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总结--非线性回报

还记得21年的总结是《迷茫中坚持长期主义》,那时候的迷茫是自己入市投资7年,学了太多的东西,有太多的教训,但是账户的市值并没有大幅提升。原句是“至少目前为止,我都没能证明自己,我的资产大部分还是工资收入,而不是投资收益”,文末我也提到对华发股份充满信心。做投资这么多年,选到过很多翻倍股,但是实际重仓持有翻倍的股票在22年之前为0,22年融资持有华发股份,净资产实际增长超过100%,从理论到实际完成了第一次蜕变。
持仓及盈利
前9个月满仓融资持有华发,9月华发上涨之后换仓到周大生,这笔换仓不能说错,但是太急了,刚起涨就换。这笔交易也暴露了我对走势理解不够,后续我会补齐关于交易的知识,不过这笔换仓整体还是贡献正收益的,只是做的不完美。周大生的生意模式更好,行业永续且体量可以跟随货币增发速度。12月末周大生上涨而华发下跌,我又把周大生换回华发了,都是很好的公司,根据市场估值去做调仓。持仓里增加了一些22年新发现的公司,处于观察阶段,比如中国核电、北部湾港、仲景食品、百普赛斯等。这里面中国核电是一个很稳的收息成长股,也是我衡量其他股票的锚定点,其他标的赔率性要优于中国核电才会考虑,不然就配置中国核电。继续重仓持有华发就是因为华发最近1-2年的爆发力会比中国核电更好,虽然长期看核电行业增长空间极大,地产只有集中度提升的逻辑。
能力圈
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和极限比能力圈多大更重要,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能力圈范围,但人是有极限的,你的能力圈不可能特别大,所以学会取舍是人生智慧。放弃那些行业护城河不足的公司,放弃那些难以理解的公司,不错过能力圈内的机会,向未来增量行业投入研究时间。
能力圈不可强求,可能未来十年,我可以通过扩大能力圈发现2-3个投资机会,或者目前已有的能力圈内公司可以出现几个好的投资机会。如果没有发现,也没关系,茅台、中国核电持有十年也没问题。
职业
职业上,随着年龄增长,我目前全职的工作已经步入瓶颈期,如果不转向管理方向,那么我年收入的天花板已然逼近。但转向管理需要在工作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产出比太低了,不如多花些时间研究投资。公司里面的上级,工作时间长,责任大,工资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高的,但增长空间不大。对我跟人来说,随着资产的增加,投资收益的增长可以指数增加,而工资收入是线性且有天花板的,普通打工人年薪百万就是天花板。目前的考虑是维持现有岗位,直到资产到达一定数量级再考虑职业投资。坏处是我很多的时间会被工作占用,不像职业投资那样可以跟踪更多实时信息,各地调研。只能利用大局观长时间持股来弥补实时信息的不足,也会错过一些调仓换股的机会。可能还有个方案是直接换行到投资行业,但我知道自己积累完全不够,投资上我需要多一些成功案例。资产上,工作是非投资相关的现金流,而转入投资行业,会导致工作和大部分资产都跟股市高度相关,会让我暴露在风险中。
7年前我离开基金公司是因为能力不足,没有自己的投资框架,那时很多同事有自己的投资框架和判断,这样互相交流不会扰乱投资思路,而我经常会被其他人影响,没想到7年后我还是回不去投资行业。
生活
宣传机器对某些人生方式的宣传都隐藏目的,所以盲目跟从别人设定的模版去做风险太大了。对于家庭,我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希望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