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欢喜(上)

文/梅卓
【一】
在那祝福山顶上,
长着巴桑如意树,
如意树的枝端上,
落有印度美孔雀,
孔雀恋着圣树转。
在那祝福山腰上,
长着赞丹檀香树,
檀香树的枝端上,
落有雪山白雄鹰,
雄鹰恋着檀香转。
在那祝福山脚下,
长着秀巴青柏树,
青柏树的枝端上,
落有神鸟青杜鹃,
杜鹃恋着柏树转。
曾在结古住过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都到更嘎永措大姐家吃早餐。去了多少次,因为太多,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家里的看门狗看到我们进门,也熟悉地摇起了尾巴。
结古在早上8 点之前是静寂的,老人们都上山转经去了,孩子们还在熟睡,而年轻人因为昨晚的纵情狂欢,才刚刚进入被窝,他们的一天是从中午开始的。
更嘎永措大姐家在镇东一条巷子里,双开大门是铁皮做的,有漂亮的装饰花纹,我轻轻扭开门扣,就进去了。家中有两条狗,一条是看门狗,名叫东智,意思是小海螺;另一条白色的长毛小狗,名叫森智,意思是幼狮,它的头发被一条橡皮筋扎着,竖在头顶上,很酷的样子。森智是大姐的侄女、12 岁的德央从西宁带来的。德央说这是一条名犬,有人出价8000 元,她还舍不得卖呢,她自称姐姐,对小狗宠爱备至。
大姐是全家起得最早的人,但我通常见不到她,因为她早早就到结古寺转经去了。一般我见到的第一个人是白玛玉珍,她是大姐丈夫的侄女,早在多年前就出家为尼,她所属的寺院远在称多县扎朵乡,但她现在已成为居家的尼姑,在家念经,帮助家里做些简单的家务。玉珍20 多岁,短短的头发,穿着枣红色的长袍,时时刻刻都是笑眯眯的样子。她早已将火炉子燃得旺旺的,上面有三把铝壶,分别烧着奶茶和开水。烟囱上方是一支纸糊的嘛呢转经筒,上面贴着彩色的花纹。这支嘛呢转经筒昼夜不停地转动着,火炉上的一点点热气就是它的动力。结古有很多家庭都是这样,让嘛呢转动在家中最温暖的地方。
有时也能遇到大姐的丈夫尼玛扎西,他50多岁了,个头高大,给我的感觉,他比较沉默,后来熟悉起来,他给我讲了许多玉树的风俗。
大姐的侄女名叫索南永吉,学小提琴的,现在开始学作曲,有几支歌曲还挺受好评的。
全家人聚在温暖的厨房里,一边喝着奶茶,吃着糌粑,一边开始聊天。
大姐说现在去新寨嘛呢石经城转嘛呢很方便,州运输公司专门为这条5 公里的路开辟了一条运输线,一块钱就到了,转三圈,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转完再花一块钱坐车回来。结古有许多老人都是这样度过每天清晨的。
结古寺在历史的变迁中有很大的变化。据说寺前曾有塔群,为首的是较大的头塔,后面是较小的群塔,塔里装满了擦擦。那时孩子们取出擦擦互相打闹,擦擦中的胎藏是一张张印有经文的卷起来的纸,他们最后以谁获得经文卷多少定胜负。但这些取闹是决不能让家长知道的。有一次塔快倒时,孩子们发现两条蛇,一黑一白,拇指粗细,长有一肘,从塔底窜出。孩子们看见了,用擦擦把蛇击得粉碎。不一会儿,天气大变,鸡蛋大的冰雹从天而降。那时是七八月,孩子们从未见过这样奇异的气候,电闪雷鸣、风雹交加,他们吓坏了,躲在牛棚里待了一天,天黑时才回家。
也有的孩子受传统文化影响,决不用擦擦打闹。有一个叫米玛的孩子王,不允许玩伴们打擦擦,见了嘛呢要转。小孩子们不解其意,头儿让转,就转三圈,再去玩别的。
说到古迹,后来的结古宾馆前面就有一棵古树,是藏柳,粗大到需要几人合抱,树倒不高。从前,树旁有一座庙,是供奉格萨尔的神庙,因此大家都把树称作格萨尔树,很是崇信。树前面还有一眼泉,称作格萨尔泉。那时候大人们在闹“革命”,没有人管理孩子们。孩子们在街上走来走去,没什么好玩,就爬树,但爬上去就要赶紧下来,因为有一个传说,说是人上树后,树下的人绕树转一圈的时间,树上面的人还不下来,树冠就会张开,把人吸进去。孩子们很害怕,不管下来是否会伤着,总会闭着眼睛,鼓足勇气跳下来。现在树虽然还在,但格萨尔庙和格萨尔泉都不见了,可传统的教育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续着。
