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往昔与灵感(五十五)

2023-08-20 23:09 作者:Erromana  | 我要投稿

2023.08.20 人永远不会走向深渊,你需要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破天荒的克服了数字恐惧与焦虑,这件事值得开香槟,毕竟是延绵了快10年的问题了。解决麻烦的关键秘密总结为一句口诀就是:1就是1,它里面没有任何东西。 2023.08.19 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脱离其对应的特定信息生态系统而孤立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某一词语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面对一整个生态系统,此时你如何对待这个信息生态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简单的讲,我们并不能认为某一个概念天然的好理解或不好理解。它实际上取决于你对其对应的信息生态系统的熟悉程度,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陷入轻度解离,根据经验总结为三点原因。一者为受挫,任何方面的受挫都会积累解离因素。二者为信息熵,文字阅读阅读多,信息摄入多,也会诱发解离。三者为远离或称隔绝。人与自然总要接触一个,感官需要根植于大地,如果二者都远离,会造成自身的枯萎,也会解离。 随着状态的好转,我不再那么需要让我厌恶的成瘾之物了。 听了半佛关于奶茶的骚话,突然间又想起了中学时代的开头。那时候我还没有生病,我每天也并不不快乐。 当你面临重大困难的时候,有时迫不得已难以思考,终于获得一些喘息的机会的时候,还是要抓紧思考一下。但是如果你太闲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那时候你就会反思,也就是反对思考了。 优先找自己问题的思维定势,可是坑苦我了。它让我根本不能注意到是否是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很容易忽略掉本应该容易发现的问题。 对于学科书籍的学习变得顺畅了很多,过去的每一点发现都不会辜负现在,都在发挥作用。 2023.08.18 令人感慨,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到自我中心主义的异化——他人中心之中了。这是我很多恐惧虚弱的缘由。可以用一个很简单逻辑的说明,面对同一件议题,人们可以同时举出两个极具信服力但是支持对立观点的例子,叫做a和b。当我们着重看一下a的时候,我们便认同了a代表的观点,当我们着重去看b的时候,我们便认同了b代表的观点。这时你认同哪一个观点便只取决于你看向哪个例子。我们将a观点代表自己的信念,a例子代表自己的经验, b观点代表他人的信念,b例子代表他人的经验。当我们放下了自身的经验,而看向他人的经验的时候,我们便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从而失去了自己,也就失去了主体性了。于是,为了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我们陷入了他者中心主义。这也是我此前不停强调的避免换位思考的原质。那么怎么办呢?再说吧。至于为何同一个议题两个不同的例子会支持两个截然对立的观点呢?我想这其实是正常的,任何一个事物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对它的反对就如影随形了。 我所恐惧的是那些令我恐惧的,而非真相。 当我追求成功的时候总是走向失败,当我追求失败的时候却总是成功,真是荒谬。正确不能自洽,就如左翼总是可分一样,荒谬,荒谬。 “权威带来的谬误竟然和他带来的真理一样多” 我是个严谨到过分的人,我会对所产生的一切观点竭尽一切可能的攻击,以确保其不会被摧毁。但语言一定会被摧毁,静止的总会被运动的所击败,所以这是一种永恒的失败。于是我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倘若不再立论呢?反对不会诞生于虚无之中,这是可行的。 我看到过汹涌的正义,但我不信一切没有门槛的群体。因为我知道,倘若这群人有能力不打着正义的的旗号就能行使权力,那么那么便是他们现在所反对的人了。 疯子的问题是不够正常,正常人的问题却是不够疯 2023.08.17 追求错误反倒获得了追求正确不曾获得的思想解放,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质疑并非天然的正确 迷茫是清醒破坏的表现 检验错误指向正确,而过去正确不代表未来正确,所以正确指向的是永恒。永恒代表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永恒指向的是未来,而未来则是一种未知。