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再次涨价,究竟是谁给的“勇气”?
最近除了“火爆全网”的雪糕刺客,“充电宝刺客”也冲上了风口浪尖。试问就算是还有人没有亲身体验过价格乱“飞”的愤怒,也能听到身边朋友有所怨言吧?到底是为什么,从最开始众人夸便民至现在给用户带来如此糟糕的感受呢?究竟谁才是这背后的“黑手”?
身边的人都在反馈差评
前段时间听同事吐槽:最近共享充电宝这类产品尽量少碰,不然在扣钱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抢劫”。
网络上也能经常看到吐槽使用共享充电宝遇到的一些遭遇,产品本身存在的充电效率低、归还难等问题。
本身就很大怨言,如今更是离谱
借用了两个小时的充电宝,充电速度极慢,只保证手机不掉电,电量却一点都没涨,钱却花出去7、8块。这还不算完,借一个充电宝容易,还充电宝则需要跑十万八千里,实在是离大谱。甚至是有时候实在还不上了,一整晚便要扣费五六十等价格都不寻常,也更有因机器问题导致更还失败,但平台还是在继续进行扣费,造成一些体验上的影响。
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从早期的一块钱一小时,变成两块、三块、四块一小时,也是在那时候,共享充电宝的“差异化定价策略”被大众熟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
1、不同地区不同代理人是导致价格高低的原因
比如在一些客流量不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定价可能依旧一两块钱,但如果在饭馆、KTV、酒吧或者景区,借用充电宝的价格就会成倍的上涨。官方有一个说法,是“收费标准是根据市场情况有所调动,这个价格并非公司统一制定”。
意思是代理有权限为某个机柜的价格进行定价,他可以决定这个机柜一个小时到底是两块钱,还是三块钱。如果是酒吧、KTV、浴池等长时间活动地点,定价甚至可以达到10块钱一小时,上不封顶。
代理还有一个权利就是利益分成,代理可以决定自己和商家的分成,目前比较常见的是三七分,代理三、店家七。不难理解,这背后的代理人才是造成“差异化定价策略”的罪魁祸首。
2、充电效率老化
手机电池我们都有所了解,如果我们长时间使用手机,在一两年之后整体电池的老化程度就比较严重了。那充电宝同理,本身共享充电宝的电池容量就只有4000-5000毫安时,算上充电损耗,再加上长时间服役导致的经常性充放电,一个充电宝从满电到没电,充满一台手机动辄4000+毫安时的旗舰手机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则就是上诉说到的,明明已经插会机柜里了,但平台还是在继续进行扣费的问题,也很可能是产品老化所导致的,共享充电宝机身上的触点接触不良,导致产品无法归还。
大家都在捞金,没有人在为消费者的体验负责。
共享充电宝的立意是好的,和共享单车一样,都是为了消费者应急而诞生的产物,不过所有企业全都躺平式的涨价,整个行业如同一潭死水,这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不负责任。所以别忘了在捞金的同时,消费者的体验才是重中之重。
那么各位就此事件都有过一些怎样让人“愤怒”的体验呢? 你还会继续使用共享充电宝吗?留言一起吐槽、宣泄吧!不过建议下次还是自带充电宝吧,毕竟谁的一块钱不是钱呢,更何况如今害是“充电宝刺客”!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如果你觉得还不错,那么快转载给身边的朋友添知识,也记得关注我们喔~(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