扎曲河两岸的孩子们在20 世纪70 年代发明了鱼钩,为什么要说是发明,因为他们的祖先从不食鱼类,自然没有捕鱼的工具,但随着外地人的涌入,孩子们明白了可以用鱼去做交易。他们用铁丝做好鱼钩,实际上工具不需要太高的质量,因为扎曲河里的鱼实在是又大又多,钓一条上来,背在肩上,鱼尾巴竟能甩在地上,有时一个钩上会钓上来二三条,自己不吃,也不敢拿回家,怕遭家人斥责,就卖给汉族同学,汉族同学用香烟、水果糖来换,刚换好,上了岸,又让一伙大点儿的孩子们候着,被缴了“粮草”还不算,连鱼钩也收缴了去。到了80年代,外来户多了,河里的鱼也几乎看不到大的了。
【二】
火把燃着熊熊的光焰,巨光照亮了三十三天。欢迎你,新年的岁神,你带着幸福来到人间。熊熊的火把高高举起,巨光照彻了整个大地。迎接你,新年的喜神,为人间带来福禄欢喜。火把之光啊愈燃愈红,红光染透了半壁太空。欢迎你,新年的吉神,横扫一切邪恶,让它们敛迹远遁!
我曾在玉树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年。
这段时间,我寄居在当戴村的尼央家里。当戴村以虎皮纹地形而得名。尼央约40 岁,是典型的康巴美女,椭圆形的脸庞,黛眉黑眸,皓齿红唇,身材修长窈窕,性情温顺平和。她家中有个小院子,院中建有两层小楼的居室,她的丈夫在称多县工作,她则在家里带孩子,过着恬静的生活。他们有三个孩子,大女儿伊西措姆,15 岁,在读初中;二女儿美朵兰泽,13 岁,也在读初中;小儿子东周诺布,8 岁了,在读小学。尼央家还有一位客人,是她的一个清水河的朋友,带着7 岁的女儿卡西文姆,寄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一大家子好不热闹!尤其就要过年了,厨房里的火炉终日燃着旺火,茶几上摆满了各种食品,浓香的奶茶驱走了冬天的寒冷。孩子们试穿了新衣,开始表演节目,伊西措姆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学习成绩最好的美朵兰泽性格腼腆,不擅长表演,只是无限欣赏地看着姐姐和弟弟表演着各自的拿手好戏,顽皮的东周诺布模仿港台演员,做出各种帅呆了和酷毙了的亮相姿态,惹得大家一阵阵爆笑。
实际上过新年的气氛早在前一个月就已形成,这期间,各大寺院都会有大型法会,感谢平安度过的一年,更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祈祷。首先拉开迎接新年序幕的是嘉那嘛呢节。
嘉那嘛呢节是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落成的庆典节日,藏语称“嘉那帮群”。据说200 多年前,当嘉那嘛呢石经城落成时,虽为隆冬时节,却雷声隆隆、花雨纷纷、彩虹当空,瑞祥纷呈。周围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欢聚在新寨村,举行嘉那嘛呢石经城的落成典礼。嘉那嘛呢石经城的创建者、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文,于喜悦之际创编了节日庆典的舞蹈,这便是现在闻名遐迩的“新寨卓舞”。这天是藏历十二月八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了嘉那嘛呢石经城的民间传统节日。如今,嘉那嘛呢节的活动从藏历十二月八日举行到十五日,由新寨村民主持的各种宗教活动和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节日期间,除了举行宗教活动和歌舞表演,还要开展民间物资交流。现在,随着嘉那嘛呢节的声名远播,参加节日的不仅有来自玉树各地的群众,还有玉树周边地区的群众,数万人游览、朝拜堪称世界之最的嘉那嘛呢石经城,盛况空前,展示了藏传佛教文化植根于民间的独特魅力。
其间,长江上游通天河两岸的人们还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在河中架起“色桑”——通向彼岸之桥。
