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被宠爱的孩子和家长的控制行为

2023-08-17 12:29 作者:硕鼠硕鼠无食我谷  | 我要投稿

引用: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再往后到6岁时,小孩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态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行为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都以特定的生活风格来看待世界。
  这种生活风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解释,并得出其中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同的解释,才导致了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不同反应。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他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

笔记:老一代人总是将自己的童年经历追加在新一代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提起孩子时,总说:“我们小时候受尽了苦,也都熬过去了,他们怎么就不可以?”

当然不同的人也会对生命的意义得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例如,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还有一个人会觉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这三种想法都会在人的心里指导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引用:被宠坏的儿童长大成人后,可能是我们的社会里最危险的群体。有的时候,他们声称是“好意”,会装得“惹人喜爱”,而目的却是为了获取机会控制他人。可在日常事务中,一旦要求他们像一般人那样相互合作时,他们就会撂挑子。
    还有的人做出的反抗更加公开大胆,比如说,他一旦失去习以为常的来自他人的谄媚和顺从,就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会觉得,整个社会都对自己充满敌意,所以他总是尽力报复别人。假若社会对他的生活方式显示敌意,他就会把这种敌意作为自己受到“虐待”的新证据。
    但是,无论被宠坏的孩子是公开反抗还是反叛,无论他们是以柔术驾驭别人还是以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世界的同一错误认识。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一马当先,要被大家认为是最重要之人,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笔记:童年的骄纵使人产生三种心理:

1.为了获取和控制他人,他们常常表现出“好意”,装的“惹人喜爱”但是不愿意和别人合作。

2.习惯身边的人谄媚和顺从他,如果别人没有这种行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背叛了。收到别人虐待。

他们的心里总是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一马当先,要光彩夺目,被人认为最重要,然后得到一切。

   引用:被忽视的小孩。这样的孩子不知道爱与合作究竟为何物,所以他们一旦面临生活中的困境,就会全力以赴,但往往忽略别人的善意,甚至不信任别人可以帮助自己。

 这样的人常认为世态炎凉、社会无情,所以认为自己面对社会的应对办法也是相应的无情。可到最后,由于单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于是他们总是既怀疑别人,又难以相信自己。

童年时期,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母亲在孩子年幼时要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先让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他人”。然后,她要将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直到涵盖孩子周围的一切之物。如果她的第一项工作——赢得孩子的兴趣、感情与合作——以失败而告终,孩子就会难于发展社会兴趣,以及对周围人的认同感。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得到培养与练习,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如果一个小孩被忽视或厌弃,那么,他们在长大后,便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将自我封闭,无视合作,不能与人交流,也几乎完全不知道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结果很可能会走向灭亡。

   笔记:读者认为每个人童年有被骄纵也有被忽视也有被控制,以上的三种心理在儿童成人时,会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中影响和控制成人的决策,并非是独立而泾渭分明的,我们真心希望和认为所有人能深入剖析自己的心灵,主动积极的调整,已得到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恬然。


关于被宠爱的孩子和家长的控制行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