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渣滓】琐忆大学吃喝·校外篇

上篇讲了母校白城师范学院的四座食堂。
四大食堂恰如四大丑女,丑得各有千秋,让人回味(呕)无穷,故而今次换换口味,说说校外的吃喝之事。

大学周边开三样东西最赚钱。
一是旅馆,小情侣打pao从来不需要借口,只要有心,每天都是炮火连天。管他什么七夕情人节,中秋中元夜,哪怕世界环境日都能打个低碳减排节能环保炮,所谓“一时性起,旅馆走起”。所以大学周围旅馆向来不少,一来接待想要释放一番的小情侣,二来也为新学期陪孩子报道的家长提供方便,更有甚者发展成规模,曰:“旅馆一条街”,记得白师附近的浴池那趟街就是。
二为网吧。大学附近总有那么几家网吧生意异常火爆,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到里面坐满了人,多是附近院校的学生,屏幕上闪烁着时下流行的游戏画面,或魔兽dota、CF,或吃鸡排位撸啊撸……
其实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会带电脑,要么就在大学当地租一台凑活用着,毕竟信息化时代没有一台个人电脑很不方便,可还是有人喜欢跑去网吧玩。也许是因为机器好?我这种不太玩游戏的人只能将其理解成“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这样的网吧偶尔会还办几场电子竞技比赛,记得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有个新开的网吧给学生会赞助,作为条件要替他家宣传近期召开的lol比赛。
最后一种则是餐馆/小吃摊。其实开餐馆在哪儿都是不错的营生。因为炮可以不打,网可以不上,但馋是真的要命,毕竟人总是要吃要喝的。更何况一个个都是“时代之骄子”(笑)的当代大学生呢,肯定是更不能亏待了自己这张嘴咯。食堂虽有“好菜”却也不能天天吃,吃多了难免烦腻,这恰好催生了大学周边餐馆生意的兴隆。
大学四年,餐馆和外卖我都吃过不少,无论新店还是新奇的吃食都会去尝试一下,可仔细回想却只换来一片模糊,总也勾勒不出具体的景象,只有那些熟悉的味道留在心底,萦绕舌尖,牵连着许多琐碎的回忆。

天福居锅包肉烤鱼。这家店和我们寝室关系不浅,几乎可以说是我寝指定用餐地点。但凡外出解馋打牙祭,第一首选就是这儿。
到了天福居有两道菜是不可不点的,即锅包肉和烤鱼。
东北名菜锅包肉我在《东北硬菜》一文里介绍过有沈派黑派之别,沈派是番茄酱调甜酸汁,黑派则是糖醋。天福居是地地道道的黑派,糖醋调的甜酸汁。
大师傅手艺高超,将一块块裹粉的大片猪肉烹调得金黄香酥,酸甜可口;嚼之则声动十里,满口流香,可位列白城锅包肉之中的第一品。

烤鱼则是另一道名品。一大条草鱼陪着各色配菜香料,填满长方的铁盆,色彩浓艳鲜烈,时不时冒出几缕白热之气,赏心悦目,杂香充鼻,且上桌之后依旧要点着酒精块,鱼和菜在铁盘里沸腾着,堪为声色味三绝。
然而我自小就不太爱吃鱼,每每只能看着众兄弟分而食之,也不觉得有什么好吃的,偶尔吃几口还被刺碍着,不能大口大嚼,悲夫。

这家馆子从大一就陪着我们。室友过生日,外出游玩累了打尖,都是去这里坐坐,到包间看都不看菜谱,先来一句“一盘锅包肉,一份烤鱼”,偶尔还要加一盘东北大拌凉菜,颇有老主顾/老饕的范儿。
可惜后来念专科的大哥五哥先搬出寝室,我们也将近毕业,就这么三三两两的作鸟兽散,或搬入他寝或冷淡疏远,“寝室六人众”分崩离析,天福居渐渐不去了。后来听四哥说那里厨师换人,口味亦不如从前。
天福居,变了。
我们,说不定也变了。
人意好似锅中肉,一回下筷一回疏。

