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丨北大软微20金科考研应届379分复试91:复习过程当中要警惕“灰犀牛”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和抄袭,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写在前面的话 /
学霸经验贴,借着前人经验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小苏邀请一批“高分学霸”分享经验,希望同学们借鉴成功上岸学长学姐经历以勉励自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有越来越多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发挥自己的余热。欢迎每一位独特的你来分享经历或经验。
有一分热,发一份光。
考研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对考研的疑问,或者你有希望我们创作的文章/内容/视频,可以随时联系小苏(微信:①lqll_1998②xiaozhushou_123),文末有各专业QQ考研交流群的群号,各专业微信考研交流群由于有的群超过200人并且发二维码容易过期和招来“小广告”,直接加小苏微信会拉你进群。

本文的主要内容
1.个人情况介绍
2.目标选择
3.复习整体情况
4.各科复习反思
5.复试
6.写在最后的话
从决定考研开始,也看了许多学长学姐的经验贴,从这些当中自己感觉获益颇多。我自己想借这个机会,对过去的一年多做一个反思和总结。希望可以对下一届的研友们有些启发。
01
个人情况介绍
本人来自华中地区的一所985高校,金融工程专业,GPA3.72/4.0。在校期间参加的活动不多,只拿过一些地区级别的奖项,拿过国励和人民奖学金。四级成绩564,六级成绩505,取得了计算机四级证书。
我是应届一战考的软微,初试成绩为379,各科成绩分别是:政治66、英语74、数学132,专业课107。复试成绩为91,总排名33。
我所在的大学考研氛围比较淡,我们学院每年上岸的人不多,获取经验的渠道有限。建议和我情况类似的同学,一定得学会网络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能力,否则可能在复习的中后期不断暴雷。
02
目标选择
我的本科绩点排名挺尴尬的,苦逼哈哈地追赶了三个学期,到了大三还在保研圈外后一名守门。直到无意中看到了北大汇丰的招生宣传,我第一次对去北大读研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因为我的在校表现非常普通,考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了。
不过后来在五月份时,我将目标换成了软微。一方面,我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敢恭维,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对于我而言太难了。另一方面,从兴趣出发,我更希望读研期间多学些技术技能,显然软微更能给我这个学习环境。我是一个厌恶风险的人,还是想以一次性上岸为主,毕竟软微招的人最多,而且学长学姐都非常热心分享经验。
目标院校的选择我觉得对于考研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太低或者太高得目标,在后期都可能会造成动力不足的负面影响。此外我个人观点是,既然选择考研,就别太在意自己的绩点了,一些耗费精力的活动能翘则翘了吧。
03
复习整体情况
在正式准备复习之前,我在春节期间就开始做信息收集的工作。具体的内容就是阅读经验贴,(1)在心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复习时间轴;(2)了解经验贴中关于各种专业课复习参考书的评价,初步形成适合自己水平的判断;(3)了解各科目的学习特点,减少复习走弯路的情况。相关的渠道就是:QQ群、微信群和公众号、论坛、知乎、微博和豆瓣等等。
我的整个考研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月份-六月份)
这四个月因为有几门核心的专业课,所以上课每天还是会去听的,只不过课后的作业和期末考试基本是水过去了。三四月份,我主要的时间还是给了数学,可以保证每天五小时的复习时间,此外还有花两个小时看朱伟的视频(这是一个坑)。到了五月份最终确定考软微后,我开始着手复习专业课,因为范曼之前学过,所以每天花三四个小时把书重新梳理了一下。总结一下,第一阶段我的复习时间平均为八个小时,安排比较灵活。当时的心态比较轻松,毕竟不用每天和身边的同学竞争了,朝着心中的目标默默努力的生活还是挺充实的。
第二阶段(七月份-九月份)
这三个月尤其是暑假,我感觉是我自己收获最多的阶段。建议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难得的假期,闭关修炼自己。第一阶段快结束的时候,相比于软微考研群里的同学,我感觉自己的进度偏慢。因此在第二阶段,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学习11个小时的计划(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具体如下,仅供参考。
7:00 起床
7:30 -12:00 数学
12:00 - 2:00 吃饭、手机和午睡
2:00 - 5:30 专业课
5:30 - 7:00 吃饭、手机和散步
7:00 - 10:00 英语
10:00 -12:00 夜宵、洗漱、手机、睡觉
这里要强调的是,自控力差的人千万别带手机进自习室!因为我就比较爱玩手机,所以我是把手机放在了房间,个人感觉复习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我是属于上午犯困,下午精神的人。复习数学个人感觉是度过上午最有效的办法了,而且这样做还有利于提前适应考试科目安排。这一阶段,自己的心态还是平稳的,感觉每天都有收获和进步。
这里还得说一下政治,我的政治复习是在九月份开始的。英语和政治共同占用了晚上的三个小时。现在来看,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在之后我会提到。
第三阶段(十月份-十二月份)
在这一阶段,自己的心态开始出现了些问题。在进行公共课的模拟测试时,三个科目都遇到瓶颈了。我在之前给自己的目标成绩是:数学135、英语75、政治70和专业课120,加起来正好400分。但是到了模拟测试时,发现自己的英语阅读一直卡在了平均错五、六个的水平,有时甚至无法按时写完。政治的选择题就更惨了,扣分在十分以下的套题屈指可数。这个水平如果放在北京旱区能有65分应该谢天谢地了。除此以外,刷数学模拟卷的过程也让我备受打击。
虽然那段时间自己非常焦虑和沮丧,但是好在有家人和研友的安慰和鼓励。除此之外,我也会给自己降压,时常安慰自己一战考个370见见北大的老师,也不枉努力几个月了。当然了,即使在崩溃的边缘,我依旧保持着每天11.5个小时的复习时间,坚持到了上考场那一刻。