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之地,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总流域面积为23.80 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89.12%。另外还有湖泊、地下水、冰川等水资源,溪流纵横、河网密布,为中国乃至亚洲提供了生态安全的屏障。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识,江河之水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精神的境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和文明之源。水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和社会意义,不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玉树,长江、黄河、澜沧江被分别称作“牦牛河”“孔雀河”“獐子河”,当地人对河流的命名中包含了这片地域的原初样貌:水草丰美,空气清新,动物和谐相处,生物群落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宛如天上人间……
在这江与河的纵横之地,在这天与地的传奇之乡,在这“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丽家园,人们用“色桑”的方式体现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愿景,以此来传承民族记忆、维系故土情感,既葆有善良慈悲的内核,又能充分展示团结互助的精神,既歌颂三江之源的无私奉献,又能艺术地呈现高原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水与沙的结合,在长江源头创造出壮观的人文景象,人们赋予水以崇高的精神地位,流水声好似低声吟唱的经文和诗歌,把美好的祝福和虔诚的祈祷还赠给水、大地和自然。
我们乘车离开结古镇,向北行驶近30 公里,就能看到已经结起厚厚冰层的通天河,玉树人称作“治曲”,在这个季节里以静态的固体的形式呈现在眼前。我们沿着河岸行驶了近百公里,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色桑”几十条,可见在如此宽阔的河面上架桥,得需要多少人付出热情和劳动。
所谓“色桑”,就是用石块或沙土在冰面上描出经文,连接起两岸。我目睹了一次制作“色桑”的过程:人们在一个开阔平整的河面上,先用铁锹在冰面上描画出“六字真言”的空心纹,然后从远处沙堆里取沙,一袋袋背来,填在空心纹里,以后的几天里太阳的热量会使有沙子的冰面首先融化,洁白的冰面上会出现完全镂空的经文,黑白分明,仿佛上天的杰作。从高岸上望去,这座巨大的文字桥非常壮观。
这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桥”,架“色桑”的目的不是方便人们通过,而是为了人类的心灵通过这座桥,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也有一说是为了河底的鱼类的解脱。藏族人的观念中,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类有责任维系生命圈内所有生命的平等。制作这样的桥是玉树人积德行善的方式,据说是从拉布寺活佛索南则毛二世时开始的。
新年就要到了,热爱生活的人们,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准备工作中。
一般腊月二十六开始打扫卫生,首要问题就是扫除烟尘,称之为“德根帕”,然后捏糌粑面团,七个或九个,黏在厨房房梁上,以示迎接吉祥的来临。
