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杠精”(转载)
1.
感谢‘杠精’,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 感官的欺骗
作者:陈默晨
想想,是否在你发完说说后,有人会在下面留言,给你‘建议’?
这个‘建议’显得并不太友好,甚至听起来有点,酸?
似乎总有一种人,喜欢对别人的言论或想法‘指手画脚’?
这种人俗称‘杠精’。
不可否认,这群人很有‘想法’。
可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别人听你的?
然后又假意的说:“这只是建议,这只是建议。”
可是抱歉的是,请把你的建议烂在肚子里,没有人会想要获取你的建议。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喜欢发朋友圈?
甚至是在朋友圈多了设置阅读权限之后一个个纷纷打开了‘仅显示三天的内容’。
似乎连朋友圈这个隐私的地方都变得不再可以‘畅所欲言’了。
为什么?
因为总会有人对你的生活进行‘指点’。
发一张出去吃饭的照片,原本想说留个纪念,结果一大堆人会在说说下方留言:
“哇,好有钱哦!”
“外面的东西不干净!”
“整天都出去外面吃,羡慕!”
“又是和哪个凯子一起去吃的啊?”
。。。。。
或者偶尔不好发发牢骚,总会有人在说说下面留言:
“矫情!”
“能不能发点正能量的东西?”
“一点小事就让你心情不好!”
“那么大的人了,就不能成熟一点?”
。。。。。
所以这些人是想显示她们的‘高贵’?
还是想说通过‘诋毁’别人获得成就感?
那可真是抱歉,我并没有觉得你们的生活过得多好。
知乎上这类人非常多。
有些回答下面总是很多这样的人。
甚至是辱骂,觉得答主三观不正。
但,很多答主其实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添加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可是在别人眼里却变成了一种‘错误’。
非常抱歉的是,我觉得这些‘杠精’才是三观不正的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不说对错,但却是根据自己的环境、经历、学习养成的三观。
很难有什么‘感同身受’,因为毕竟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一的个体,其他人无从完全获取这个人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说‘人类是复杂的。’
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认知,所以当他们去描述这个事物的时候,是不尽相同的,但这不是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只是与其他人的认知不同罢了。
可是‘杠精’总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别人的都是错误的。
有时想想会觉得,这种人很可怜,于是在心里默哀三秒钟,然后略过这样的人。
我总认为这是个多元时代,思想不应被固执的认为某一种是对是错。
对错总是相对的,并非是大多数人支持的才是对的。
D&G事件引发了一批‘爱国人士’,一个个开始发圈彰显自己的‘爱国行为’。
当然,不排除其中的一些人是爱国人士,但总有一些喜欢披上羊皮的狼在其中潜伏。
爱国它不应该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为。
话从嘴中说出来时,总没有行动来得有力。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钓鱼岛’事件,多少人以此为借口打砸日系轿车。
可是这些已经被买回来了,已经变成了‘中国所有’了。
有一次在和工厂老板聊天的时候,我问他:“是不是外国的品牌会更吃香?”
他说:“你自己想想看,是不是买东西大多都喜欢外国的牌子,而很少有人选择中国的牌子,为什么?因为外国的东西更放心。”
品牌商想要出口,就必须把质量做好,因为外国的质检很严格,但当销往国内的时候质量却参差不齐。
为什么?
因为内销的质检并不严格。
幸好的是,还是有些品牌商注重内销的产品质量,只是还是太少。
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是为这个国家做出有意义的行为,而不是光喊口号。
但是至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大多数人发表了正义的言论,这点就很好。
我们可以说自己的国家不好,因为我们希望它进步,但是当对外的时候,我们应该统一,告诉外国,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为什么会有‘杠精’的存在?
我觉得是‘思想的狭隘’。
三观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眼界’。
幻想一下,当你站在这个世界之上,用这个视角去看待人间的百味时,会发现,其实一切很渺小。
所谓的‘大事’也都变小了,所谓的‘过往’也都变洒脱了。
我蛮建议年轻人多去走一走,多去经历的。
为什么?
因为你在的圈子太小了,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去经历,才知道原来的自己显得多么渺小。
世界并非一成不变,甚至一直在变化着。
当你听别人说起新奇的事物的时候会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在别人眼里,你就被贴上了,‘土包子’的标签。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
我只是觉得当你眼界抬高了之后,你的抗压能力真的增强了许多,而且多了许多谈笑资本。
当然,当你在承受的时候,你是否应该考虑,你是否也曾为过,别人眼里的‘杠精’?
偶尔的‘杠精’固然可爱,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想你应该会不再被朋友喜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你承受的时候,你是否也施加给别人过,如果有,我建议你好好的道个歉。
我喜欢这个多元的时代,它充满了每一种可能。
日新月异的时代,多元的思想碰撞显得多么有趣。
封建时代为什么会被其他国家超远?
因为固守成规。
多去接触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它不止有狭隘的‘杠精’,还有很多可爱的人和事物。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
依然会有人觉得我的内容很糟糕
不好意思
我只是把我的想法分享出来
如果不喜欢
请直接关闭
我只想分享给想看的人
告辞
2.
我为什么突然对“杠精”生发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