XX家常菜。餐馆叫什么我忘了,因为我和这家馆子相处的时间只有七天。
大二那年的十一假期我没回家,当时要赶一个什么长篇征文比赛的稿子,打算靠这个“一举成名”……
但这都是美好的幻想。
现实则是拖延症复发,直到最后一天也没写成心中想写的故事,只能带着遗憾和自我安慰宣告放弃,同时为七天的假期感到惋惜:唉,早知道回家痛痛快快玩几天多好!
这种事真的太多了。纵观我的人生,满是这样的失败和悔恨。也许是运气不好,时运不济,又或者命途多舛,天降大任,总之我所做的事和一切机遇始终都是错位的。
而到了如今,唯一能记住的不是那时候胡乱构思出的狗血故事,只是一道溜肚肠的滋味。

赶稿的七天假期里,早上我都会外出散步,偶然间看到路旁一家餐馆开得很早,进去要一碟炒肚肠,四两白饭,吃不完就打包回去下顿接着吃。
我对内脏总有着莫名的嗜好。从小到大吃过的“下水”菜不胜多矣,而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馆子做的炒肚肠却令人颇感惊艳。
不得不说师傅对内脏的火候把握很到位,既不会老到嚼不动,也能保持一定的口感,烹调入味又留着几分内脏原本的风味。以至于我那几天都会带一份炒肚肠回去吃。
当然吃吃喝喝之余还是会感到时间越用越快越想越少的紧迫。
吃饱喝足写东西,累了爬上床趟一会儿,可是却不敢睡着了。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让我小心翼翼,连内心也变得暴躁又脆弱,甚至对好意关心的同学和家人恶语相向……
有天醒来已经是半夜了,外面黑洞洞的,寝室早已断电关灯。买的炒肚肠中午吃光了。正是饿的时候,打着手电翻遍柜子只找出一碗汤达人,外带一些小零食配菜。吃着半热的水泡出来硬邦邦的泡面,我竟然哭了起来。
不是因为夜半睡醒的难过,更不是吃得不好。
我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
以后我该怎么办,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不断临近的截稿日,一事无成的自己,对友人发怒后的悔恨……
这些杂乱无章的负面情绪正如此时的寝室,一片漆黑;
这时的寝室正如我心中所能望见的未来,漆黑一片。
那时候我还不太会喝酒,只能任由烦恼和苦闷趁着午夜爬入心灵的缝隙,啃食着我的情感。
后来……也算不上什么后来,我不再写长篇了,一任自己沉沦,或者沉淀。
在炒肚肠的滋味里,苦涩的七天结束了,某种意义上我也算是解脱了。

烧烤。烧烤印象深刻的有两家,一家是常订外卖的,叫什么烧烤来着?抱歉,我又忘了,依旧是只记得他家的味道,但名字却忘得一干二净。
这家记不住名字的店是我个人的珍藏。夏天天气热,食欲提不上来,没什么特别想吃的就叫一碗冷面,几份肉串菜串,这就是一顿不错的饭;如果天气渐冷,则废冷面而兴珍珠汤。他家的珍珠汤特别好,香葱香菜调味,湛青碧绿,珍珠汤真是粒粒珍珠(小面疙瘩),汤浓稠而滋味浓厚,天冷吃上一碗,暖身且果腹。

相对而言,他家的烧烤反而没什么特色,鸡皮算是好吃,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
但当时“丑团外卖”和“饱了么”上只有他家能外送,一个人外出吃烧烤又不像话,欲撸串而只能求其下,聊胜于无啊。
这家烧烤是供我独乐乐的。可能有的读者说了,烧烤这事人多才好吃,孟子对这事儿也有先见之明,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您还别说,真有大家一起撸串的地儿。
出去吃烧烤我们都会选露天的烧烤摊,就在学校的游泳馆旁边。
游泳馆独立于学校之外,和旁边的大体育场都算是学校的产业。夏秋两季,游泳馆周围会支起一个个小棚,外边空地摆上许多廉价的白色桌椅,伴着香料的刺激,伴着烧烤的浓烟,啤酒的清香。
此间“香”烟缭绕,宛如令人口腹满足的美食幻境。

