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是个孩子吗
事情源于晚饭时的一则新闻。
华先生以为:十七岁已是能辨清大是大非的年龄,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缘何萌生此感呢?只因舍友一句话:“他还只是个孩子”。
向来华先生是讨厌拿“他还只是个孩子”来说事,又缘何呢?或因他自己未曾上过幼儿园的原因,导致上高中时,则刚及十三四,须独身一人前往八十(公)里外的邻县上学。方入学时,奶奶总说,“我总不放心,扬扬恁小,还是个小孩儿嘞,一个人跑恁远,中不中哎。”语气里满是担忧和疑虑,而且要叹上几口气;就连晚上在家中时,母亲有时也会说类似的话,却不似那么强烈的怀疑,更多的是关切;而父亲也说,不过却是玩笑着说的。可是这并不能减少他对“他还只是个孩子”的反感,反而更加厌恶了。以至于连同厌恶自己,厌恶自己还只是个孩子,连出个如此近的门都惹得一家尤其的关怀;最终连厌恶都习惯了,恍若他自己真的还只是一个孩子。当然,打败种种担心的便是独自一人且平安的往返。尽管奶奶担心的话语仍时不时在离家去校时出现,他倒显得有些不在乎了,甚至表现的有些轻蔑,会嗤之以鼻,毕竟屡次成功的经历足以证明许多。
于是乎,他自以为自己已经不再只是个孩子了。
没曾想,生活恍若一个轮回。终于,高中生涯结出果实:更远的城市,还更为繁华和复杂;更孤独,高中尚有旧时初中的同学;更难熬,一去便是半年光景。临行的苦楚和折磨又一次汇聚到身上“他还只是个孩子”七个字使华先生更期待陌生的远方。下车伊始,他便感觉如此亲切。好在是往返的时长足够,便少忍受许多唠叨,唯每次电话时的寥寥,庆幸未能遭遇如面见时的担忧和迫切的关怀。不过对家和人的想念是难免。每次归家都未十分欣喜,每次离开却是匆匆。
后来,华先生便把父亲“明儿个就走了?可惜忙,我回不去”当作新的“你还只是个孩子”来看待,并冷酷地回以“有啥送嘞,都来回多少次啦,啥事没有。”
到如今,尽管已工作,在临行时也依旧会有送别,奶奶也不再说,“扬扬还是个小孩儿嘞,中不中哎?”并叹上一口长气,只是淡淡说句,“路上慢点”;母亲也只是叮嘱带些吃食,路上备着,或到地方吃;父亲、叔伯皆是让到地方知会一声。可华先生还是把他们的行为看作好像是在说“他还只是个孩子呀!”
而最值得庆幸的是:孩子还健健康康的活物。
华先生之前老是觉得,是他们主观地以为他只是个孩子。当然嘛!家长眼中的孩子就只是孩子,不再多掺和其他感情。他今稍加思索,忽而好像明白,除此一条,是否真的有什么使他们额外认为自己着实是个货真价实的孩子呢?是否真的全是孩子行为,说的全是孩子话?倘若展现出来的是强大和成熟,谁又额外觉得“你还是个孩子呀”,肯定会换句话逢人就说“他活脱脱已经是个大人了”。
如此一来,华先生便真只是个孩子,因为尚未变成大人或已和大人一般了。原来最终华先生讨厌“他只是个孩子的话”原因在此,这不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嘛!
不过,对这个十七上大一的孩子来说,倒真的不是侮辱,也不是讽刺,更像是安慰。谁让华先生本身也就是这个年龄上大学的呢?好像他更有发言权一般。
华先生对舍友冲动的反驳着实有些唐突和过意不去,对未加以了解就因自身的厌恶而试图凶狠地施以颜色的行为而愧怍。
自己结束性命的行为,不会多么的轻易,唯两种:一种是勇士的就义,一种是懦夫的投降。
孩子之为孩子,定因其是孩子;成年人之为孩子,定因其教育的失败或扭曲,成长的变态;老年人之为孩子,是因其渴望一些微不足道的关爱。
当今之国家,孩子还是未来。希望大孩子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多,更加健壮、机敏、聪慧,而且勇于参与正确的社会建设中来;更希望大孩子们能自救或有一批能帮助大孩子长大成人的人。就近时日的建设大孩子理当试图参与,国家和人民都需要他们,并在此中参透自己的匮乏,进而为人。
“他还只是个孩子”。
“他确实是个孩子”。
“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