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学子“三下乡”:非遗制作在民间,文化传承靠大家
7月14日,早晨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古劳镇丽水新村的乡道上,透过繁密的榕树,刻画出若隐若现的树影。在老师的带领下,十六位富有朝气的青年,挥舞着队旗,浩浩荡荡地走在开阔的街道上,每到一处新奇地方都忍不住驻足观看,但时间在催促着我们前去走访鹤派狮艺传承基地,内心也就无暇顾及周围的乡土民情了。
鹤山狮艺作为我国南狮之一,是广东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鹤山狮头扎作历史悠久,扎作艺人冯胜强子承父业,依然在坚守代代传承的手工扎作狮头技艺,是鹤山狮艺(扎作)传承人。借着此次社会调研的机会,“晨曦”调研组来到冯胜强师傅的工作室。
首先,由队长向冯胜强师傅询问鹤山狮艺的历史,了解到狮艺名家冯庚长大师自幼习武,清末民初,师从冯了性学习狮艺。由于其极富悟性,加之武功基础深厚,不久即青出于蓝,开始以教授舞狮为业,足迹遍及省港佛与南洋一带,门徒众多,被尊奉为狮艺泰斗,人称“广东狮王”。冯庚长在采青和舞法上是相当出彩的,但是在历史上却是无从查起的。因为过去年代传播力度不足,也就鲜为人知,只有行业内的手艺人口口相传,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基本上有关鹤山狮艺流传的信息都保存不下来。另外,冯庚长大师创立了鹤山狮比较独特狮型和舞法,和佛山狮是不一样的。从舞狮上看就分为北狮和南狮,其中南狮又分两个派别,一个是佛山狮,另一个是鹤山狮。从狮型和舞法来看,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鹤山狮的狮型身形是比较长的,嘴是平的;佛山狮狮头的嘴是翘起来的。鹤山狮的舞法是猫步,模仿猫的动作去舞动的,和猫嬉戏类似。鹤山狮的鼓点很响亮雄壮,而佛山狮的鼓点则是很密集的。

谈及鹤山狮艺的传承,冯庚长的徒弟,有本地的,也有海外的;有舞狮的,也有做扎狮的,但是在鹤山本地流行一种说法:舞狮的不扎狮,扎狮的不舞狮。时至今日,扎狮手艺传到冯胜强师傅手中已经是第五代了。几十载春秋锤炼出的匠人精神是常人难以匹极的,然而,冯师傅殷切地期盼能够有更多年轻人过来学习扎狮。
冯胜强师傅坚持扎狮技艺的传承工作,不断总结摸索关于扎狮的多种技法,坚持不懈从事鹤山狮艺的保护与传播。近年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冯胜强师傅出现各大媒体的次数越来越多,让更多人看到了鹤山狮艺的魅力。
根据计划安排,并经过一番讨论,整个团队分为了两组:一组人员负责采访冯胜强师傅,另外一组队员跟随老师来到二楼进行参观学习。
二楼是用来摆放已经制作好的成品狮头,大都是冯师傅利用闲暇时间与妻子一道制作的。从外形看,鹤山传统狮头长而高大,头顶为拳角,以青、黄色为主色调,青鼻、“企眼”、鲤鱼额、莲花座、莲蓬眼顶、猫须面、烂耳兜风、五蝠背等鹤山特有造型。经过改良的鹤山狮头线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灵活多变,紧凑生动,富有装饰没的效果。在色彩上层次分明,巧妙地表现狮头拟人化脸谱的艺术形象,将狮子的不同风格和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惊叹鹤山狮艺神奇的时刻,大家来到了冯师傅扎狮头的地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角落里整齐地摆放着制作狮头的各类工具和材料。为了能够让负责调研的同学更加直观地了解狮头制作的过程,冯师傅早已坐定,拿起竹篾和纱纸开始大展身手:先扎出狮胚,以纱纸、纱绸为原料扑狮,一般里外盖三层纱纸,中间用纱绸把狮胚糊起来,使其坚固结实,不易损坏,外表平整,不起褶皱;然后用油彩上色,按照脸谱的不同要求,手工绘制各种特定的装饰图案;最后用可活动的连接装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装上,以便这些部位能自由开合。就这样,一个完整的狮头便制作完成了。在询问间,得知冯师傅平时还要到别处上班和打理家务,扎狮只是一个副业,只有在闲暇之余才会动手制作。在当今社会,像冯胜强师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的兴趣和热爱便是传承鹤山狮艺的强大动力。反观年轻一代,似乎很难沉下心来坚持完成一件事,信息膨胀之下,他们又该如何潜心静气,敛神收心呢?或许在了解一件件作品的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力量中能够找到答案。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队员们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相比于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希望在课外能够亲身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真的能够让更多人看到鹤山狮艺非遗,让鹤山狮艺非遗进入校园,便是此次社会实践最好的结果。

队员们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冯师傅专注的神情,有那么一瞬间也想体验一下。冯师傅见大家目光如炬,便提出让我们尝试一下。作为扎狮“小白”的众人,迟迟不敢下手,也不知从何下手,带着恳切的目光看向冯师傅,冯师傅立马心领神会,坐下来手把手教大家最简单的糊纸。一群人围着冯师傅,这样的场景仿佛她们当初学习扎狮时一样,似乎,这就是“晨曦”三下乡探寻鹤山狮艺的意义,让更多青年人看到鹤山狮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列。

冯师傅扎狮的经历在启示着在场的所有人,传承非遗,既要保持敬仰的心态,也要学会与它拉近距离。新时代自然会有新的展现方式。当地政府对这些非遗文化的重视让鹤山狮艺得到延续。而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自信也十分重要,离不开国家、政府、社会的支持。传承人的努力、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三者合力,定能使鹤山狮艺非遗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鹤山狮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任何人都能为鹤山狮艺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更多人加入到振兴鹤山狮艺的计划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