大学期间我外出烧烤不多,仅寥寥数回,印象深刻的共两次。一次是作为大一新生的时候。那天凑巧没什么事,几个熟人同学说要出去喝酒撸串。当时有我,有老任,有一位姓徐的lol打上王者的同学,还有……谁来着?
我们喝了几个扎啤,吃了不少串。吃的那家烧烤不算好吃,但大家都蛮开心的,其实夏秋夜露天吃烧烤,吃的是个氛围。看着周围同样热火朝天急头白脸的食客老饕,光半边身子打赤膊的关东豪客,侧耳听得市井喧嚣,抬眼望尽阑珊灯火,仰头则见渐渐隐入帷幕的傍晚天色,加上清凉扎啤和辛辣烤串的刺激,也是极为逍遥的庶民享受了。

印象最深的不止是烧烤,还有和大家的闲聊。
记得那位徐姓的同学,我叫他作云哥。他是个很通透的人,我们当时说了很多,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该知道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话对我影响很大。之前我无论是排话剧还是做其他事多少都有些逞强,最后往往落得很狼狈,但后来办事之前,我总是想想这位老兄的“提点”。
现在他在俄罗斯教中文,算是我们历史院走得最远的了。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读他的作品,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搞创作,那就陪他喝一次酒,酒喝到位了,什么话都能出来。
当然我说的不是宴席的那种虚伪的礼节性饮酒,而是私下三五好友的对饮小酌。
第二次则是大四下学期。那时我们都在准备毕业的事,某天不知怎地竟然又想出去撸串喝酒,于是几名吊儿郎当的大四青年吆吆喝喝出了门,在车流并不算大的街上逛游,肆无忌惮,横行霸道。
只是我们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因为毕业的日子近了,就算是外出玩乐也会平添许多即将离去的感慨,以及投身社会大酱缸之前,我们这些“小黄瓜”的自嘲。
一群被应试教育折磨了十二年,被象牙塔摩挲了三年半,被傻逼现实打磨了半年的苦人儿,总算是要从大学这一站彻底滚蛋了。
此时我们虽然总是嘻嘻哈哈的笑着,但也许都是在强颜欢笑或者“但愿长醉不愿醒”,还没喝酒,但是我们此时已经醉了,都不愿醒回到那cruel cruel world
于是一盘炒蚬子垫着,几个扎啤下肚,世界又朦胧起来。

说起扎啤,我们甚至在游泳课之前偷偷买过扎啤喝,你相信吗?大二还是大三上游泳课都是去学校旁边的游泳馆,这是学校的产业,偶尔接纳一般客人。
那时不知是哪个不怕死的,看有一圈光着膀子的大汉吃毛豆喝扎啤,也馋了,居然提议喝啤酒解渴。我们就像过黄泥岗的生辰纲押运军士们,凑钱买酒,买了一杯扎啤分着喝。喝完,就散了……
因为大家几乎没几个带泳衣的,游泳课上不了。
游泳课其实没几个人想去上,大家并不喜欢这种课程,况且班里没几个身材好的女生,泳装也没谁想看……
记得我只下过一次水,因为不会游泳只在浅水区扑腾,但也很害怕(怂)

说到游泳池附近的餐馆,也有一家卖套餐饭的,叫什么什么快餐来着。当初发宣传单发到了我们学校,上面的饭食很是诱人,后来点了一份居然真和传单上一模一样,比什么红烧牛肉面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些套餐饭的配菜也很简单,大多是炸鸡叉骨鸡块之类的炸货,加上杏鲍菇等小菜,一份十多块钱。

