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
鲁桓公在夏天的四月,从宋国取来周国的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义的。 臧哀伯进谏说:“做国君的人,应当发扬美德堵塞邪恶,来为百官做表率。还怕有什么过失,所以要明白的展示美德给子孙看。所以宗庙用茅屋,车辇用草席,肉里不加调味品,饭食不精加工。来显示俭朴。礼服、礼帽、护膝、朝板,皮带、下衣、绑腿、鞋子,发簪、纽带等,都是表明等级的。皮做的衬玉器、刀鞘上的装饰,束衣的玉带,下垂的大带,旗上悬挂的铃铛,马上的丝带,这些是表明尊卑礼数的。衣服上绣的火、龙和各种花纹,是用来表明贵贱的纹样。用五种颜色模仿天地四方的形象,这表示器物都有本源。车马旗帜上的铃铛表示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旗帜,表示光明。德行,是简约而有法度的,尊卑是有礼数的,用纹样器物来表示它,用声音光彩来显现它,把这些摆在百官面前,百官才会警惕害怕而不敢违反纪律。现在舍弃德行而摆放违反礼义的物品,把贿赂的大鼎放在宗庙里,给百官看,百官有样学样,又如何怪罪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因为官吏的邪恶,官员的失德是因为仗着宠信明目张胆收受贿赂。现在郜鼎放在宗庙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明目张胆的!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移到洛阳,当时的义士还觉得他做的不对。何况把象征着违德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宗庙里,你打算怎么办!” 鲁桓公不听。 周朝的史官听了说:“臧孙达将会在鲁国有后代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礼义德行,他却没有忘记劝谏的德行。” 这么多篇文章下来,都是大臣在苦口婆心地劝君王遵守礼义道德,但是根本就劝不动。可见德行只在人心里,心里没有了德行,再多的器物装饰,也没有用了。所以那个鼎在诸位国君眼中,只是一个工具罢了,什么都不代表。 作为大臣之所以还要做劝谏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可能是觉得就算没有了道德仁义,起码国君还不敢斩杀忠臣吧。这个时候能约束国君的也就只有害怕引起臣民的议论和反叛了。 可是这种威胁又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呢,也有昏君昏聩到连这一点都不在乎了。所以我觉得鲁国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臧哀伯又何必要继续留在鲁国呢,是出于忠义吧。这个世界可以乱,但是民心所向的还是治。所以臧哀伯要坚守的是他向往的秩序,或许现在人微言轻不合时宜,但是早晚会有那么一天的。如果臧哀伯放弃了忠义,随波逐流,那么在他死后,别人也只会评价他是个墙头草罢了。 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人追求文死谏武死战,有人追求得道成仙,有人追求浪得几日是几日。只要坚定,都会是很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