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俄狄浦斯之眼

2023-07-14 22:42 作者:王狂生  |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有一句话说“我们现在跟教士打这场战仗,就是为了让人连亲妈都能娶”,每次想起这段话都让我深受震撼,进而惊惧——他们打这场仗真的能带来自由吗,甚至能颠覆现有价值观? 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提到了人的诸多性欲癖好,某些是非常态的,它们合理地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然而,有些性癖被社会大众所不容,所以,是要反对随意评判他人、不予小众自由的大众,还是小众私下里自行其是,在黑暗中满足欲望?这是个问题。 古希腊悲剧中,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在得知真相后,戳瞎了自己的眼睛。我读到的大多数分析都是他因为难以面对真相而自戳双眼。但俄狄浦斯王是聪明到能够回答斯芬克斯之谜(“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的人,即他知道什么是“人”,那么,他为什么没能避免弑父娶母的命运?虽然“不可逃脱的命运”/“命定”是希腊悲剧的一大主题,但是,在古代,各地都有皇室内部通婚来让血统更纯正的故事,也有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和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厮杀的故事,如果夺权就是血腥到超越伦常约束,那么,为什么在俄狄浦斯那里,他接受不了这件事?并且,他本不知道自己在三岔路上击毙的人是自己父亲,当上国王后娶了前国王之妻时,也不知道她是自己的母亲,那么,因为不知道而犯错能否被定性为“无过失”,进而“无罪”?罪不至死,且他还想活着,于是他通过肉体上的疼痛来惩罚自己。当他打算惩罚自己时,也有很多方式,比如剖心,或者阉割。为什么偏偏戳瞎?这可以从象征角度解读,即双目失明代表着他不再看到不愿意看的真相。除了这个文学手法上的分析,我一直认为,他最后搞瞎自己这一救赎措施,是因为爱,(他不愿意看到的不是“弑父娶母”的真相。而是因为母亲不愿意接受该真相而自杀的这一行为拒绝甚至否定了他的爱,所以他难以面对她死亡后的人生。)他戳瞎双眼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殉情”。 渡边淳一写过很多书,早期读他我总觉得这人格调不高,情趣不雅致,后来倒是从他锲而不舍地写同一类主题看到了深厚的匠人精神,和欲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禁对其描摹人性的才华敬佩不已。但是,那些题材突破伦理和禁忌的书,在审查严苛的年代会被封禁,并且它们大多不被严肃的读者视为经典。《洛丽塔》曾经被禁,后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而解禁。我一直好奇,如果亨伯特等到洛丽塔成年后再去追求她,情况会不会不一样?但转念一想,“成年的洛丽塔”不可能是亨伯特的“洛丽塔”,亨伯特的,从来都是未成年少女。而这类事件,当然要站在维护权力弱势方的角度,来反对它了。(“权力弱势方”是动态变化的,看起来无辜的猎手才最致命。) 而年长男性和年轻女性的组合,总会引起比年长女性和年轻男性的更多的臆想,比如,我从没读到一篇《朗读者》的书评说女主人公汉娜犯了“猥亵青年罪”,并且,当作者在说“虽然我15岁,她36岁,但我们是真爱”这个故事时,读者都还很感动,没人会想去质问她(汉娜)他还是个未成年。 人有复杂的情感,爱的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陌生人等等。爱让人“有所待”,因为它是有对象的,而他者是超出自己掌控的,所以,爱让人不自由——施受双方都不自由,而它的目的应该是让受者更自由,施者得解脱的。张籍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当给他自由,也是在减少对自己的束缚。叶芝说“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我把我的梦铺在你的脚下,请轻踩啊,因为你走在我的梦上),所以,当收到温柔恳切似火热烈,也请善待他们。 李银河在《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中说,“无论如何,‘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我看来,它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 (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视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虽然当事人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他的价值牺牲爱,就像《廊桥遗梦》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家庭价值牺牲爱那样,爱本身是没有罪的。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它就是发生了,它不仅不应当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归根到底…,人的幸福和快乐才是目的。” 如果历时性地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的发展去病化了一些行为,伦理学的发展去罪化了一些行为,人类学的观察理性化了很多现代人看来不合理的行为,文化研究发现了很多在一个地区可以被接受但在另一个地区被反对的行为,简言之,时代在发展,人类活动的多样性让它充满了例外和非常,而人的非常态的爱欲和性癖,总可能在某时代的某地区是合法的,虽然有些人生不逢时/逢地,我们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沙,但是,趁活着,尽情滚动,带着力求自我克制的文明态度,及时行乐。

俄狄浦斯之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