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一个梗是如何变烂的

2023-01-19 15:03 作者:落叶风声_  | 我要投稿

唉,互联网这么来来回回说也说不清楚。我觉得是有一定槽点,原片足够草,然后有优质二创带起来的才算得上“好梗”,比如买瓜和鸡汤,还有远古比较过时的金坷垃。

我敢说就算是这些现在的“好梗”最后的结局和金坷垃差不多,因为审美疲劳了,逐渐退位。

至于一些其他的能放上来的还有杰哥这样,虽然我觉得原片槽点不够多,但是有好二创撑着,不至于很烂。

v我50火起来源于反转的快感,但由于要写一篇还不错的疯四文案还是有点难度的,因此不至于泛滥,时常出现的新文案也还有新鲜感。

而“烂梗”如cxk相关,inm,答辩,come的喂(说实话我之前压根没见过),旋转与funkytown之类的,一部分属于口头梗文化,在公共场合能找到合群,狂欢的快感,但是没有内涵,就很容易又被新的口头梗淹没,比如以前的yyds之类。旋转属于短时间被funkytown洗脑,但是莫得任何深度,没什么发挥空间,洗完脑之后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剩下的cxk相关和inm,我觉得有门槛低的原因,导致很多地方都能发挥,比如ji,篮球十分常见,很容易被乱发挥。inm也一样。

但是我又发现了我自己矛盾的点,我们讨厌乱玩梗,比如喜灰里面一直刷阿里嘎多美羊羊桑,严肃的场合(如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了ji就要说是只因。因为这毫不联系:喜灰早期的设定就是用完就扔,每集都不一样;上课时乱玩梗不能活跃气氛,反而会打破学习的氛围。但是在哪玩梗却没有清楚的界限,每个人由于心智,见识等原因界限各不同。我不想花精力在这方面了,各位看官心里有数有例子就好。

你会发现像金坷垃,买瓜,鸡汤这些梗的发挥空间是有限的,标识的东西较少,人们更愿意理解玩梗人的意图,而不是只因为看到与自己的相同一群人而高兴。

或许这才是它们的生命周期长的原因,多元的发挥方式使得它们更加不易审美疲劳。

课堂上乱玩梗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我可以给两种答案,一种就是在班里没存在感因此博关注,小学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朋友玩,我就一直去接老师话;第二种或许就是因为内心太幼稚,不想认真学习。不过这样看来第二种好像能把第一种包含在内了。

看过了批评这些烂梗的视频,突然发觉自己原来已经被这些东西吸引了吗?旋转鸡块这种毫无内涵的我居然感到过快乐,只能说其实不能把大把时间花在互联网上。如果能静下心来写写自己的寒假认知康复训练,亦或看一本不错的书,学一个技艺,它们的快乐远远比梗文化带来的的快感持续,充实得多。但缺点是太难起步,还没完全沉浸的时候就分神了。

这是当代人的矛盾所在啊。即使加入了反乱梗大军,精力照样是被这些事情吊着。

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感,也减轻我对别人有害的情绪,因此时刻记住,我的言论、行为不比其他人更高尚,即使是写了很长的文字“论述”。如果总是这样觉得,就会得到虚无的高人一等的感觉,把自己囚在“高贵”的小笼子。




论一个梗是如何变烂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