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赞歌:她的一生都很美

《诗经》里面的婚礼那个赞歌《桃夭》
这首赞👍歌不仅仅的说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它也觉得她此后在婚姻生活的所有阶段里 (比如说有了孩子,经营家业)它都是美,所以《桃夭》与其说是婚礼赞歌,不如说他是对天下女子的祝福和赞美。

《桃夭》这首诗的主题,它是歌颂“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它是祝福天下的男女都能在自己的美好年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结为美好婚姻。
清代人(方玉润)对这首诗的分析更有画面感,他说《桃夭》里面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出嫁时的场面。这一天,桃花盛开而出嫁的美人,她正如桃花般艳丽,也正因为这样,清代人(姚际恒)会说这首诗是“千古词赋赋美人之祖”。
这个美人就是这首诗里的“子”这个字了,“子”是女子的代称,这首诗里之所以选取桃树桃花来做诗歌意象,并不是偶然的。
桃花是春天开的花,根据《周礼》的记载,周代的春天才有这样的习俗,为了防止男大不婚,女大不嫁,周代曾用行政命令规定,男女成人以后要在“中春之月”相会。让他们能尽快结婚,这种相会是自由而浪漫的。
这首诗讲的是先秦的婚礼,先秦的婚礼有什么样的婚俗呢?
前秦的时候,婚俗制度和我们现在有些地方是类似,但是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像商代的时候,还有抢婚的习俗。抢婚到周代的时候就比较罕见了,就从那种“不媒不聘”的原始婚姻状态,发展为有媒有聘的婚姻制度了。
《诗经》里关于媒、聘的内容挺多的。但是《桃夭》这首诗呢,它里面没有讲,直接是在讲婚礼现场。当时民间已经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婚姻礼俗,比如结婚之前要下定,要请媒人占卜结婚的日子,这个流程很复杂。
《诗经》里面有一篇《东山》的“九十其仪”就是讲结婚的流程很复杂。我们今天能在《仪礼·士婚礼》这个文献里看到的流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只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这六项。《桃夭》是跳过了前面这几项已经完成的内容,直接把你带到了迎亲以后的一个庆典现场了。
在那个时代的男女婚姻礼仪当中“纳彩”是怎么回事?
当时“纳彩”有“用雁”之礼,就是没人要代表男方到女方家时,要以大雁作为一个贽见礼。郑玄注《仪礼》“纳采而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猎大雁是上古时期守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大雁是候鸟,每年有去有回,所以老百姓觉得它是一种信义的象征。于是就取大雁春归秋去,而有信这个意思来象征夫妇的信用。
婚姻首先是一种契约,夫妻之间要相互信任,要讲信用,所以先秦的观念放到今天,是不是仍然是以很进步的一种观念呢?古人对大雁是很重视的,能够猎到大雁的人,也会被视为奇才。
古人的贽见礼不光有大雁,还有玉佩,水果车马,花椒,芍药。
【故事】
春秋的鲁庄公要娶哀姜,就命令宗妇带着玉帛下聘。鲁国的宗人夏父特别的吝啬,他听说要带钰博去下聘,心想这还了得。赶紧去劝阻并批评他们,说你们下聘带点枣子,栗子得了,干嘛要带这么昂贵的东西呢?但是鲁庄公不听,他就是要带着重礼去见哀姜。后来哀姜就真的做了鲁庄公的夫人,她的妹妹叔姜是做了鲁庄公的妾。哀姜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鲁闵公,可惜后来哀姜和庆父私通,要立庆父。庆父就把鲁闵公给杀了。可见,鲁庄公当年带着玉帛求娶哀姜一片痴情,终究是错付了。
后来婚聘的见面礼就确定下来了,主要是一些动物禽类,比如羊羔、大雁、野鸡或者是鹜,这些小动物们为人类的婚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秦结婚穿什么衣服呢?
新娘穿了非常隆重的吉服,玄端服是先秦时期正式的衣服。在祭祀,乡射,朝拜等重要场合下,士都是穿玄端服的。
《礼记·士婚礼》里面就记载了,先秦时期在婚礼这样重要的场合,主角就要穿玄端服。玄端服饰以黑色为主,表示正式场合的端庄高雅和对这个场合的重视。新娘子要比新郎多加一件禅衣。


这里的姆是指新娘的保姆,景衣其实就是《硕人》里面提到的褧jiǒng衣。
现如今我们迎亲都有车队,那先秦的时候,迎亲的时候有没有车队呢?
亲迎是古代婚姻习俗中必须有的,这是很重要的一道程序。亲迎在《诗经》的婚姻始终的体现是比较多的:

