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物一知|孟德斯鸠:奉献一生的法学贵族|哲学考研

2022-09-01 13:38 作者:哲学考研研究所  | 我要投稿


图片

/孟德斯鸠 /

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图片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18世纪重要的法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三剑侠”之一。孟德斯鸠身为一个“穿袍贵族”,却率先举起批判封建专制的大旗,他对洛克的分权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系统阐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促进了人类社会政治的现代化。

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于法国大革命、法国宪法及美国宪法的制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孟德斯鸠的代表著作有《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图片

早期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莱德庄园。他的祖父是波尔多议会的议长,父亲是一位军人,母亲是有英国血统的贵族。7岁时,孟德斯鸠的母亲不幸去世。

11岁时,孟德斯鸠进入茹伊里(Juilly)学校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课程,也接触绘画、音乐和跳舞。15岁时,孟德斯鸠便投身法学,到波尔多大学学习法律,并在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一名律师

1714年,25岁的孟德斯鸠被任命为波尔多法院的顾问,同年,他成为波尔多议会的议员。次年,孟德斯鸠结婚,他的妻子是让娜·德·拉尔蒂克,一位出身名门的富家女,她为孟德斯鸠带来了10万利弗尔的嫁妆(注:1716年,法国政府的收入只有7000万利弗尔)。

27岁时,孟德斯鸠承袭了祖父和伯父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位和男爵爵位,数年后的1722年,当国王开征新税时,孟德斯鸠为人民说情,让君主听到了穷苦百姓的心声,虽然最后结局不尽如人意,但他毕竟做了这件崇高却不为人羡慕的事情,尽了公民义务。


图片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孟德斯鸠

中期

1721年,孟德斯鸠32岁时,等来了“提笔写作的成熟年龄”,他以“波尔·马多”为笔名发表了《波斯人信札》,以在法国旅行的波斯贵族郁斯贝克的视角,揶揄、讽刺了18世纪巴黎的风尚与习俗,不动声色地把他的讥讽推向深化,这本书的风趣与深度使得其在当时就大受欢迎。

尽管孟德斯鸠的官职非常有意义,并且以其智慧和公正尽到了职责,但他渐渐觉得应该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干另一项工作——法学研究,若能以自己的著作给国家和人类以启示,他的贡献会更大。

于是,1726年,孟德斯鸠卖掉了自己在法院的职位,将产业与庄园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到处游历学习,研究各国的法律和体制。孟德斯鸠考察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匈牙利、荷兰等多个国家,并拜访了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和作家。最后于1731年回国,专心写作。

他说:“我没有错过任何可以获得教益的机会,为了更好地把握真理,我离开自己的国家,走遍天下,会见了当代所有最著名的人物。”

1734年,孟德斯鸠出版了《罗马盛衰原因论,他对罗马历史进行分析,认为罗马的兴衰的决定因素是政治制度和居民风俗。作者不拘泥于细节,紧紧抓住与主题有关的几条内容丰富的主线,把大量辨认得非常清晰的对象浓缩在很小的篇幅中,快速呈现给读者,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他最为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他在这本书中集中表述了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包括法治思想、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思想和税收思想等。这部著作反响强烈,2年内就印了22版,伏尔泰称之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图片
△以笔为矛的孟德斯鸠

晚期

1750年,《论法的精神》遭到了猛烈抨击:保守主义者和教会人士不满他的政治自由和分权理论;百科全书派学者认为他支持的是精英政治,过于保守。对于这些批评,孟德斯鸠出版了《为<论法的精神>辩护》来回击。

1755年1月,孟德斯鸠在旅途中不幸染病,同年2月去世。临终前,他承认“神是伟大的,人是渺小的”

他的墓碑上写的是:“他的去世令我们悲伤,令祖国痛惜,对于外国人和不认识他的人来说,他的去世也不会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塔西佗:《阿古里可拉传》)


图片
△放纵不羁爱自由的孟德斯鸠

图片

葡萄酒业大佬


孟德斯鸠自小在拉布莱德庄园长大,天然地亲近土地、葡萄和酒。

他是“terroir”概念的创始人之一,乔纳森·雷在《葡萄酒全书》中写道:“即使相邻只有一米之遥的两块土地,种出的葡萄也有高下之分,原因在于土壤、方位、气候、国内小气候、排水坡度及其他一切相关因素的奇妙结合。在法语里有一个词专指这个现象:terroir”。(从孟德斯鸠对地理环境的重视程度看,很难说种葡萄对他的学术研究没有影响~)

1726年,孟德斯鸠还撰写了关于葡萄种植的权威指南。1737年,孟德斯鸠首次对赤霞珠(一种酿酒葡萄,是栽培历史最悠久、最受欢迎的黑色酿酒葡萄)定名,他也被称为“Philosopher Winemaker”(哲人酿酒师)。

1750年,孟德斯鸠公布了他的酿酒成果——50桶白酒和50桶红酒。在让·拉库尔特为孟德斯鸠写的传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他真的非常喜欢酒,并为之乐此不疲地工作着”。

孟德斯鸠几乎是以他的葡萄酒庄为生的,产出的葡萄酒除供给法国上流社会之外,还出口到爱尔兰、荷兰等地。

直到今天,孟德斯鸠家族都从事着葡萄种植与贸易工作。孟德斯鸠曾表示:“自从和平恢复以来,我的酒在英国为我赚的钱一直比我的书为我赚的钱多”

点评:《论法的精神》:被主人嫌弃的理由增加了~

图片
△孟德斯鸠——波尔多酒庄之神

对封建制度的无情抨击

 

孟德斯鸠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康雍乾三代,他读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与许多去过中国的传教士以及来自中国的商人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政体进行了分析。

孟德斯鸠认为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社会风俗,18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这样的社会充满恐怖。统治者“用恐怖去压制人们的一切勇气,去窒息一切野心”,迫使民众服从,通过服从维护政体稳定。

专制政体的法律也是为了保持既得权位者和既得利益者对于权位与利益的独占与永存,“不敬”、“大逆”这样没有精准度量方式的罪名为突如其来的惩罚留足了空间,整个社会咂嚅趑趄,唯有服从

但是帝国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永久稳固,几十个朝代全是历史的过客。孟德斯鸠这种对于“政治周期律”的洞察无疑是深刻的。

点评:孟德斯鸠:恐怖下的服从是暂时的。


图片
△孟德斯鸠论中国



图片

孟德斯鸠是重要的启蒙学者,他的理论对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指导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设。

“三权分立”。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认为三种权力应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行政机关有权决定立法机关召集会议的时间和期限,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立法机关有权审查行政机关实施法律的权利;司法权由一个独立的机关来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干涉。

“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对历史上和现实中各民族的法律进行了概括。他把造成种种法律的不同原因归纳为民族性格、政体形式、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是他所称的“法的精神”。


图片

孟德斯鸠总体考试频率低,属于偏门人物,但近年有加热的趋势,如2022年武汉大学考了孟德斯鸠的一个论述题(自然法思想)。他是法国启蒙哲学的重要人物,与卢梭一同构成启蒙哲学考察的重点,题型多为名词解释论述

“三权分立”一般作为名词解释出题,“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会考论述题。此外,有时为了出新,可能会以论述形式考察“孟德斯鸠的环境决定论是否合理”


人物一知|孟德斯鸠:奉献一生的法学贵族|哲学考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