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阿德勒心理学”
杂谈“阿德勒心理学” 通过《自卑与超越》与一些媒体人的讲解大致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简单做个总结+分享自己想法,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我们大学生初面社会表现的更为明显,面对自己的自卑感,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通常会用“优越感”来掩盖自己的自卑。(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另一方面也会用懦弱,敏感等方式来表现出来,他们自卑,害怕自己做不好,渴求得到“特权”让别人来“保护”他帮助他,从而逃避他们应该做好的社会义务。 同理攻击性,张狂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他们逃到自己的小圈子,害怕与人交流,从而营造一个令人不喜的环境,用蹩脚的方式来构造一个自己的舒适圈。从而达到与更多人交流的一个目的。(也有部分是充满掌控欲,意图营造“强者”的身份,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大多是童年的不美好) 而自卑的产生通常是父母的打击,父母的溺爱造成经验的缺失,先天的不足或自认为先天不足造成的。自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掩盖自卑而营造“优越感”办的事情,确实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只有为人类社会造成贡献才是真正的幸福)抛开目的不谈,人类为追求优越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犀利,他追求的是“目的论”,我们追求的不是过于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你不是没能力去做要求你做的事情,而是你在自我逃避你所要做的事情。你所产生的大部分理由都是在逃避问题。 同时Adele提出了人生三大课题,(职业、社会、与性)如果你的婚姻不美满,那么通常职业也不会让你幸福,在社会中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有点极端)但其产生的本质观点,你的人生的课题不可避免与他人接触。 人最终追求的还是自我满足,自私确实也是追求一种自我满足的方式,选择“自私”是你自己的人生课题,但是选择这种课题通常会使人在社会大环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会减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让“自卑感”加剧。 而且人生课题本身就是单方面的选择,非“契约”,“信用”式的付出,不能强制要求回报。(你帮助不帮助别人是你的人生课题,他要不要回报你是她的人生课题,你喜不喜欢他是你的课题,他喜不喜欢你是他的课题)所以如果真的能达到“无私”,仅仅为帮助而幸福,而不是为了追求回报,那么那个人毫无疑问是非常幸福的。他实现了自我满足,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职环境、和夫妻相处环境,使人生美满 人的心理是具有可塑性的,人是可以通过改变心理来改造自己环境乃至社会。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上述说的一切都是鸡汤,等鸡汤本身也并没有错,只是人们错误的把“我不敢”“我不信”错误的代入“我不能”,只看不错就盲目的把鸡汤当做“鸡汤”,就像一块儿煎的正好的牛排,从来没有吃过的人会把它当做木炭,然后高声嚷道:“这是木炭”于是牛排也就变成了木炭。所以说有时候相信奇迹,未尝不比奇迹本身更加伟大。在《迪加》中也正是所有人都相信着奇迹,相信的光,于是光便回敬以奇迹。追根到底,现在大部分人缺乏都是勇于尝试的,勇于战胜自卑的——“勇气”。“勇气”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所需要交给孩子们最重要的课程,因为教育机构采取孩子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他可以弥补家庭和大众媒体教育的不足。而教导孩子“勇气”勇于尝试的勇气,相信奇迹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勇气,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它会帮助孩子更加灵活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取得自己的幸福。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JPG “阿德勒心理学”一直被称为强者的心理学,他解决的是人们现在的问题。虽然Adele这个“老头子”喜欢戳人伤疤,语言犀利(可能会有种骂你的感觉笑.JPG)但是读完悟完之后,至少会让你脱离迷茫,鼓励你在这个社会更加有意义的活下去,并且仿佛附带上帝视角,能够较快的看透别人的精神状态、心情、性格甚至经历、职业。 下面是一些牢骚话与我目前的人生态度。我或许是一个很平凡的一个人,做不到像刘备大半辈子与逆流抗争的毅力,也没有曹操的才华横溢,更没有孙权兄弟父辈留下的江山。我或许只是一个小城里面的豆大小民,随着饥荒的人群一起逃亡,又或者是一只鱼随着河流一起向东。但是人生在世,还是要学一些什么的,哪怕只跟屠夫、工匠学一些皮毛,随着水流吃一些虾屑鱼膏。怀着探险精神,但是能坦然、理智,哪怕葬身鱼腹,路死枯骨仍能面的笑容,从容而终。这便是是我追求最完美的精神境界。如果侥幸鱼归大海,民返于邦,那便是何等的幸运!!!(呵!说到底,我还是一个寻求于“谦虚”“成功”优越感的常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