那时候没有什么外卖软件,都是打电话订餐。我和寝室五哥吃这个吃的次数最多,甚至一份饭吃不饱叫了两份。当时还在新公寓的一楼住,送餐的老哥从寝室窗口递送过来,我们再把钱丢出去。
后来我们搬上了六楼,人愈发懒惰起来,竟然发明出了新的取餐系统:用长绳拴浴框,缒而出,钱放在里面,等到送外卖的老兄将餐点放入框里,再提上来。
这个系统被很多寝室借鉴过,当时有几个男寝都备着一条长绳,这是关系到宅居寝室之人的生命线。

蜀香面缘。和我们交情深厚的饭馆不止天福居,还有一家面馆,唤作“蜀香面缘”的,好像是一家连锁的餐馆。

与前文提到的三食堂铁板烧饭一样,我在这家店也是熟脸,订餐电话被老板记着,忘记带钱可以赊账,算得上是VIP待遇了吧。记得大三下学期搬寝室到暑假前,整整几个月都在吃她家的面,吃她家那顶顶好吃的青椒肉丝打卤面。

大三下学期的白城热得要死,我们又搬到著名的“社会主义大炕”,四楼十六人寝室,过起了极为混沌的生活,一群大男人杂居真可谓闷臭之极了。
而苦夏之中,能慰我心的正是那碗打卤面。她家的打卤面很有特色,浇头料很足,几乎可以当作一道菜了,面是重庆小面的那种细面条,吃起来很爽利,勾了薄薄一层玻璃芡的浇头和面混在一起,“秃噜秃噜”下肚,就什么烦恼都没了。
大夏天吃一碗,酸甜香辣,开胃爽口,可惜要是能有瓣儿蒜就更好了。
不光我自己吃,甚至还在寝室里带动了一阵小小的风靡。大家聚在一起,很容易因为某个人的吃喝产生连锁反应,某天见我吃得甚香,众室友也都馋涎纵横,问这是哪家的面。
答曰:蜀香面缘。
于是大家也纷纷下单,有段时间我们都吃这家的面。到了饭点儿,不知是谁来一句“订蜀香面缘?”众人纷纷欣然“跟投”。
可惜的是,这也是被我们“吃倒”的一家。大学期间我们见证了不少餐馆的变化,有的易主有的倒闭,前者如天福居,而蜀香面缘属于后者。
大四实习半年回来,本来准备造访蜀香面缘,重温当年旧味,再点一份打卤面看看是否“乡味无改”,谁知同学老任说店主为了精进手艺远赴巴蜀学习,蜀香面缘就此关门歇业,悲夫。
后来店主在长春开了新店,但我却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没办法去寻访了。
现今偶尔吃到鱼香肉丝之类的“川渝风味”,总会想起炎热的暑假前夕,在其他人几乎都搬走的空宿舍楼里,到处都是狼藉一片,我们踏着满地垃圾去取餐。
一般都是我取,走在人如乌鸦散去的楼道里,偶尔还有一些下流的涂鸦。
在这种乱糟糟的环境和心绪中,我们也将要离去。下半年就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住在这里的时间不多了。

麻辣煮串/小火锅。这属于小吃一类,一开始在“大活”——大学生活动中心旁边的十字路口,后来跟着其他的小吃摊一起搬到学校西门那里,俨然成了一条大学附近的小吃街。
和煮串相连的记忆,常常是泡澡过后的疲惫。
大学期间我经常到校外的一家浴池泡澡,洗澡回来稍稍绕远路来到西门这边,就能看到一位老妇人开的煮串小摊了。买一些煮串顺道去校内的一超市买点饮料,回去吃吃喝喝,了却一身疲惫,不知不觉天黑了就一觉闷到天亮。

