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炒题材?一文看懂主题投资

在《最适合A股的3大投资策略》,我讲到3类比较可行的投资策略:价值投资、主题投资、板块轮动。同时为了弥补价值投资在科技股上的不足,我又补了一篇《怎样投资科技股?》。
投资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基本面、基于市场。

价值投资、科技股投资,主要是基于基本面的,它们的出发点主要是实体经济的逻辑。
价值投资就不多解释了,至于科技股,虽然也有“炒概念”的成分,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股投资,我认为依然是基于实体经济逻辑的,重点在于判断行业本身的边际变化,比如2010年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加速向上,2016年三元电池占比超过磷酸铁锂,2019年光伏平价等。
然而这些都是基本面的逻辑,20XX年,某个新科技出现拐点,但这一年的资本市场不一定有所表现,可能是刚好流动性不足,或者投资者情绪低迷,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并不是绝对顺畅的。不可否认,科技往往最有话题,科技股的投资往往伴随着主题投资,但在我那篇《怎样投资科技股?》中,我还是把科技股的打法定义为产业资本的打法,主要是基于基本面的。
所以,科技股投资和主题投资,往往重合,但两者不一样,这是我要强调的。
第二大类是基于市场的,主要是研究市场怎么博弈,主要有板块轮动和主题投资两类打法。这两者也有区别:板块轮动虽然是“市场流”,但也是基于宏观经济的,类似“钢铁价格涨了所以布局煤炭”或者“流动性充裕了,布局小市值”之类,但是这里面不一定有主题的催化,投的也不一定非得是科技股,而是在金融、必选、可选、周期、科技等板块之间换来换去。
我所认为的板块轮动、主题投资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板块轮动主要跟踪高频宏观数据的变化,提前预判市场风格,操作上闲不住,这阶段必选那阶段成长,这边出来那边就要进去,如果持有现金,也是基于资产配置考虑。板块轮动一般不看图,最擅长此道的是策略分析师,所以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似乎你要什么都懂,所以很难实操。
主题投资主要是看有没有高大上的题材出现,没有大题材宁可不出手(否则就变成另一种投机方式:交易),一般结合图形,主题投资是A股最流行的打法,所以不是策略分析师的专利,因为股民们都这么干。题材来了就上,题材退了就走,不需要什么都懂。
举个例子:可能某个时候,策略分析师觉得流动性充裕了,经济向上了,可以配置成长了,推荐光伏和电车,结果没想到港口、交运大涨,策略分析师们赶紧修改报告,什么“目前依然是价值行情,成长尚未启动”云云,结果一看才知道是因为国家发布了个战略(主题)叫“一带一路”。
两者又绝非泾渭分明,就像科技股的投资,我将其列为基于基本面的,但科技股往往伴随着主题投资(ji),板块轮动和主题投资也有交叉。
在《最适合A股的3大投资策略》中,我提到板块轮动太难,性价比不高,所以放弃。
这里主要讲一讲主题投资的玩法。
1,股价变化的内在机制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股价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这家公司今天涨了10%?为什么我一买就跌?股价背后的神奇力量是什么?
这已经不是玄学了,业内都知道股价的底层逻辑是DDM模型:

(1)分子端
上图有误,应为净资产*ROIC*d(股息率),也就是公司能创造多少股利,体现了公司基本面的变化。
资本:取决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上图作者之所以写成资本,我想应该是要表达企业愿意投入多少钱(但如果是这样,后面不该是ROE,应该是ROIC才对)。那么企业愿意投资的意愿,就取决于经济周期好不好,经济是否持续增长。
ROE(或ROIC):体现一家公司的回报率,跟公司本身的质地有关,此外也跟大环境经济周期有关。
股息率:取决于公司留多少钱、分多少钱,如果公司决定扩张,可能分红就少一点,但这取决于公司的资本配置能力,1块钱留在内部要是能带来更好的回报,自然就别分红,否则就分给股东自己来配置,所以这一块对股价影响应该是非本质的。
所以,对公司基本面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3大层面、4个因素:

