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53):“e与π(3)——杂谈3”
在上篇文章之中我论述了在微观领域似乎无处不在的常数“3”、自然常数“π”之间隐约存在的关联性并且讨论了我在分析这些关联性时一步步将之与“时间”联系起来的逻辑与思考。
在将“时间”、常数“3”、自然常数“π”联系思考的过程中,我将“π”——3.1415926······——减去了自然常数“3”,由此得到了一个数值——“0.1415926······”——并且我认为该数值与天文学的观测宇宙年龄“138亿年”存在一些数值和物理逻辑上的(由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导致目前宇宙的真实年龄被低估、宇宙正在加速扩张——宏观而言是宇宙扩张微观而言就是基本物理单位间的间距正在扩张)性质相吻合,因此在那个阶段我也就认为这个“0.1415926······”就是宇宙现今的真实年龄并得出了“目前宇宙的年龄就是141亿年”的结论了。
但是在得到上述结论的同时有些问题也让我感到迷惑:
第一,按照我的理论推算得出的141亿年的宇宙真实年龄与目前观测得到的138亿年的宇宙观测年龄存在几个百分点的误差,这个误差相当之巨大以至于让我自己开始怀疑我的理论是否存在问题。
第二,如果这个在物理学和数学之中几乎无处不在的自然常数“π”自身代表了某种形式的物理规律,那么同样在物理学及数学中几乎无处不在的自然常数“e”是否也代表了某种物理规律?
第三,自然常数“π”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数值,但是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流动的,如果直接用自然常数“π”减去自然常数“3”后取得的那一串数值“0.1415926······”去代指时间,“π”的稳定特性与“时间”的流动特性似乎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冲突。
——而以上三个问题都在向我暗示着我的理论或者我的思考方式或许在某些地方出现了疏漏。
于是基于上述的问题我又再度开始了思考,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无论是“3”还是“π”它们在微观层级上的含义均是圆周率,那么“圆周率”这一性质就或许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产生某种作用。
是的,这两个特殊数值都是“圆周率”,不论是“π”还是“3”这些东西都是“圆周率”,不论是“π”还是“3”这些东西都特喵的是特喵的“圆周率”。那么,既然这两个数值都是“圆周率”,那么它们或许就会适合某种可以应用其“圆周率”性质的计算——所以在我回想起这两个玩意都是圆周率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宏观圆周率、标准圆周率、自然常数“π”试着带入进了微观最小圆进行代数求值——这一过程也就是我在文章《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7):“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3)”》中末尾部分提出的那个计算——

此时红色线便是最小微观圆直径了。
测得该最小微观圆的直径以后,如果我们直接套用圆周长计算公式“直径”乘“π”——套用至“最小微观圆”中并计算“最小微观圆直径”乘“π”得到的结论是在此基础下推算得出的微观最小圆周长小于微观最小圆实际周长——我们假定微观最小圆——正三角形的边长为1,则微观最小圆直径为((√3)/2 )(二分之根号三),(二分之根号三)乘以“π”的数值大概在2.7209左右。
——而到这里我就基本已经对上面三个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了。
有些时候,在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进行研究时需要你具有某些特别直感,这种直感指的是你需要有意识地去记住一些在自然界中发生的、并且你觉得足够特别的东西,记住它,永远地记住它,直到某个时间这种特别性再度重现——这种记忆的认知规律某种程度上和我在我那几篇冠以“医学”的文章中提及的大脑的运作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性,而人在意识到这种机制以后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训练和加以运用,反正,嘛,我是有意识地在训练这方面的逻辑思考能力就是了——如果这种特殊性确实重现了,你就有可能会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然后你会从中得到某些独到的、有时候甚至是可能扭转历史进程级别的理解——
嘛,算是扯了点闲话,总之如果你能够记住某些东西你就会发现在“2.7209”左右的这个数字与另外一个数字非常接近了,这个数值是什么呢?它就是2.71828······也就是常说的自然对数的函数底数——自然常数“e”了。
其实在这里找到“e”的物理含义完全是出乎我的预料之外的,在我计划撰写这几篇“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立体构型”文章的初期我只准备随便的提几句最小微观圆然后直接开始撰写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立体构型也即宇宙的基本空间的构成方面的内容。在我的原定计划中,我不太打算在最小微观圆直径、周长这一系列方面上的问题下太多笔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我承认当时的我认为在那个时间节点我对于微观最小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都还不足够深刻——但是,当我找到“e”的物理含义以后我突然就理解——懂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我在一个该讨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立体构型的文章里大幅讨论了“二维”的“微观最小圆”的内容——由此搞得这几篇文章感觉有点乌烟瘴气,算了,之后有机会的话会再整编一遍的,所有的问题就到那个时候再说吧。
然后回到正题,在当时我通过计算之后发现了在“2.7209”左右的这个数字并且我将这个数字与2.71828······也就是常说的自然对数的函数底数——自然常数“e”联系了起来,并且通过这样的联系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2.7209······”它比“2.71828······”常说的自然对数的函数底数——自然常数“e”要“大”,而且由于这次的计算在在微观最小圆的基础条件下进行的,其直径、周长等数值基本可以是确定恒定无误的了,那么有可能导致“2.7209······”比“2.71828······”——自然常数“e”要“大”的原因就非常地有可能出在了宏观圆周率也即自然常数“π”的身上,由此我考虑可能存在某个要比“π”——3.1415926······——略小一点的数值乘以微观最小圆的直径等于“2.71828······”也即“e”的可能性,并且在进行了一定的测算以后我确认了这种考虑的正确性并发现和理解了“e”的物理性质,而关于这部分东西的内容,嗯,下篇文章吧,2K5,不算非常多,但是要是一篇文章写个6K出来我会烦死,我觉得读者也得读着累死,所以就这样了吧,那么下篇就讨论下e的思考与“时间”,嗯,就这样了,溜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