经营麻辣煮串的是一位老妇人,推着一辆小吃车出摊,是名副其实的小本经营个体户。可惜后来看不到她了,不知是倒下还是搬走,但愿是后者吧。她这个摊子生意似乎不能算红火,我有时候在想她会不会赚不到让自己吃饱的钱?
不过她家的煮串是相当用心的。里面的丸子和素菜尽管平常却也新鲜,汤也是时常更换。煮串的汤味道不坏,最后还不忘撒上薄薄一层麻酱提味,颇有吃小火锅的神韵。
对了,小火锅!学校对面的那片街区有一家巷子深处的自助小火锅,叫什么火锅来着?
这家的味道并不算特别好,主要是量大实惠,来客多是没什么钱吃好料的穷学生,比如我们这样的。
这家店的调料随意自取,涮菜涮肉都是自选称重,自夹自煮,真可谓自助也。
我最欣赏的是这家店的牛肚百叶,这是我的最爱,有时一次就夹了大半盘,满口香脆弹牙,不在话下。

秋冬之际的夜晚来这里吃一餐,暖暖身子抵抗寒凉,很是相宜。
大四实习回来和朋友老任晚饭吃小火锅,边吃边聊,说了很多。当时我打算放弃考研选择直接就业,打算投身教育混迹社会,这些本来应该在心底的想法和抱负不知怎么回事,对着许久未曾某面的老友竟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然后在火锅蒸汽里模糊,变形,膨胀。
可能我确实需要说出来才会让自己相信吧。
其实我那时多少是有些迷惘和畏惧的,放弃考研是怕麻烦,想就业是为了早点赚到自由支配的钱,可就业又谈何容易,今后等着我的不一定是什么康庄大道,搞不好是比继续升学深造更艰苦的窄门……
老任一直听着我的话,偶尔也说几句。我的这些怯懦,这些逃避,能有个人倾听和认同真的是太好了。
这些话我也没有再和另一个人说过第二次,就像锅子里的肉片,虾滑,百叶,蒸汽朦胧之中被吃进肚子里。
我们在那之后也没一起吃过饭,毕业后更是许久未见,他今年念完研究生,不知道以后能否再见。
不知在吉林师大做学问的他是否还记得当时的那顿小火锅,那番苦闷的倾诉。

炒粉一绝。能把“绝”这个字写到招牌里,必定有什么门道,比如绝味鸭脖,比如炒粉一绝。
和这家结缘是因为我想念老家的一种美食——煎粉。

煎粉应该是吉林特色的小吃,但来白城三年几乎没见过煎粉。
和没见过煎粉的同学解释一下,是切成方块的绿豆凉粉下油锅煎炒,然后浇上酸甜的汤汁和芝麻酱蒜末辣椒,有的还加香菜。就是这么一道小吃。
吉林长春一带的煎粉是煎的,辽宁大连谓之曰“炒焖子”,是拿来炒的,没有煎熟结成的“嘎巴”(焦黄脆脆的那个),炒粉一绝也是如此。虽然比之煎粉失了些意思,还是聊胜于无。

大四下半学期的某个晚上,和同寝室的同学外出泡澡,回去已是傍晚。路过图书馆前的广场看了一会儿草台班子似的“动漫展”,回寝室晚饭不知道吃什么,偶然看见美团有这家“炒粉一绝”,以为是炒米粉,点了两份,没想到竟然是“炒焖子”,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吃到类似煎粉一样的小吃。感动之余也记住了这家“绝”店。
炒粉一绝的老板加过我微信,因为点单出了点问题退钱,现在还留着,不过以后可能不会再联络了,毕竟我也不太可能会回去……但话也不是绝对,18年因为社保卡的问题去白城,晚饭吃的无名缘米粉,炒粉一绝太远了。
但好在他生意不错,现在也一直营业。

老饭盒。和以味道取胜的餐饮准则不同(当然老饭盒还是挺好吃的),这家饭店胜在氛围。
饭店的陈设大多是相似的,几张餐桌椅子,一个柜台,但老饭盒主打怀旧风。
老饭盒是连锁主题餐厅,就连我们这n线城市都有两家分店,餐厅布置各不相同,大多走怀旧风,放着缝纫机,年画等等老物件。