(2)分母端,资金面
分母就是CAPM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无风险利率再加上风险溢价。我投资的可是股票,是有风险的,所以我要求一个最低回报率,这个最低回报率一定是比无风险利率(通常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高的,因为我承担了风险,我要求加个溢价上去。
所以无风险利率就取决于货币政策、通胀率。如果CPI走高,市场自然会有加息、流动性收紧的预期。
(3)分母端,情绪面
无风险利率是外生变量,国债收益率,该多少就是多少,不是股民们拍着脑袋喊的,只能被动接受。但股民可以决定自己要加多少风险溢价。
一方面要看股民自己的心情,我贪不贪?怕不怕?心情好不好?是不是觉得自己是股神?不理性的股民当然只看心情,也就是风险偏好。
一方面要看标的本身,大蓝筹风险低,我可以放宽一点要求,成长股风险太大,我得谨慎一点,所以要考虑企业本身的非系统性风险。
所以总结一下分母端:

2,主要矛盾+预期差
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导因素,也就是主要矛盾,关键是识别出当时的主要矛盾,以及寻找认知差。但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就面临两个问题,也是“市场派”被诟病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当时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对市场的解读可以说是见仁见智,1000个股民脑子里有1000个市场,颇有玄学的成分,往往是事后解释。
比如看底下这张M1-M2,我认为2015年的大牛市主要是流动性带来,但市场对2015年的解释是“改革牛”,是改革释放了红利,是基本面和情绪面导致的。2021年初,市场流动性也很充足,也带来了一波牛市,我们见到了75倍的茅台和200倍的宁德时代,但也有人说那是因为疫情控制住后经济修复引起的,那么到底哪个才是主要矛盾?

第二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市场所谓的一致预期是什么?预期差是分析师们最喜欢挂在嘴巴上的词,问题是你怎么定义市场的认知和预期?比如XX公司今年EPS2.1元,分析师说业绩超预期,所以股价涨了,那么请问年报公布之前,市场一致预期的EPS应该是多少钱?是2元?还是1.98?我做了个DCF模型算出来是1.6元,我的预期在市场预期里算什么水平?我打电话给5个同行问了问他们的估值结果,这5个同行又能否代表中国2亿股民的一致预期?所以这也是个玄学。
所以正如我在《最适合A股的3大投资策略》中说的:“板块轮动”策略通过跟踪高频宏观数据,试图在板块启动之前提前埋伏,这是很难的,玄学太多,性价比不高。
既然如此,主题投资就是干脆放弃对主要矛盾和市场预期差的寻找,只关注自己能力圈内能抓住的因素,那就是题材。先是某个事件(题材)发生,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就是DDM模型分母的右侧位置,即使企业盈利没变、市场流动性没变,投资者风险偏好变了,本来看不上的票,现在趋之若鹜了。

如果我只盯着这一个因素,就不必像策略分析师一样,非得关注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没必要纠结“到底是水牛还是改革牛”。
3,什么样的题材效果最好?
四个字:广、新、高、频。
广:行业空间大,想象空间被打开,比如ChatGPT将改变世界,就像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世界一样。
新:不要炒冷饭,而是新的概念,ChatGPT就足够新,因为过去的AI没有像它这样的。有人问我新能源行情还会不会有机会,我觉得从“新”这个角度说是很难的,之前拉了一波,除非再有什么大事件出来,否则市场不会再想要去炒。
高:要有战略高度,说白了最好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新能源就有这个特征,所以这一波行情持续了2年。ChatGPT则属于外源性事件,就像iPhone的发明一样。相比之下,最近大家炒的“中特估”,也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催化。
频:要有密集的催化剂,也就是利好政策频出,对主题形成强烈刺激。
至于主题能持续多久,我看了一下,没有太明显的特征,连国家大计“雄安概念”前后才持续了3个月,而PM2.5主题持续了20多个月。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主题是否能带来基本面业绩真实改善。

华泰证券整理了2007-2017年的主题,我看了一遍,圈出来的都是外源性的,也就是非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2011年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应该跟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其实也蹭上了国家大力建设4G网络的东风),去IOE是阿里提出的,O2O则是互联网创业者们自下而上冒出来的新商业模式,迪士尼概念是遇上上海迪士尼2016年开园,苹果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如果非要我从广、新、高、频中选择一个主要因素,我选择“高”。政府想要自上而下推动的事情,一定是愿景宏大、有想象空间的,大概率满足“广”的要求。政府如果想要推动一个事情,必然利好频出,其他外源性事件,如ChatGPT等,很难满足这种条件,所以“高”又顺带有了“频”。
更何况,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热衷ZZ的群体,因此至今都有人说A股就是政策市。而美国人甚至连自己国家的形状都认不出来。

