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时事热点精选(二)

1.从“一分钟”里读懂中国活力
2.透过土味直播的镜头,我们重新看到乡村
3.因狗吠引发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4.“你欠西湖一个道歉”,法律要向你亮剑
5.边拍视频边扶老人,“自证清白”的无奈
1、从“一分钟”里读懂中国活力
人们从一分钟的足迹里,听到了历史的隆隆巨响,也听到了中国拔节生长的声音
“日新月异的中国,每一分钟都发生巨大变化!”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合作,联动各地推出《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微视频,在社交媒体持续刷屏。以“一分钟”为刻度,记录中国各地在一分钟时间内的变化,为理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短如一分钟,中国能发生哪些变化?黑龙江的一分钟,对俄罗斯实现进出口20909美元,312人走进冰雪童话世界;四川的一分钟,1281位游客到大美四川打卡,甘孜通村硬化路增加8.88米;湖北的一分钟,有3人脱贫奔小康,12辆东风汽车下线……这一分钟,是名山大川的中国,是生产线上的中国,是脱贫路上的中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了太多宏观的统计、抽象的概念,通过中国一分钟的跃动,我们得以进入一个微观的感受单元,触摸到中国跳动的脉搏,感受到涌动在中国大地上的蓬勃活力。
这一分钟,连接的是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展示的是新时代的高歌猛进。一分钟,西藏藏羚羊全速奔跑1.3公里,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工造林50.7平方米,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现实表达;一分钟,河南出口价值4.8万元的食品农产品,辽宁自贸区新增69万元注册资本,这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一分钟,77人到云南丽江踏访茶马古道,15人登上武汉黄鹤楼,这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点滴体现。人们从一分钟的足迹里,听到了历史的隆隆巨响,也听到了中国拔节生长的声音。
中国一分钟,展现着蕴藏于社会中的巨大活力。一分钟忙碌的集装箱、不断延伸的脱贫公路、人来人往的飞机场……从这些镜头里,可以透过抽象的中国看见一个个具体而顽强的个体,正是每个人改变命运、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愿望,汇聚成了促进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40年,小岗村按下红手印的农民,南下深圳追求梦想的青年,新时代在市场中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群体,不断激发社会的巨大活力,正是中国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
中国一分钟,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巨国效应”。一分钟,从冰雪世界哈尔滨,到四季如春的昆明,从孔孟之乡山东,到千湖之省湖北,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是因为她地域广博。每个省份、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各地既有发展的互补性、差异性,也能共同形成整体效能。中国的超大规模和巨国效应,使得自身内部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巨大的复杂性,具有足够的容量来容纳风险,也具有足够的多样性来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这一分钟展现的中国之大,正是应对风险的压舱石。
40年再出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更需要从每一分钟做起。正如微视频所传递的价值共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源自每一分钟的积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国一分钟·地方篇》还将展现更多地方的特色,“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2、透过土味直播的镜头,我们重新看到乡村
直播平台上各种“土味”直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乡村,一个个有山有水,有生机有活力,有矛盾有问题,却天然去雕饰,鲜活不做作的乡村。
媒体报道,随着直播平台与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互联网带来了一大批来自乡镇农村的创作者。他们拿起手机,记录着自己乡野生活的日常——复古式抓皮皮虾、田螺肉这样炒才好吃、唱着歌插着秧、农民的一天、我和我家猪的日常……没有经典的构图、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刻意的台词,这些“土味”的视频利用极低的成本制作成视频和图文后,通过各大算法平台分发,获得大众异乎寻常的欢迎。