诸侯之间的迎亲,要用百乘的车辆

武士怀念当年结婚风风光光的车马队

一般人结婚也要用车迎亲才可以
而相对于亲迎礼来说,聘礼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仪礼·士婚礼》:“至于庶人无过五两”庶人结婚的话,年轻的队伍不要超过五辆。
“桃之夭夭”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妖艳”的意思吗?
《毛传》将它注视为

“夭夭”的解释一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一种比喻,是形容笑的样子。要理解这首诗,先要了解“夭”是什么意思?“夭”是一个象形字,“夭”字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象首夭屈之形也”。单从“夭”字的字形上看,说它像一个手舞足蹈,头发飞扬的人形。“灼灼其华”:那照眼欲明的簇簇桃花,它们仿佛就像在燃烧一样,衬托的婚礼的这个气氛也是很热烈的。现在的桃花其实是在隐喻经过梳妆打扮的美丽新娘, 它的确有一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样子。
“之子于归”其中“之子”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古代的妇女是以丈夫家为自己家所以他们会称出嫁为“归”。这里不是回娘家的意思“于归”它是一个词。
《桃夭》这首诗喜庆,气氛十分热烈。有人不困惑了,出嫁离开娘家,新娘不会很伤心么?这首诗难道是男方亲戚写的?
一首诗,一个主题,关于婚礼,也有和桃夭这首诗完全不同的气氛,比如说《邶风·燕燕》这就是娘家送新娘了。其中有一句

兄长的身份描写,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是非常非常难过的。
所以诗里面就写这种分离是怎么样的?难舍难分,“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登高瞻望一直等着妹妹出嫁的车子看不到了心中只剩下了伤心和思念,可能一直流眼泪,兄妹的感情非常深。
我们假想这位新娘前脚刚听完哥哥唱完这首《燕燕》来到了《周南》国家已经欢天喜地唱《桃夭》,婚礼他真是一个感情好复杂的场所。
“宜其室家”这句里面有三个字都有宝盖头。家、室的甲骨文是两个象形字,是反映了家的特点

在《仪礼》上说的是可以拥有“室”了,可以结婚了。
“室家”“家室”“家人”都可以理解为家人,只是他们涉及到的范围不一样罢了。家的涵义大过于室,室是内室,也可以引申为私密的地方,夫妻居住的地方。而家指的是一门之内,是合族居住的地方。“室”是指新婚夫妇所居住的小家。“家”是指与父母兄弟姐妹等共处的大家。而“家人”则兼指宗族昆弟等人。从“室家”“家室”到“家人”是一个在递进的概念,说新娘子他们小两口,他们会从成为伴侣发展到让家庭和美,再让家族兴旺,新娘子在这一过程中被寄予厚望。
在第二章诗人以“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来做一种递进的比兴。
蕡,是指草木果实繁盛的样子。这里也是按照桃树先开花后结果的生长规律。来写桃子结的繁多,其实也是对新娘婚后独生子女的良好祝愿。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就是写桃树枝繁叶茂,它是喻示了新娘出嫁以后是夫家的家族兴旺的前景。茂盛的桃叶,容易使人联想到家业的发达。
这首《桃夭》意思很简单,更像是在唱歌,不是后世所理解的那种诗。诗的后面两段,其实就是上两段意思的递进了。后面两章更像是对婚后生活的祝福,是一种逐渐达到婚礼高潮的特点。
《桃夭》这首诗它也有对自然秩序的深刻的比喻的借用华、实、叶象征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桃夭》它取桃这个譬喻没有停留在桃的华色上,而是需要讲到果实、叶子,因为它除了赞美女子的容色,他还歌颂女子内在品德。桃从开花到结果的自然生长,也对应女子从婚嫁到生育的生命历程,它反应的是一个女子一生中三段时光。待嫁之女像桃花一样美丽,她出嫁之后像桃树结果一样繁衍后代,还让她在一家一室和睦融洽,温馨相处。随着年龄增长,她又成为家族中一位举足轻重的成员,它会使自己的家族像桃树一样,达到像“其叶蓁蓁”茂盛的样子。女子的一生都是美的,不仅仅是结婚的那一天,桃花和爱情,本来就应该是如此的浓郁,而且桃花也不止有花,还有果子和叶子。所以说心情的人,他们非常的质朴,而是由衷的在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所有过程。
个人感受:
打开我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桃夭》。更多的从历史背景去理解当时人们对新娘,对婚姻,对生命的与众不凡的理解。看到先秦那个时代的文明智慧,有震撼,有豁然开朗,以及对生活的不一样的理解。学习文学,学习历史,以古鉴今,跟着我明白去怎样的生活,以及怎么去面对生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