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东汉剧 南国牡丹——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

2022-04-15 21:43 作者:三献志愿者诸语  | 我要投稿

剧院简介

http://gdhjy.meizhou.cn/plus/list.php?tid=4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广东汉剧院)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广东汉剧院)成立于1959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保护基地,肩负剧目创作、演出示范、艺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等重任。下设行政部、研究部、培训部、展演部和广东汉剧院演艺有限公司5个工作部门。

剧院成立以来,在剧目创作、挖掘、继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整理、移植、排演了《百里奚认妻》、《闹严府》、《秦香莲》等100多个传统剧目,创作生产了《人民勤务员》、《一袋麦种》等大批现代戏剧目,接着又陆续推出了《蝴蝶梦》、《深宫假凤》、《白门柳》、《黄遵宪》、《金莲》、《诗娘》、《李坚真》等多部优秀剧目,其中《齐王求将》、《一袋麦种》、《白门柳》、《蝴蝶梦》等被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发行。剧院曾多次进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八省巡回调演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叶剑英元帅还专门为剧院题写院名;剧院的剧目连续参加了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并多次入选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演出,获国、省级多项大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剧院涌现出以黄桂珠、黄粦传、范思湘、罗恒报、曾谋、梁素珍、范开圣、林仕律、丘丹青、李仙花、杨秀微、张广武、徐青、钟礼俊、李焕霞、黄丽华、嵇兵、管乐莹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剧院还曾多次应邀赴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友谊桥梁。

广东汉剧为广东省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皮黄声腔、中州音韵,行当主要分为生、旦、丑、公、婆、净( 红净、乌净)七大行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的大戏,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剧种简介

http://gdhjy.meizhou.cn/plus/list.php?tid=32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广东汉剧院)

广东汉剧,皮黄声腔,中州音韵,原称“外江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在粤东流播,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末至民国初颇为繁荣,主要有“荣天彩”、“老福顺”、“老三多”、“新天彩”四大班社。活动区域为粤、闽、赣三省客语及潮语地区,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客籍侨居地亦有它的足迹。公元1933年始称“汉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戏剧普查,定名为“广东汉剧”,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称誉为“南国牡丹”。叶剑英元帅为广东汉剧院亲笔题写院名。

广东汉剧的行当主要分为生、旦、丑、公、婆、净(红净、乌净),唱腔质朴醇厚、悠扬典雅。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唱腔结构属板腔体。主要特色乐器:头弦(吊圭子)、大锣、吊喇子。

广东汉剧代表性剧目有《渭水访贤》、《昭君出塞》、《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山海关》、《五台山》、《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秦香莲》、《闹严府》、《春娘曲》、《花灯案》、《包公与妞妞》、《蝴蝶梦》、《深宫假凤》、《白门柳》、《黄遵宪》、《李坚真》等八百多个剧目。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是客家人的大戏;2008年广东汉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东汉剧 南国牡丹——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