腊月二十七炸制食品,有花样繁多的藏式点心,称之为“卡茁”,吃了这些香甜可口的油炸面食,取个吉利,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口福。
腊月二十八,男子们、女子们开始沐浴、梳洗,打扮自己。女子们准备新年的礼服,要结小辫子,珍贵的装饰品将在新年到来时穿戴到身上。辫子的个数不讲究,单双也不讲究,头发多就多编,头发少就少编几根,编发从“拦宝”开始,所谓“拦宝”就是后头顶旋出一圆状头发,分成五股编成较粗的独辫,便于固定珠宝布垫,珠宝的缝制一般都差不多,从“洽都”开始,依次为“部西”“宇”“孜日”“宇”“孜日”,这种排列将黄琥珀、红珊瑚、绿松石间隔开来,色彩上有层次感,形状上有大有小、有圆有方,非常美观。结古的女子们一般在头顶上饰一颗琥珀的居多,囊谦、杂多的女子们多饰有三颗琥珀,而称多清水河一带的女子们则喜欢戴满头的琥珀,多的有三十余颗。
女子们的腰饰也很讲究,大的腰带称作“夹扎”,牛皮垫底,上面饰有银制或白铜的镂花纹片,前后腰心上镶着一颗大珊瑚,两侧各有一颗绿松石相衬;小腰带称作“居珠”,系在臀部,起到束缚裙摆的作用。玉树人忌讳妇女的裙摆随意开合,据说女子责骂男子时,掀起裙摆即是对男子最大的侮辱。女子们盛装时,左右腰带上要挂上一对“罗朗”,就是奶钩,现在的“罗朗”已经没有过去牧区妇女工作时的工具作用,只是起到装饰效果,因此“罗朗”的制作完全美观化,上面饰有珠宝;“罗朗”的旁边垂下“卡雪”——金制或银制的针线盒,左侧还要系上“直”——玉树女子们喜爱弯型小刀,牛角柄,刀鞘上龙走凤飞,珊瑚点点,很是精美。有的女性还喜欢佩带“巴洽”——打火镰,囊谦一带的妇女还要在“罗朗”之间串起“丝丝”,银制的流苏在前裙下瑟瑟有声,悦耳动听。
男子们的头饰大多以象牙为主,过去玉树男子都要结辫子,长长的辫子称作“当热”,以饰有璎珞——“查洛”为美,玉树以“查洛玛包”——红色璎珞较普遍,而江达、苏莽、德格等康区则以“查洛那包”——黑色璎珞为多,所以从前玉树有“红帽国”之称。辫子盘到头顶上,再以“巴苏铁固”——象牙箍子串起,用“扎松”——银制钩片,上面饰有珊瑚松石,两头有钩,钩住头发,起到固定作用。我喜欢把这种发型称作“英雄发”,看上去潇洒俊气,可惜现在结古不多见了。
玉树男子们的腰带上内容也很丰富,有“改直”——长刀,有“罗直”——短刀,有“巴洽”——火镰,有“达雪”——带子弹的腰带,还有“达拉”——子弹匣,另外还有男子们必不可少的“布日”——杈子枪。藏族男子们都要在左手无名指上戴一枚戒指,戴戒指的习俗由来已久,藏族人认为人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囊需”——灵魂、“拉”——意识、“勒”——肉体,三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缺一不可,但是人身上的“拉”总是喜欢溜出来,“拉”溜走后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因此为了防止它溜走,人们就用铁器等金属做成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因为“拉”从身体溜走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名指,戴上戒指就可以起到阻断这条“道路”的作用。
玉树男子们喜欢在脖子上戴一颗“髓”——九眼石,也叫天珠。据说天珠是有着高强法力的喇嘛从海中取出,因此非常贵重,过去一般都会献给高贵的人佩戴,现在俗人佩戴不仅能起到装饰作用,还有防病、驱邪的作用。
腊月二十九和三十,结古的人们都要赶到结古寺和当卡寺去看神舞。结古寺神舞的主神是公保护法,当卡寺神舞的主神是阿斯秋吉卓玛护法。
腊月三十下午时,各家各户已将自家的烟尘扫出,扫到离家最近的三岔路口,然后堆成九堆,有方向,意思是驱除不净,保持家庭的纯洁。
这天晚上,大家穿上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地走向篝火晚会的现场。据说过去都是由男子们点燃火把,举着走街串巷,热闹的气氛可见一斑。现在改为晚会,附近几个村庄的年轻人们组成舞队,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听围观的人说,我住着的当戴村的舞蹈在结古是很有名的。火象征着光明和兴旺,篝火照亮了人们欢乐的脸庞,也照亮了未来的一年。
