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变教学困境为教研动力

2023-06-25 15:34 作者:急急如律令123  | 我要投稿

笔记源于聆听华东师范大学唐琴讲座。

  1. 问题导向——教研出发点

    不要怀疑教育科研,不要鄙薄实践经验,以科研方式做教研,让教研成为第一教学力。

    提出问题

    教研出发点来自于学科、学生立场、教育规律、已有研究基础,当下教育变革。

2.    提出关键词

研究对象: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随心所欲:想象力、好奇心、探求欲

寻找自己的关键词,比如“探究性教学”、“探究——建构”。

这是理论和实践双向建构的,关键词来源于实践教学模式、凝练课堂特色,归纳教学风格。因此,研究需要领头人(明白人)、需要团队(成果)、需要时间(长期)。


3.基于课题的教研

为什么用课题的方式?良好开端——缜密结构。外加——论证保障。有序——方向路线。契约——克服散漫。


4.空窗期的沉淀反思

反思过往:问题、思路、迭代升级。尤其反思:实践基础、结构表达、相关成果。

存在问题:价值建构碎片化、教学资源偏学术化(忽视教科书和学情)、课堂教学泛娱乐化、价值评价去生活化(评价缺乏生活实践,应该多元化)


5.实践

a.价值立意的体系化建构

要体现时代性价值,具体表现为:援引具有时代内涵、统整中国学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满足学生成长、建构体系化立样化评价维度、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培养会价值判断。

b.课程内容的进阶式建构

每节课多元立意,每单元找一个关键立意、纵深贯通(必修活动、社团选修公共历史、倡导本省特色)

c.价值转化的学习化建构

对于秦朝,当时代完善对秦始皇的同情理解,后时代的汉唐宋评价要能求证理解,现时代建构内化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d.价值评价的多维度建构

评价体系:主体多层、过程全方位、内容宽领域。


6.教改项目先行先试


兼顾不同教研项目的表现样态。


(1)价值立意常态化

a.如何价值立意在新教材中常态化如何实施?失歧术

b.如何推进老师从教到学的转型?

c.如何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让学生有价值判断、价值生成?

“133”学习设计。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价值立意(关注导语)、设计基于三个对比(新旧课标、新旧教材、初高教材)、实施3项活动(课上学习、课后作业、学期探究)。不能贴标签,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获得价值立意。

(2)初高中教学衔接进阶化

a.初高中有必要衔接吗?不是问题的问题

b.初高中知识的“重复”书高中老师知道吗?

c.为什么初中教得比高中难?

d.如何为高一历史每个知识点提供原生起点?

从活动到常态,落实到对比初高中每个知识点,初高中的提高在哪里?细化到课本每句话。


e.如何使“衔接”更具体可视、更可达可评?

f.如何进一步走向方法、素养、评价的衔接?

g.初高中教师到底是怎样的角色定位?

让初高中老师结对研究。


h.高一只是初高中衔接吗?

i.高一分班后高二内容下移,纲要和选必的关系处理?

j.高考试题的普遍运用问题?初中都跨学科主题学习了,那么高中呢?

从一点到多维:史证变通、课标比析、习题变式、问题进阶、选必整合、学科跨界、教考贯通。


(3)实践探究常态化

a.在高中有改变的可能吗?

b.核心素养是谁的素养?

c.核心素养对跨学科提出了现实要求?

现在老师的哲学素养和跨学科意识缺乏,这对未来教师非常重要。


d.高中跨学科是什么样的?

让历史作业生动起来,物理历史组织研讨、两个老师同一堂课、与其他学科“联合、整合、融合”的梯度走向。


f.情景开放试题只在高三吗?

从高一开始。学生真正可以做的事、而不是书面文字摆设

回到过去的场景,对历史心存温情和敬意(讲故事、共情)

调用跨学科素养,具备拥有幸福的能力

弥补教师教学力结构中活动设计的短板


g.政策+素养+高考,对高中作业提出了什么要求?

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作业。将“探究”“实践”“综合”镶嵌在学科作业中。


h.如何设计学生喜欢、体现综合、实践、探究的历史作业?

i.如何从设计破壁走向落地?负担?时间?难度?评价?

设计阶段(不要动不动就是写小论文)、配套《纲要》各课跨学科作业。

实施阶段,老师要汇报交流,为学生创造前三名的经历,克服舒适区的惯性。


j.如何将行动转化到纸面?

背景分析、方案设计、活动目标、活动概览、学生感悟、反思

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朋友圈、“反一战”诗会。


k.教改探索还给师生带来了什么?

作业样态的转型一教学方法的突破一教师思想的突围学科教学的理解、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如:选择工业革命中某一项发明,撰写专利申请书,与物理化学联合。给每个参加学生发证书,将成果出版赠予参与学生。

跨学科、做历史相关论文发表。

好作业可以让学生像研究者那样,拓展学习边界、推进理解深度。

《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初中10%的课时要求。把握好"度",每学期"适当增加""自由选择"。不同学生、阶段、作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管理和评价方案。


7.感想

团队:

(1)主持人的顶层设计、教育视野和组织能力

(2)研究符合时代需要、有学科特点、有创新

(3)老师的信任、让老师有获得感、价值感

周期:

(1)"空窗"自信、长线研究

(2)螺旋上升、迭代升级

(3)论证充分,不急于报奖

(4)标志事件,研究拔节

(5)专家论证,学科+科研

越努力越幸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做团队中那个不可或缺的人。







变教学困境为教研动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