日常生活被镜头化,对乡村直播者来说,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中国的乡土生活,往往被认为是平凡的、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然而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被直播且拥有大量观众后,就会对直播者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我是一个表演者”“我是一个示范者”“我被观众需要”,这样心理上的暗示重新建构了直播者的价值,更建构了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例子在重庆云阳三名患脆骨症、自称“瓷娃娃”的姐妹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三姐妹用“梅香尽寒去”的名字在快手上开直播,5个月拥有26万多粉丝,每天6小时,不仅直播自己的生活日常,也推销当地土特产。直播让她们的生活发生改变:从没上过一天学、只能白天黑夜躺在床上的残疾孩子,现在能通过直播自力更生,还有粉丝登门看望,她们经历的变化岂是翻天覆地四个字能形容的。
土味直播面对的,是大量生活于城市的中青年观看者。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审美标准、价值体系和生活节奏完全不一样的平行世界。这样的平行世界与现有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不管其间展现的是多么平淡的细节,这个反差构成了对目前生活的文化醒示。我们惯有的“桃花源”的文化情结,使得时刻遭受着经济与生存压力的城市人总在幻想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乡村所在可以向往,可以短暂停留,即使是精神上的。可以说,“土味直播”正契合了“逃离”大城市的叙事狂欢。
这就是直播时代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逻辑,从乡村到城市概莫能外。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传播在向扁平化发展,自娱自乐成为一种可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土味,通过微博、快手、抖音等APP,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次隔空对话。
不管观看者的初衷是好奇还是怀旧,都是一次宝贵的乡村被发现、被重视的机会。透过土味直播的镜头,乡村又一次被“看见”,这或许能为乡村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用不断更新的内容持续吸引观众,将是乡村直播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3、因狗吠引发的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近日,浙江宁波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因邻居家养的狗常吠影响其睡眠,多次交涉未果,心存怨恨。当日王某某因为狗吠再次上门与邻居交涉,未果后回家取刀进入邻居家中行凶,造成邻居家三死一伤。(10月11日 澎湃新闻)
三死一伤,令人唏嘘。对于残忍、冲动的犯罪嫌疑人,必须予以谴责和声讨,王某某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如此一件小事引发如此大的恶性杀人惨剧,理当引起深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们本应遵循和睦、谅解、包容互助的心态和原则来处理邻里关系。但在法治社会和规则社会,邻里之间的相处还是应以遵守规则,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如果各方均能自觉尊重他人权利,不越界,不耍赖,无疑能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一旦有一方蛮不讲理,睚眦必报,得理不饶人,就可能引发冲突。如果纠纷长时间得不到纾解,则可能酿成积怨乃至仇恨,最终导致血案。
除引发此惨案的狗吠外,小区停车位问题、广场舞问题、装修问题、宠物粪便问题等都可能引发纠纷。纠纷发生之后,如果经交涉,引发纠纷的责任方主动认错,及时改正,可能落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一旦有一方蛮不讲理,甚至威胁、辱骂对方,就可能导致矛盾扩大,埋下祸根。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邻里纠纷中,几乎没有主动出面调解、评理、说和的乡贤等德高望重者作为矛盾“缓冲带”。即便是居委会、小区物业,或者其他基层组织,往往也对邻里纠纷避而远之,生怕惹火上身,或者敷衍处理,不及时制止违规方,安抚受害方。但要知道,由纠纷双方直接面对面交涉的话,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恶化。
可以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教训十分深刻。对于邻里纠纷等小矛盾,有关部门不能等闲视之。相关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职责,不推诿,不退缩,能调和的调和,不能调和的果断制止、惩戒违法行为,进而倒逼人们敬畏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唯有如此,方能将容易酿成惨案的积怨和怒气消灭于苗头,避免小纠纷酿成大惨案。
来源:燕赵晚报
4、“你欠西湖一个道歉”,法律要向你亮剑
国庆期间,杭州西湖景区的一块石碑被人肆意涂写。事情一经曝光,引发舆论强烈谴责,“你欠西湖一个道歉!”近日,这位名叫平文涛的乱涂乱画者被抓获,鉴于其多次实施破坏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目前,景区公安以寻衅滋事罪对其依法刑事拘留。