文 | 陈鲁民
杠精,也叫喷子、键盘侠,是个不大好听的词。但也是个来之不易的称谓——抬杠都抬成精了!他们主要在网络上现身,抬杠成瘾,抬杠有术,抬杠有道,以抬杠为乐。
他们看什么都不顺眼,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懂不懂,都会把嘴一歪,做蔑视状,先反驳了再说,为了反对而反对;而且常说歪理、拗理,鸡蛋里挑骨头,通过挑剔别人来表明自己正确,显示自己的高明。
说实话,我以前是非常讨厌这种人的,好不容易在网上发一篇文章出来,马上就会围上一堆杠精,冷嘲热讽,吹毛求疵,有的还骂骂咧咧,话很难听,让人觉得像吃个苍蝇一样难受。

后来,慢慢的习惯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强了,我渐渐觉着,杠精的存在,似乎也有其合理之处,不无积极意义,甚至于还隐隐约约生出几分感谢之意。
感谢杠精搞活了网络。如果没有这些杠精,只是一片赞扬喝彩之声,你好我好大家好,网上就显得太单调,死气沉沉,没有意思。出来一批杠精搅局,抬杠较劲,争论不休,就会使网络充满活力,热热闹闹,当然也有点乱,不无戾气。
据说,挪威人爱吃活沙丁鱼,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渔民们想了个办法,在鱼槽里放一条生性爱动的鲶鱼,把沙丁鱼也逼着不得不四处游动,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杠精们就是网络上的鲶鱼。

感谢杠精提高了网络发文门槛。由于杠精们十分挑剔的眼光和善于挑毛病的本事,那些逻辑混乱、漏洞太多、水平欠缺的文章一出来就会遭到骂声一片,人人喊打,尤其是杠精们冲锋在前,口诛笔伐。
这就逼着作者们反复修改文章,以求精益求精,尽量不留破绽,不像样子的文章就站不住脚,自己也不好意思往外发,无意中就提高了网络发文门槛,提高了网络发文的总体水平,就这个意义来说,杠精们确实功不可没。
感谢杠精逼着我们洁身自好。杠精们精力充沛,喜欢折腾,又有的是时间,一个不对劲,看你不顺眼,就会去查你的历史,翻你的档案,曝光你的丑闻,人肉你的今世前生。你如果屁股上有屎,肚子上有疤,有见不得人的短处,一旦在网上发声著文,就可能会被揭得体无完肤,身败名裂。

这就从反面逼着我们,要站得正,立得直,光明磊落,做个坦荡君子,经得起杠精们查,不怕喷子们喷。否则,你只能远离网络,隐姓埋名,少说为佳,免得惹火烧身。
感谢杠精们不那么到位的批评。杠精们的批评热情极高,几乎无事不批,无言不怼,无人不攻,但由于他们不是专业批评家,缺乏必要造诣,因而枪打得不准,话说得不到位,只是比较擅长扣帽子,打棍子。
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杠精们命中率颇差的批评中也有个别正确见解,不乏批评对的地方,虽然话有些刺耳,然“狂人之言,圣人择之”,如果我们具有这个胸怀度量,就应感谢杠精们的千虑之一得。

天生万物,必有其用。杠精们的横空出世,如鱼得水,自然有其生存和活跃的理由。如果往积极的方面想,有杠精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网上发文就不敢懈怠,发声就不敢马虎,做人就不敢放纵。
因而,我们要学会与杠精共舞,在与杠精的较量下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样一想,我们真的要感谢杠精——并非故作矫情。
如果说对杠精还有什么希望的话,但愿各位能熟能生巧,巧能升华,术业有专攻,抬杠抬出水平。最后还有一个不情之请,说话尽量文明一点。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
怎么回复杠精被说杠精怎么幽默回复别人说杠精怎么回复回怼杠精的句子你是杠精吗怎么回复有人说你是杠精怎么机智回复
评论列表(2条)
哪里来的寒光
宁交杠精鬼,不交嘴甜贼。杠精:你说的不对(不同观点),嘴甜:你是对的(真有错我也不给你纠正,你高兴就好),人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错误,所以才会很多讨厌别人抬杠
哪里来的寒光
经过我认真思考,我为刚才说的“宁交杠精鬼,不交嘴甜贼”这句话纠正,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管是杠精还是嘴甜都值得交,杠精可以让我意识到不同观点,嘴甜的可以让我增加自信心和愉悦度,都没错,而是错在自己用错误的眼光去看待,偏向哪一方都不对,要用包容心去对待才是正确的
3.
致杠精:学习不只是挑错
作者:团建大宝贝er
学习不只是挑错,而是一个得其精忘其粗的过程。
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年轻时向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熊十力请教该看什么书,熊十力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过了段时间,熊十力让徐复观谈谈读书心得。徐复观对王夫之批评甚多。熊十力还未听完就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
任何书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只看到坏的地方,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处?读书要先看到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了。
后来徐复观回忆,这是让他起死回生的一骂。并表示,这对所有聪明自负又尚未走进学问之门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杠精,这种人就跟批评王夫之时的徐复观一样。他们与任何人交流,不是首先想想别人有什么可取之处,却只想着反驳;他们看一部电影、一本书,不是去想想有什么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而是各种挑错……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学习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