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被坑居然坑出了抗体!苏57赶得真不是时候

很多事情都存在一种滞后效应。在冷战高峰年代,美苏两强并立,各自拥有的核弹都接近3万枚,而任何一家的坦克洪流都能推平一个大陆。全球人在美苏争霸,地球随时重启的巨大风险下战战兢兢的过了几十年,恐怕三四代人的神经和历史记忆都被很深的刺激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也不止一次的谈到过,实事求是的讲,美苏在冷战高峰年代投入巨大资源研发的武器系统,整体还都算是过硬的。有一些甚至到目前属于不进则退,比如大火箭或者航天飞机等。虽然苏联在工业和科技上严重的偏科,但是苏联时代研发的武器,在国际上仍然有比较高的接受度。也是大家基本都认同苏联时代仍然是一个军事超强,其出口的武器系统自带一定的 “很能打”的光环。因此虽然苏联在1991年已经轰然解体。
但是苏联解体后的10年,反倒是苏式武器整体对外销售最好的十年。并没有受到海湾战争,苏式猴版武器表现不佳的太大影响。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滞后效应。这10年中,苏式武器最大客户无疑是亚洲各大国。在东亚大国大批采购SU系列飞机后,另外一个亚洲国家一定要买到更高端的版本。这问题就因此来了。要知道SU27和SU30基本都是在苏联时代就开始研发试飞。虽然机体结构强度一直不足,还有飞控容易抬头的毛病一直没彻底解决。但是整体技术上还算比较扎实。东亚大国采购的也是比较扎实的成熟版本。但是像SU30MKI,则完全是在大客户的要求下,开始全新研发试验的版本,主要技术几乎没有一项是成熟的。原版SU27和SU30的雷达也不过可以看到100公里外。SU30MKI却一定要无源相控阵版;而且还必须可看到120公里外。

结果最终确实安装的是无源机载相控阵,不过却是最原始的无源相控阵,也就是所谓的又厚又重的大板砖,仅仅雷达本身就接近1吨。而现在这类雷达连400公斤都没有。120公里外的三代机目标也能看见,但是却只看到一个晃动的影子,具体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SU30MKI还首次用上了矢量喷管,结果用上才知道和变速自行车一样是纯手动的;寿命只有几十小时。这类发动机绝对推力本身就不大,矢量部分又多了成吨的多余重量。到最后这种所谓的当时最强的SU式战机,就是一个笑话一样的存在。227空战中,所谓120公里外锁定目标的雷达;到了40公里外还是什么也没发现;号称射程100公里的R77导弹一枚也没打出去。反倒被对方的中距弹追着打了几十公里。可以说从飞机到导弹,有无数个坑在等着这家自视甚高的用户。当然这么多的坑集中到一种飞机上,唯一的好处,居然是让这家用户产生了抗体,以后就不是那么好忽悠了。

SU30MKI说白了,就是在苏联时代过后研发的一种纯粹的半成品。最终把大客户当成了试验小白鼠狠狠的坑了一把。而现在的苏57,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半成品。现在终于承认第一架量产机第一次试飞就掉了根本在于飞控不完善。其实上面不完善的系统远远不止飞控一项。现在再想坑同一家传统用户也不是那么好办了,毕竟有了抗体之后的滞后效应要维持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