所以如果要做好主题投资,秘诀五个字,都在图里了。

4,选择什么样的股票?
辨识度高:股票最好和主题直接相关,比如“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基建,疫情放开后的酒店、航空,ChatGDP的算力。相比之下,“中特估”其实没那么明显,国家希望资金能流向国家需要的行业,按理来说应该是半导体之类,结果市场大炒中字头,很多所在的行业并不符合产业升级方向,也是挺无厘头的。
龙头:龙头是最先受益的。这里的龙头和价值投资概念里的龙头不一样,指的不一定是基本面最好或者市占率最高的。因为本文讲的是市场博弈,所以不要从基本面上去理解“龙头”二字。如果某个主题之前被炒过一次,隔了几年又再炒,那么曾经涨最好的那个就是龙头。
小市值、筹码分散:因此资金容易聚集,也容易抬升股价,产生赚钱效应。反而是机构抱团的大市值、蓝筹股,市值抬升需要的资金量太大,反而不好炒。
图形好看:主题投资就是市场短期博弈的结果,对于基本面的业绩不做要求。
可能受巴菲特影响,业内有一种很精分的现象,据我说知,不少基金经理是会看图的,但是在公共场合,他们不敢说自己会看图,分析师也少有写关于图形的分析的,怕被人说low,但如果做主题投资,我倾向于认为,题材、图形是缺一不可的。
因为我几年前就研究过主题投资,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东西是个玄学”,比板块轮动还玄。当时教我主题投资的那个人说,要寻找“足够大、足够NB的题材”,要“买预期,卖现实”,要寻找“预期差”,我听得云里雾里。就像我前面说的:怎样才叫大?才叫NB?啥叫预期?我上哪看市场预期?后来我才知道,这么玩是要看图的,只是他可能碍于面子不跟我说。
教了那么多武功招式,最后关键一招不教,留了一手。
比如寒武纪这个位置,K线站上MA10,均线都呈现发散状态,MACD、KDJ等也出现金叉,似乎是个很好的位置,如果你不放心,再等两天,交易量放大了,更可以确认了。
这个位置是2023年3月10日,而ChatGPT是2022年底发布的,整个行情指数是2023年1月启动的,市场留了足够的时间让你准备进寒武纪。

那你为什么盯着寒武纪?为什么知道它迟早会启动?所以我说题材、图形是缺一不可的。主题投资一定是定性+定量,虚实结合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市场并不是一下子都反应过来的,因为资金有羊群效应,一定是先炒那个,再炒这个,ChatGPT是个大事件,题材有了,下一步就是搜罗题材内的重点股票,等着买了。
那你怎么知道此时此刻要买谁呢?之前我听别人说是什么看逻辑,判断行业趋势,现在我才知道那都是说辞,看图就对了。
但是光有图是不行的,有图没题材,只能沦为纯粹的波段交易。交易做得好也没关系,但没有题材的交易,是缺乏确定性的。
云南白药在这个位置上,似乎很不错,天量大阳线,MACD在0轴上金叉,一切似乎都告诉你机会来了,但涨没几天就歇菜了。因为时间太短,一些反转信号还来不及出现,可能你这时候买就套进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题材,只有波动,很纯粹的波动。所以题材、图形是缺一不可的。没有题材的纯粹图形,就是纯粹的波段交易,我一点都没有觉得波段交易很low,只是纯粹的图形是缺乏确定性的。所以如果题材+图形,就敢重仓,能吃到大肉。
从这个逻辑出发,选股可以有两种思路:
先图形后题材:先看哪些板块表现强于大盘,再从中找到图形好看的票,最后再看看为什么图形好看,是不是有什么主题在支撑。尼古拉斯·达瓦斯的《我如何在股市赚了200万》就是这个思路。
先题材后图形:每天关注新闻,看看有没有什么事件发生,再去搜罗相关的股票并等待图形验证。
关于交易,详见:《如何构建长期盈利的交易系统?》。
最好的标的,是题材、图形、业绩共振的,虽然炒作炒的都是题材和图形,但如果真实业绩也受到正面影响则最好。
5,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容易出现主题投资?
题材改变的是情绪面,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
资金是市场短期行情变化的底层逻辑,所以主题投资可行的首要条件是流动性宽松。因为社会上要有钱,当主题来的时候,才方便吸引资金入场,否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经济修复不及预期,疫情放开后,我国并没有收紧流动性,目前流动性最大的压力在美联储那边。所以总体上看,虽然现在不是“水牛”,但也没有缺乏流动性,所以ChatGPT、中特估什么的都炒得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