在景区乱写乱画,这不仅是文明素质极低的表现,更是对规则的漠视和对公共利益的侵害。执法部门及时亮剑,可谓大快人心。前不久,因公交车占座引发纠纷,一对夫妇对女学生谩骂殴打,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10天的处罚;因为将脚放在小桌板上并辱骂乘务员,一名男子被拘留5日……对待这些不文明行为,依法给予应有的处罚,这彰显了法律的权威、体现了对不文明行为说“不”的坚决态度。
“你文明的样子,真美!”客观来说,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文明了。但也应看到,少数人对法律缺少敬畏、对陋习不拘小节,导致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就拿这个国庆节来说,甘肃丹霞岩石上被游客留下刻痕,600年也恢复不了原样;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翻越围栏,向河马投喂爆米花纸盒和塑料袋。类似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一再刺痛我们的眼睛,提醒我们:文明养成需要久久为功,只有从社会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涵养社会文明风尚。
事实上,对于“公共场合戒烟”“景区不能乱涂乱画”“不随地丢弃垃圾”等底线要求,绝大多数人并非不知情,一些常见的文明规则也早就铭记于心。但不文明行为屡次发生,违规成本太低也是重要原因。比方说遇到高铁霸座行为,除了劝阻束手无策,有的甚至委曲求全、采取补偿措施;再比如,抓到游客在景区乱写乱画,罚起来有心无力,往往也只能教育一番。面对形形色色的不文明行为,处罚普遍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就会导致法律的威力大大减少,临场处置软弱、约束无力,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文明者的侥幸心理。
让规则有牙齿,让执法有力量,真正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才能树立起文明的社会风尚。由此来看,刑拘平文涛必然会对类似违法违规的不文明行为产生有力震慑。当然,事后的处罚固然重要,如何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如何在不文明行为发生时及时予以纠正,这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加强的地方。一方面,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临场处置办法,让执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容错纠错的体制机制,让执法者挺直腰杆、果断硬气。
许多不文明行为,往往发生在监管力量薄弱的地方,制止不文明行为,单靠执法者的力量显然不够。维护一个文明和谐的秩序,需要更多人参与,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这是权力也是义务。现实中,一些劝阻者常常产生口角、甚至惹祸上身,一不小心还被讹诈,在这方面,法律也必须有所作为。对待不文明行为敢于亮剑,同时对于制止不文明行为也要给予激励和保障。惟其如此,才能形成制度合力、产生正向激励,让文明成为时代最美的风景。
5、边拍视频边扶老人,“自证清白”的无奈
在乡间的小路上扶起来一位老奶奶,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扶的过程中全程用手机录像,就有点儿意思了——最近来自浙江衢州的三名“00后”互相配合,用手机自拍扶老奶奶的举动,经《钱江晚报》报道引起了争议。
扶老人同时注意“自证清白”,既帮助了老奶奶,又没给自己惹麻烦,“皆大欢喜”,挺好。曾经一段时间,因为个别扶人反被讹的事件的影响,“扶”还是“不扶”成了衡量一个人“土豪”与否的标准,有的警察叔叔扶老人也被讹了,甚至出现有人发生危险后无人敢扶最终导致死亡的惨剧。
做好事可能面临风险,这种情况之下,需要一个两全的办法以及懂得变通、随机应变,让施助者的好心可以得到无畏的释放,也让受助者的“歪心”不能随意游荡。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证清白”式的好人好事不仅可以接受而且可以“复制粘贴”。毕竟,受困的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帮助,也能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
网上流传着一个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0月,在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例中,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其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诬陷扶人者84例。有人因为看到这84例的存在而得出社会风气不断恶化的推论,实际上,这种统计并不全面和权威,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只是太多的好人好事因为不够新奇没有被媒体报道、引起舆论关注而已。这也是新闻的属性使然。
这次“联合作业”扶老奶奶的三位“00后”,作为涉世未深的孩子,没有受到那些不良示范的影响,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并且做得“得法”,没啥不好。
我们应该给想当好人、想做好事的人以包容,而不要去斤斤计较为了“自我保护”的所谓的“瑕疵”。这种包容、鼓励其实也是在培养向善的土壤,播撒行善的种子。

▼
来源:人民网,由高中语文公众号整理汇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