:不退回到原地打转
想要进行严肃的思考并要取得一定的成果是需要锐利的武器的,否则很难有所成果。所以这里学习理论、阅读书籍本身是为分析现实的这些文化消费品所服务的,所以相关性不强的书和理论就可以没有必要着急阅读,避免被不感兴趣、暂时用不到的东西损耗精力。同时,如果学习的理论能够用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本身也会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方式。往前走一步是很难的,他难不是因为向前迈一步真的有那么难,而是原地打转太安逸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