未知实质代表了一种恐惧,倘若没有恐惧,并不需要提及未知。检验错误实际指向的是恐惧 2023.08.16 2023.08.15 不要去思考他的由来,以避免担忧它的失去 2023.08.14 认为精神活力是一定能量的假设遇到了障碍,至少它并不会像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能量那样,可以确切的消耗或补充。我总能碰见突然间充满了的生机活力,或正好相反。这确实令人困惑。这意味着我们并不能将精神或意志能量与身体机能的消耗补充等量齐观。 规划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而不能成为主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主人,丧失主体性地位成为奴隶作为代价,来为自己提供虚幻的安全感。 凡不是问题的,就都不是问题。 此案与彼岸是宗教的手段。 有了个发现,或许困扰我的根本问题(比较根本的)在于我认为世界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他造成了永恒的割裂。此处的二元指的是一种绝对的异质,它意味着各色实践材料或学习材料的完全割裂。这也即也意味着所有的实践材料与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的完全割裂,根源的不同。曾经无休止的玩弄语言文字,对于某种准确的不停补充与修正便是这一点的确切体现。在某种广泛的同一性上来讲,一切的语言蕴藏在一切的语言之中。它很类似于某种世间万物的原子论,世间万物其实都蕴藏在某一块小小的物质之中了。此前曾提到一切学科的问题,其实质都为生活的问题或其衍生。我们很难脱离一个确切的生活实践而去讨论一切的学科,脱离生活的实践的学科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幻觉了,就像游戏中只能看到文字说明而未被习得点亮的灰色技能图标一样。刻意或强迫个体忽略生活而专注于学校的学习,是一种愚蠢万分的事情。它代表着学校学习与个体的家庭,人际,游戏或其他生活是人为制造出一种完全的割裂状态。最终变成个体内在的割裂与主体的丧失了。每个人都只能做此事,而不能做彼事,因为此事是正确的,而彼事是错误的。但就如此前所说的一切的语言蕴含在一切的语言之中,学习的事件也蕴含在生活之中,蕴含在人际的交往中,蕴含在游戏中,蕴含在家庭中。对后者的刻意忽略,不止是对前者的缺失,更是对前者的阉割了。就如我发现的,很多时候我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并不在学习上,而在于其他事件的缺失上,尤其是游戏上,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2023.08.13 我一直想着做完什么事,但世上何来能做完的事情呢。 既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退路,那么其实我也有一个绝佳的退路。须信百年俱是梦, 天地阔,且徜徉。 2023.08.12 什么是我的一生呢?或者说什么是我迄今的结构呢?什么会令我安宁与安心呢? 或许只能走到这里了,确实有些怅然。 没有人会踏上通往深渊的路! 质疑是不能轻易提出来的。 欲望的泛滥似乎预示着不妙,先保证不要扩大,然后一点点消灭。注意,禁令的诞生本身便是欲望的诞生,消灭欲望不能靠律令禁止来解决。宜疏不宜堵。 2023.08.11 我解决我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即学习的痛苦,当然也可以说是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总想消除当前出现的焦虑与不安,但从未成功过。或许,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至少,某时刻浮现的焦虑,不应当通过实时的与焦虑的对抗来实现。当前的问题,或许不是当前的问题。 重新确立起边界,效果应当不错。 令人哭泣的,令人安宁的事物是有好处的,而纷争没有。首先要减少敌意与威胁,以尽可能的减少解离的发生。 订立一个新原则:从不责怪自己。 “只在报复叙事内,会不可避免划入自身主体性的自我丧失” “所以一日开始所谓的“报复”就不能停下来。必须不断去寻找敌人完成自己报复的身份。所以很多人都会说:啊,老子不忍啦!但他根本不了解,究竟是什么编织了他必须受损的世界。所以他的报复除了让自己不断陷入戕害自己也戕害他人的位置上,别无价值。甚至,所谓的报复,也会让他自己成为被报复的对象也许此时,报复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因为他已经被异化成了享乐报复的主体构成” 我努力了很多年,非常努力,很多年。可我为了什么呢?学习吗?学习为了什么呢?学历吗?学历为了什么呢?工作吗?工作为了什么呢?生活吗?可我的生活呢?他去哪里了。 克服了瘾,不得不说越来越舒服了

往昔与灵感(五十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