白师附近的老饭盒是夫妻店,狭小的一间餐厅,上个世纪的旧报纸糊墙,外加长条桌椅,老式黑白电视,旧灯罩,颇有上个世纪的遗风。难能可贵的是老板还搜罗了不少小人书,饭前饭后翻阅,也是一种奇妙的消遣。
书的种类很多,什么神鞭金镖,什么武林志连环套,都能看到。
饭菜味道也不差,小咸菜是附赠的辣油拌苤蓝丝。可惜我最爱的老汤豆腐饭总是买不到……

老饭盒开在学校对面的那一片矮房,看起来不会开得太长,而且来光顾的客人没几个。后来稀里糊涂的就倒了。

王府护心锅。这是我14年过生日时请众室友吃饭的地方。
护心锅,也就是护心肉炖锅,加上时蔬以及一份筋头巴脑炖煮,味道还是可以的。

吃完饭我们不忙回去,而是在街上闲逛。看了附近的夜市,走出去很远,好像一直到森林公园那里,天快黑了才回寝室。
看到了很多平时不常见的景色,原来我并不了解这座念了两年书的城市。
护心锅只去了一次,因为后来的生日都是在暑假里,没有老友庆祝,只是家中摆宴。

高老庄。大馆子我只吃过一家叫“高老庄”的,前后去过两次。
第一次是班级聚餐。我们历史学院人少,一共分成三个专业,历史一二班,人文,综合文科(专科),历史两个班聚餐是一天。
那天聚餐饭吃得不多,酒喝得不少,后来更是几个二班同学来我们包厢敬酒,弄得大家都好开心。原先我们还是很儒雅的,用杯,喝之前还得提几句,后面就都是对瓶吹了。
那天,大家都喝醉了。
酒醉之后一拨人去了歌厅,这时候也不分一班二班,各种混乱,有的喝醉了疯似的哭,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迷迷糊糊,就是我。
再后来我们也回不去学校(寝室关门),只能在外面随便找个地方住。就近选了某家不知名的小旅馆打算休息到第二天。
说来也怪,一窝处在欲望巅峰的男男女女竟然相安无事,也没什么瞎搞乱搞的心思,大家一起睡在两张床上,横七竖八的。我怕挤就睡了沙发。
一夜过后带着满身酒气,满脸仙气,我们回去学校。
还有一次好像是寝室某兄弟过生日,叫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同学去吃饭,自带了一个蛋糕,上面卧着一个精致的洋娃娃(后来被老任要去了)。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个骚主意,选个人舔掉洋娃娃脚上的奶油。我身为老色批自然奋勇当先,为大家献上一场恋物大戏。不过现在想想……
当时我到底在干什么啊(迷惘)

嘛,大学时期外面的餐馆无非是这样了,可能有些我忘了,有些和现实对不上号,人的记忆果然还是有限的……
这些文字固然称不上什么校园生活史,也不是老饕热衷的“美食地图”,充其量也只是零零散散的一些有关吃喝之事的琐碎回忆罢了。
人一旦开始各种回忆往事,他的一生也就差不多要完蛋了,比如我。早就没了曾经的血气和锐气,只有回忆这些吃吃喝喝的时候,我才会想起自己也曾经热血过,迷惘过,失落过,奋斗过,苦闷过,最后……
堕落到现在的惨状。
本来是说吃吃喝喝,没想到最后还是聊到了自己的经验谈。总之大学四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多珍惜自己现在的经历,在迷惘和欲望的冲动中过好每一天的快乐时光。
因为大学的时候是人生中面临选择最多的时期,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塑造成那个理想的自己。
尽管四年过后可能这些会被你亲手打碎。
因为大学也是人生最后可以宽容自己的时光。
然后偶尔吃点好的,记住这所学校这座城市的美味之处,让记忆也成为一道菜。
无论是一城一味还是一城千味,这些回忆都应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