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四)

2022-08-01 23:20 作者:龍門公  | 我要投稿

左传》前半部所记名人议论多空泛,且都带有迷信的色彩;下半部中则具有极精的名理。

从前的诗,是否都能入乐,不敢断定。但这三百五篇,孔子一定都把他谱出来,或者从前旧谱有不对的,都把他改正。

孔子将古代神话一笔勾销,这是他的特识。

周以察物曰忠,心能推度曰恕——章太炎

中心为忠,即是拿自己来做中坚的意思。充量地从内面穷尽自己心里的功能。诚字可当忠字的训诂。用现在流行语讲,就是发展个性。

推字就是恕的训诂。从实践方面讲,讲自己的心推测别人,照样的来对待他,就是最简易最高尚的品德。

从智识方面讲,将已知的事理,推到未知的事理,就是最有系统的学问。演绎的推法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归纳的推法是“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所说,是平等的人格主义。

狭义的礼:礼,所以事神致福也

广义的礼:礼者,履也

最广义的礼:礼者,理也。

凡初民种种制度,大半从宗教仪式蜕变而来。我国的礼,也是这样,渐渐把宗教以外一切社会习惯都包含在礼的范围内,礼字成了人当践履的意义。

礼之所以能发生作用,最重的要素是因人之情。

乡饮酒礼与射礼应是孔门常习之礼,孔门将礼也作为一种体育活动。

乐之本质,就是人类好快乐的本性。这种本性发表在声音动静上头,叫做音乐。

就一方面看,音乐是由心理的交感产生出来的,所以某种心感触,便演出某种音乐;某种音乐流行,便造成某种心理。

礼的功用,在于谨严收敛;乐的功用,在于和悦发舒。两件合起来,然后陶养人格,日起有功。且有乐必有舞,也可锻炼身体。

《春秋》就是用极谨严的名表达极复杂的义。所以孔子正名主义的实行,自然在《春秋》一书。

孔子所谓的“易”,自然是“宇宙万有”的代名词。他却直截了当下了一个断案,说宇宙万物是没有本体的。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易就是变,就是动。

易说既是宇宙的动向,这动向却从何而来?原来宇宙间有两种相对待的力,名为“阴阳”或“消息”、“刚柔”、“往复”。正的、阳的、积极的,指的是生生不已的力;负的、消极的,指的是逝者如斯的力。一部易经,所讲的全是动的学问。

因为无负的概念,便表不出正的观念。所以有太极自然有两仪,两仪就是太极的正负两面。

第一象是纯阳,第二象是纯阴,第三象是阴多阳少,第四相是阳多阴少。从这四个象生出八卦来。

人看见种种事物,便有一个印象在心目中。所印的象,是那事物的状态,由我们主观的意识看出来。这是象的本意。有这个象,要把他摹写出来,力求其像。又有引申义,含有效法的意思。易象兼此两意,以为一切变动进化之迹,都有各种状态来表现他,所以说“易者象也”;又以为这种状态,都根本于自然法则,我们应该效法他,所以说“象也者,像也”此二义,便是象的作用。

象的最初作用,是取象于天然状态,造出种种器物。一切器物都是取象而来,种种制度、道德观念,皆从象生。

每卦最贵第五位,其次是与五相对的第二位。

辞的作用,是察验所之之当位或失道,指出他的吉凶来断案。

焦循《易通释》

孔子怎么能求出这“故”呢?用的全是归纳法。宇宙万物虽各个隔离,但总有相同之处。要把各种事物分出类来,研究他的共相;又把各种事物参验比较,研究他的别相,和他的相互关系。

物象事象虽至赜至动,其实不外于两种相待的力——一正一负,在那里往来屈伸,相推相感。两种力是什么?他的符号,就是乾坤。

孔子认为宇宙事务,都有它本身自然法则,好像数学上一定的公式,依着公式,再不会错。

1.小康是阶级主义,大同是世界主义

2.小康是私有主义,大同是互助主义

3.小康是国家家族主义,大同是世界主义

《春秋》用字最谨严,第一步讲的就是正名主义

1.称人以弑,有些人弑他,这些人并非有罪

2.称国以弑,则是暴君该死

3.称阍或盗,明弑君者罪不足责,被弑者亦与有罪。

有一半是正弑君的罪名,使乱臣贼子惧;一半是正被弑之人的罪名,使暴君凶父惧。

1.张三世。太平世主张放弃偏狭的国家主义、种族主义,专倡世界主义

2.以元统天,以天正君。元是自然法则,天是自然现象,以灾变制衡君权。

3.重人,以民为本

4.无义战(和平主义)

5.讥世卿,反对贵族政治

6.贵让,最奖励让德

7.孔子最厌恶诈伪

8.重志,重行为动机。

中:不偏于两极端,当取折衷 庸:归于适用


【读书笔记】(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