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积和大功率兼得,可折叠插脚安克65W氮化镓超能充开箱
近期笔记本的发展趋势有点意思,先是M1芯片的Macbook问世,功率低、性能强、续航更是夸张到离谱,随后是英特尔打理推行EVO认证,EVO认证的笔电具备雷电四接口,续航也很强悍。
无论是M1芯片的苹果本,还是EVO认证的笔电,普遍都支持PD快充协议,也就是可以用小巧强悍的PD快充头替代原装的大号电源适配器,就算是不具备C口供电能力,在功率低于100W的场景下,搭配一个PD诱导头,也可以使用PD快充头来替代原先的DC圆口供电。
氮化镓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充电头可以越做越小,单位体积功率却可以做的很高,对于不怎么出差旅游的用户来说,可能没什么太多感觉,但是像是我这种常年累月在外面跑的消费者,身边数码设备也多,这类小体积大功率的充电设备可以说必备。
安克最早是深耕于国外的国内充电设备品牌,这几年开始发力国内市场,前段时间做了首场国内发布会,推出了Anker氮化镓超能充系列,涵盖了30W、45W、65W三个规格,一共四类充电头,其中45W和65W均为可折叠插脚设计。
我也是拿到了其中可折叠的Anker 65W超能充,目前来看,小体积和大功率都兼得,这个体积也是目前我手中最小的可折叠65W充电头。
Anker 超能充 65W 采用的是二代氮化镓技术,这个技术也是近期才更新的,所以这个规格体积是之前没有的,技术成熟的下放到市场是需要时间的。
安克超能充65W 一改之前白色配色,转为更加专业和低调的黑色主体配色,搭配少量银色。
正面是安克的logo,以及标志性的蓝色充电舌口。
换为黑色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毕竟我是一个白色控,不过之前安克的白色颜值可以,材质耐刮擦性比较差,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发旧,这个新款黑色有些类似皮肤的柔软触感,但又不是类肤材质,耐磨性提升了,手感也还不错。
侧面标识有nano II,以及65W功率,四个棱角做了圆滑设计,配合小巧的体积和折叠插脚设计,可以精致的把玩在手里。
久违的可折叠插脚,从图中可以看出来紧凑型做的是非常不错的,空间几乎一点也没浪费。
弹出可折叠插脚的状态,从目前各大品牌的产品线来看,20W和30W很少出现折叠插脚设计,45W及以上倒是常见折叠插脚设计。
重量为118g,很压手。
我也找了之前Anker的双60W和单口65W充电头做了一个体积和重量的对比。
左侧为60W双口PD充电器,右侧为单口65W PD充电器,体积上均远远超过超能充 65W。
重量方面早期版本的单口65和双口60均超过了超能充 65W。
找了一些参照物对比,应该更加直观。
截面仅比一张SD卡大一圈。
侧面和AirPods收纳盒差不多。
对比一节5号可充电电池。
大疆OSMO pocket 二代、nanoII 65W以及AirPods同框。
充电协议方面支持PD3.0、QC3.0以及PPS快充协议。
PPS快充协议属于USB PD3.0中支持的一种Power Supply类型,简单来说,可以实现高压低电流,低压大电流两种充电模式,目前小米、魅族和三星部分品牌支持这个快充协议。
这里要多聊一句,现在很多安卓手机的超级快充协议为私有协议,比如小米的33W,vivo和oppo的超级闪充,这类私有协议往往只能用自家的充电设备,不过好在虽然无法用第三方充电设备实现超级快充规格,但是类似QC和PPS这类功率低一些的快充协议还是可以握手成功的。
Type-C输出:5V 3A,9V 3A,15V3A,20V 3.25A,最大65W 输出设计。
找了一堆数码设备测试超能充65W,包含了LG gram笔记本、MacBook Pro、口袋云台二代、运动相机、iPhone 11 Pro以及 iPhone 12、100W最高输入输出功率的移动电源。
为LG gram充电,激活20V 3.25A档位,因为此刻笔电还剩一小半电量,不能满速充电,功率为53W。
为剩余35%电量的Macbook Pro充电,激活20V档位,电流3A左右,功率56W。
为iPhone 11 Pro充电,激活9V档位,电流2A,功率17W。
为iPhone 12充电,激活9V档位,电流2A左右,输出功率19W。
为Switch充电,激活15V档位,电流0.9A,充电功率13W左右。
为100W输出功率的移动电源充电,激活20V档位,电流3A左右,充电功率56W。
为口袋云台二代充电,激活5V第一档位,充电功率9W左右。
为运动相机充电,激活5V第一档位,充电功率6W左右。
在以上充电测试中,兼容性良好,另外快充协议握手效率也非常高,不会出现反复握手的场景。
安克超能充65W支持switch的底座模式,无论用便携屏幕还是显示器都可以轻松开启底座模式,畅玩游戏。
满功率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的超能充 65W表面最高温度,大约为43度,温控不错。
找了一张超能充65W满负荷运行的一张充电时间图,可以看到电压和电流前期基本就是一条直线,功率输出非常稳定,接近满电的时候功率才开始下降。
Anker超能充系列一共推出了4款充电头,目前上市了3款,风格也是家族式外观,这在之前的产品线上倒是少见。
45W和30W体积上也相对比较小巧,和65W比起来像是儿孙一样。
和上一代30W不可折叠充电器对比,体积上45W基本和上一代30W一致。
45W和30W支持的档位,前者为5V 3A,9V 3A,15V3A,20V 2.25A,最大45W 输出设计;后者为5V 3A,9V 3A,15V2A,20V 1.5A,最大30W 输出设计。
除了功率低一些,30W和45W均支持switch的底座模式,所以如果你是switch的用户,那么可以放心使用。
我是日常携带笔电经常出差的用户,目前我包里也就放一个多口的充电器,原因还是因为我有一些古老的数码设备仅有micro usb充电口。
从目前数码设备发展来看,很少有产品不具备C口供电的能力了,只要是C口,C2C线就可以配合充电头供电。
出差只带一只100多g的供电设备,为笔电和手机供电,快充效率还高,关键是减重。
总结
目前安克的65W双口充电头还未上市,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双口的65W适用范围会更广一些,有需求的用户可以后续关注一波。
目前USB协会也更改了下一代USB-C口供电规格,最高能达到240W,也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笔电各类数码设备可能会一统供电接口,这个改变就像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