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的大游民:一战英国Mark.I型火炮运输车
1916年初,西线恶劣的战术条件极其容易导致占领阵地的英国步兵精疲力竭,同时还有组织混乱、缺乏补给、与后方失去联系等麻烦,难以击败敌人反扑,更要命的是,英国炮兵往往会在这种环境下与步兵脱节,无法对步兵行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当时英国陆军虽然拥有以霍尔特拖拉机为原型开发的履带式牵引车,但这些车辆运载能力很有限,无法保证给步兵提供足额的火力协助。
面对这种情况,1916年夏季,在位于伯明翰的大都会公司就职的工程师,同时也是英国陆军少校身份的约翰·格雷格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利用自家公司生产的Mark.I型坦克(大游民)的零件制造特殊的机械化火炮以协助步兵行动。随后,格雷格少校就开始与沃尔特·威尔逊少校合作,到了1917年3月7日,一位曾经参与过Mark.I型坦克设计的工程师为这个方案设想了BL 6英寸榴弹炮、8英寸榴弹炮或60磅野战炮(5英寸)的运载,但运输8英寸榴弹炮的想法被放弃了。1917年3月3日,在陆军组织的坦克试验日,格雷格少校和同僚们设计的原型车与其他试验车在奥尔德伯里进行了测试。

原型战车Mark.I型(战争部序列号GC100)长(9.1米),包括一个大游民坦克携带的车尾转向辅助轮,如果算上车体前方伸出的6英寸榴弹炮管,这个车的长度就达到了13米之多。该车宽度3.4米,高度2.84)。炮架在0.52米宽、1.5米高的车厢上移动。在不搭载任何物资的情况下,该车重量为27吨,由105马力的戴姆勒发动机(每吨3.9马力)驱动。此外,该车有一个带有两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主变速箱,每个履带有两个速度副齿轮。炮车由一名车长、一名驾驶员和两名机械师操作。一个8毫米厚的装甲箱包围着车的后半部分,用来保护那里的物资和人员。炮车的前半部分有一个用来放置火炮的炮台,左右各有一个装甲驾驶室,一个供驾驶员使用,另一个车长使用,它们位于两侧履带上方。



该车的最大航程为37.8公里,在平地上最高时速为6公里/小时,可以穿越4米宽的战壕,作为一个前线辅助车辆,这些数据在当时已经足够了。在测试中,技术人员发现泥浆和碎片很容易堵塞履带,并对其其上方的散热器造成破坏,所以两侧履带中间都安上了护板。6英寸榴弹炮或60磅野战炮可以用绞车向后拉到车体前面的炮台上并固定好,炮架轮子被移除并悬挂在车体侧面。每辆炮车可以携带60发炮弹,携带6英寸榴弹炮时的战斗重量为31吨,携带60磅榴弹炮时的战斗全重为35吨。后面的装甲箱可容纳八名炮兵,此外还有1挺机枪用于自卫。



格雷格和威尔逊的工作于1916年3月7日开始,但直到1916年6月17日才获得正式批准。1916年6月15日,军械委员会还拒绝批准这项能够增强炮兵机动性能的设计,于是国土委员会秘书阿尔伯特·斯特恩(Albert Stern)直接向军械部部长戴维·劳埃德·乔治(David Lloyd George)递交了文件。劳埃德·乔治(Lloyd George)得知后直接remake了军械委员会的决定,在第二天单方面向大都市公司订购了50辆该型炮车。1917年5月29日,战争办公室下令正式列装该型炮车,并称该型车辆远比马拉式牵引炮更能给步兵提供帮助。
1917年1月1日,大都会公司完成了第一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Gun Carrier Mark.I)的制造并交付给了陆军。由于大都会能力有限,所以Kitson&Co.公司负责了剩下49辆火炮运输车的生产工作,不过这笔生意在1917年10月16日被改为47辆火炮运载车和2辆安装起重机的变种工程车。原型车的射击试验于1917年2月2日在Shoeburyness靶场举行,车组人员成功将60磅野战炮的炮弹从火炮运输车上发射了出来,1918年第四季度,最后29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被制造完毕,单车造价为168000英镑。

