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的“尚武之风”是如何失去的?

2021-02-08 16:30 作者:江南拱桥夜  | 我要投稿

看到一则旧闻,说几年前美国Dicovery频道要制做一部中世纪世界各国武士的纪录片,因为中国没有这个阶层,所以不得已,制片人只好用介绍少林武僧充数。少林和尚,成了中国最后的武士?

笔者粗略检索了一下,这些年少林和尚为主角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下二十部,从抗隋到抗倭到抗日,貌似只有这些化外的少林和尚在维系着中国人的尚武血脉。                                          

我们先秦、汉唐时代剽悍的尚武之风哪里去了?那些逐走匈奴人、大破突厥人、徒手搏虎熊的汉家男儿哪里去了?

先秦的贵族都是武士。《周官》中用来教民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书和数是纯粹的文事,而射、御(驾车)以及包含有“大射”、“乡射”的“礼”,包含田猎内容的“乐”,都离不开射事。射礼,看似为礼节,为娱乐,其实是为战事做训练。先秦的“士”,都是武士。

众所周知,孔子和他的父亲都是身材魁梧的大力士。《论语》里,孔子说过:“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因为,当时的士族,没有不精通射箭和驾车的。

战国时代,地处西戎的秦最尚武。秦国崇尚武力,赏勇罚怯,每次大战,秦军兵士为争首级之功无惧生死。对内,秦军大破六国之兵;对外,蒙恬击破匈奴数十万。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销天下之兵作十二铜人”,因为他深知时人的尚武之风。这算是统治者禁民间兵器的先河。然并卵。在那个剽悍的年代,陈胜吴广草木为杆,天下影从,尚武的秦朝被同样尚武的反叛者掀翻在地。

汉代,延续着先秦的武勇,堪称中国最尚武的朝代,对扰乱边境的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取攻势,特别是汉武帝以来,凭借强大的骑兵集团和强弩兵器,逐匈奴、灭楼兰、破西羌,也为后世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语。

《史记》记载,汉代的贵族公子个个习武打猎,没有文弱之士,“饰冠剑,连车骑,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汉武帝刘彻,甚至不禁止民间私藏军用利器——弩,因为他担心他的子民失去自卫能力,进而失去武勇之气!中国那个尚武为荣的朝代,有人竟敢徒手搏虎搏熊!

唐代,更是文治武功达到巅峰的强盛时代。对外战争中,东北灭高句丽、百济,西北打得突厥灰飞烟灭。《新唐书·兵志》载:“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唐代对民间武器的宽松程度,历代之最,文人雅士人人以佩剑为荣,如果“十五好剑术”的李白吟不出“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的横逸之诗,还能称诗仙吗?有最盛的军马,最利的宝剑,最尚武的民风,才有了最威震遐迩的汉唐帝国。

到了中世纪,中国天下大乱,但尚武之风犹存。

五胡十六国朝间,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大举入主中原,使得天下成为乱世。到了南北朝期间,一统北方的鲜卑人政权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让汉人沦为了社会底层。

那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轻视汉人,这一点,从史书的称呼就不难看出,《北史》中充斥着大量的“汉家”、“汉地”、“痴汉”、“汉小儿”、“汉妇人”、“贼汉头”、“空头汉”等蔑称,《北齐书》中则有“汉辈”、“狗汉”、“汉老妪”等称。

胡人看不起汉人,就是觉得汉人不如自己强悍。但是,代表中国正朔王朝的东晋做出了最强烈的反击:淝水之战以弱胜强,大破数十万前秦军。南北朝,祖逖北伐破石勒,刘裕北伐灭南燕,都是让北方强敌心惊胆战的尚武之举。

宋代,急转直下。宋太祖赵匡胤,在评书小说里,是一个“靠一根杆棒打遍天下十八军州都姓赵”的剽悍人物,但一旦黄袍加身,他首先担忧的是江山,是龙椅的稳固。宋代首开重文轻武国策,这也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军事积弱。与辽、金、西夏、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战争中,经济文化实力强大无比的宋朝却只有采取节节防御的守势。

开国之初,赵匡胤就下令:民间不得私蓄兵器。这一幕,我们在水浒中清晰可见:梁山好汉居家旅行必备一把朴刀——因为只有一根棍子一节刀头的朴刀属于民用物,不是禁制刀具。于是,到了重装甲的金兵打来后,南宋老百姓就笑道:金兵有狼牙棒,咱们有天灵盖。但是,真正泯灭尚武之风的,是几个老爷子,朱熹、二程(程颢、程颐)。

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论,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欢迎:还有比这更妙的东西吗?能将每个子民严格限制在刻板的规范和法度中,从而不敢犯禁造反。于是,从宋代开始的程朱理学一直延续到明清,影响并支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长达一千年,后人尖锐评价道:“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让国人做弱人病人无用人,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到了元代,大家都知道,汉人的社会地位无限下降,在几户人合用一把菜刀的时代,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想不绝也不可能。明清对程朱理学一脉相承,明代北虏南倭,对外战争已成强弩之末。清代,则书写了中国历史的最耻辱史。不堪回首。

尚武已死,有事烧纸。鲁迅写过一篇“烧纸”文章,叫《略论中国人的脸》。里面他引述了一个日本作家的讽刺文章,大意是初见中国人,他感觉比日本人和西方人有所欠缺——欠缺一股兽性。鲁迅冷冷的总结道:中国人原先有兽性的——不过被慢慢驯顺成家畜了。

尚武精神,不是好勇斗狠,不是穷兵黩武,而是指积极的民族精神。说的通俗点,精、气、神!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靠的不是蛮力,是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内心的尚武之魂——精气神不能丢,因为那才是我们祖先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繁衍、强盛的精髓。



中国的“尚武之风”是如何失去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