腊月三十晚上基本上是个不眠之夜。篝火晚会结束后,各家各户门前聚满了孩子们,穿着新装,提着装满了鞭炮的袋子,走来走去等待午夜钟声的响起。男子们看看电视,吃着美食,喝着酸甜可口的青稞酒;妇女们则照顾着一家人的饮食,还要不时用目光圈点一番兴奋得到处乱跑的孩子们。这一夜的主食是“古突”,一种用大米、人参果、碎肉等熬制的稠粥。
此时,一家之主要带领全家人在佛龛前敬水、献灯,要供奉新年的“其玛”,答谢神佛一年来的关照,祈祷新年的平安和吉祥。
正月初一清晨,妇女们在四五点时就起床了,因为这天早晨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女子们来完成,那就是去河边打来“嘎曲”——晨星水。早就准备好的水桶已经涂上酥油,系上哈达,女子们背着水桶,争相出门。来到河边时,星光依然照耀着河水,在水面上投下波光粼粼的光点,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已在天边闪烁,它的清辉倾泻而下,在水中放射出神秘而非凡的光芒,改变了河水的本来面目,使此时的河水变作降自天界的甘露,是流淌着雪狮的纯净乳汁,可净化人间的一切污秽和不祥。勤劳的玉树女子们在河边燃起柏香,答谢了上天赐予的晨星水,背回家,先在佛龛前敬献上神佛,然后在水盆里掺入牛奶,请全家老少洗漱,祝愿全家安康、吉祥。
晨星之水中星光灿烂,晨星之水中乳汁芬芳,晨星之水中充满虔诚和敬意,清风明月,顶礼供养,慈悲心欢喜无尽,酥油灯光照大千。江河在春天的怀抱中盛大起航,滋润大地,万物萌生,磅礴的气势带来了力量,带来了幸福和光明,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早餐以后,结古人要到结古寺朝拜,放布施,还要到普索达则山上挂经幡、抛撒风马旗。这一天,要向父母长辈拜年,全家团聚,一起度过新年的第一天,但不能出门访客,也不宜接待外人,亲戚朋友间也禁止互相拜年串门。有些家庭会让家中的读书人读一段《格萨尔》听听。
初二以后,开始拜年,大家道一声“洛色松”(新年好),祝福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洁白的哈达致以崇高的敬意,醇香的美酒溢出欢乐的时光。
初三以后,结古的许多家庭带着柏香和食品,到天葬台去祭祀已经去世的亲人们。
巴塘天葬台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0多公里的囊巴昂则佛堂的东南山坡上,占地约10 亩,主要建筑有大小佛塔数座、小经堂、“转经轮”堂、“更仁”佛堂、施尸台以及供僧俗群众闭关诵经用的几十间房屋。
巴塘天葬台是公元1100 年由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创始人觉哇久丁桑贡选定的,是康区最大的殊胜天葬台之一,据说是一块在佛经中描述过的“地有八辨莲花相,天有九顶宝幢相”的风水宝地,至今天葬台中央地下还有“十相自在”伏藏及上、中、下三个坛城等瑞相。因此,千百年来,巴塘、结古等地的信众认为这个地方是进行天葬的理想之地。藏族人认为,在这样远离城镇尘嚣和世俗罪孽的风水宝地下葬,不但使死者亡灵安全度过“中阴”,投生到三善趣,而且会给活着的人带来幸运。
结古人在天葬台燃起柏香,为逝去的亲人,为所有三界的有情生命,也为自己必定要去的将来,投注了巨大的热情。这天煨的桑中有糌粑、酥油、茶叶、水果,还有干净的“嘎、色、玛、君、俄”的五色布。此时,大雪纷飞,天葬场一片白净,茫茫的世界,茫茫的人生,仿佛在这里突然宁静下来,一群群黑鸦扇动着翅膀,它们小巧的红色尖喙发出唯一的声响,在桑烟缭绕的高处,掠过它们转瞬即逝的影子。
摘自《当代藏族女作家散文自选丛书》之《玉树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