第三次伊普雷斯战役(1917年7月31日至11月10日)爆发前,GC100原型车抵达法国,并配属于第十八集团军进行实战试验。火炮运输车首次在皮尔克姆山脊战役(1917年7月31日至8月2日)中使用,很快就取消了车尾辅助轮。在佛兰德斯的战斗中,这辆火炮运输车向前线输送了上百吨弹药和几门60磅野战炮炮。而且GC100还以自行火炮的姿态发射了一枚6英寸榴弹炮弹,然后改变了位置,迷惑了德国人。1917年9月6日,第1炮兵运输连成立,大大减轻了运输补给的压力,每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可以搭载7吨的货物,这远不是马车可以比拟的。到1917年年底,英军已经在法国战区用了有44辆火炮运输车。作为补给车辆,火炮运输车的运载量比临时改装的Mark.I和Mark.IV坦克大得多,所以前线对它的需求量是不断增加。1917年11月20日,康布雷战役开始时,有7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可以投入战斗。


1918年6月,这两个火炮运输连被改组为补给连,配属于第3和第5坦克旅。在哈梅尔战役(1918年7月4日)中,詹姆斯·史密斯上尉率领第1补给连的四辆Mark.I型火炮运输车在满是弹坑的地面上向前推进,一共携带了前线需要的20–25吨的工程物资,在30分钟后就到达了距离目的地约370米的位置。当这些车辆返回时,医护人员把他们运回来的70名受伤士兵抬到了更衣室。此次行动,四名军官和十六名士兵就运送了相当于1200人才能运到的物资,这些大约是两个步兵营的物资和装备。在这场战役中,一辆火炮运输车总计向前线运送了133卷带刺铁丝网、450个螺旋桩、45个波纹铁皮、50罐水、150枚迫击炮弹、10000发子弹和20盒手榴弹,展现了惊人的运载能力。当第1和第2补给连到达法国时,他们加入了第一和第四坦克旅,第3、第4和第5补给连被派往靠近贝米科特的布林格尔营地,那里有驾驶和维修设施。1918年7月下旬,第3和第5补给连重新装备了利用Mark.IV型坦克改装的后勤车辆,配备了拖运补给的牵引车。到了1919年8月,第1补给连附属于第5坦克旅,第2连则附属于3坦克旅。


在亚眠战役(1918年8月8日至12日)期间,第1补给连的22辆火炮运输车被分配给澳大利亚陆军。 8月6日-7日晚,第1补给连携带炸药驱车前往维勒-布雷顿纽斯西部的一个果园。不幸的是,奇皮利附近的一枚德国炮弹点燃了一辆火炮运输车的伪装网,浓烟升起,这是德军炮轰果园的象征。车队人员和一些澳大利亚炮兵成功救出了6辆火炮运输车,但其余的车辆全部被爆炸吞噬,连长W.Partington少校受伤。
当不需要坦克支援时,炮兵运输车为步兵运送了工兵仓库和弹药,在频繁遭受机枪扫射的地区非常有用。第2补给连携带6英寸榴弹炮,在夜间充当自行火炮进行骚扰性射击,四处移动以欺骗德国人。火炮运输车的越野机动性使得更多的炮弹能够在黑暗中发射出去,而运输车可以在黎明前撤离该地区。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火炮运输车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在地面运输不适合轮式车辆的坦克补给。1918年9月18日,在百日攻势期间,澳大利亚步兵在对兴登堡前哨线的作战中力量不足,所以两辆火炮运输车将补给运至了第一个目标。11天后,第5坦克补给连(英语:5th Tank Supply Company)与17辆火炮运输车在兴登堡防线为澳大利亚陆军提供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