04
各科复习反思
数学
每天上午复习数学贯穿着我的考研复习过程,这门科目也是我花时间最多的。我的复习流程是:
高等数学及课后习题【三月】
李王全书高数线代(配汤神+永乐视频)【四、五、六月】
李范全书高数线代+王式安概率论【七、八、九月】
20年真题+1000题概率论于线代+概率论张宇九讲+方浩视频(卷积公式)+各种模拟卷【十、十一、十二月】
对于本科学过高数或者数分的同学,我感觉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刷一遍高数,直接上手李王全书打基础就可以了。在强化阶段,我用的是李正元的全书,我感觉这本书知识点非常全面,就是题目略难而且年代久远。
关于线代,我想不必多说了,跟着李永乐老师的书和视频就行了。
概率论我觉得跟着方浩比较好。我一开始跟王式安,到后期刷题感觉写的费劲,尤其是二维分布函数这一块。这也是我在冲刺阶段还要回炉,重新看概率论的知识的原因。
总而言之,每个老师的书和视频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差别其实都不太大。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得靠自己多刷题,而不是看完答案了事。在每天的复习过程当中,养成掐表做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对于证明题,我觉得汤家凤老师讲的挺不错的,大家也可以多多借鉴其他老师的技巧和思路。
英语
我的英语科目复习感觉比较混乱,而且后期显示的效果不太好,我只能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背过四本单词书,结果是我有很多单词记不牢,导致后期经常因为单词词义混淆而做错题。
在第二阶段训练阅读题的时候,感觉自己是机械地按照经验贴中的流程来做,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自我安慰。这导致在第三阶段模拟时,自己出现了时间不够和犯错多的问题
我的作文是十月份开始准备的,参照的是潘赟的书,自己总结了模板。因为阅读焦头烂额,所以作为没啥时间去管了,所以我的作文最后一共只得了十五分。
根据以上问题,我的总结是:
1、选中一到两本单词书,再配合着背单词的App(推荐墨墨背单词)就足够了。建议在开始做真题之前,要把大部分的单词过关。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精力还得放在长难句和出题人陷阱这一块。背单词是每天都要坚持的事情,到了后期因为单词不过关而阅读犯错对心态打击是很大的。
2、关于阅读的训练,一定不要掉进了每天机械地刷题+记生词+剖析长难句+翻译的怪圈,笔记花花绿绿看的很爽,但是在之后从不看第二遍。具体的提高方法其实我自己还没找到,大家可以看看其他高分经验。但是我觉得及时反思复习效果,动态的优化复习方案对于每一科的复习都很重要。
3、英语作文如果想要拿高分的话,建议大家有时间还是提前积累句子吧,模板在旱区用不太靠谱。
政治
政治我就不多说,以我的负面经验来看(1)听课理解不能取代自己背诵记忆,建议大家一定要自己拿着书循环记忆,不要投机取巧。(2)徐涛的刷题课感觉太耗时间了,直接多刷几遍肖秀荣1000题效果更好。
专业课
宏微观我花的时间精力太多的,而且也是上考场前最有信心达到预期的,但是没想到拉跨了。我的复习进度如下:
范里安微观(知识框架梳理)【五、六月】
平新乔微观(认真读一遍+课后习题)、曼昆宏观(知识框架梳理+课后习题)【七、八月】
范、尼、曼怡课三本(知识点补充+刷题)+尼科尔森微观(补充平新乔没有的知识)【九、十月】
注:软微换教材了,范里安的怡课刷到一半弃了,好在尼科尔森的怡课比较薄。
光华微观十二年的真题+张维迎博弈论+张延宏观+再刷怡课重点题【十一、十二月】
老实讲我其实挺享受复习专业课的过程。一方面我学到了很多更深入的知识,之前本科上课时的很多疑惑都贯通了。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平新乔、张延和张维迎老师的书,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北大老师的授课的水平之高。这些让我从复习中找到了乐趣,并且坚定了我考北大的信念。

专业课成功的复习方法有很多,我这次考的分不高,那就说一下我最大的经验教训:
复习过程当中要警惕“灰犀牛”,这一次我真正领会到了它威力。在宏观的复习过程中,我过于依赖怡课,除了这上面的真题基本没有写过其他题目了。最为致命的是,怡课上面没有经济动态模型那一章,这就让我对于这一块内容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忽视。再加上这一章节内容看起来比较复杂,我当时的想法是推到之后再复习。我清楚的记得,一直到考前的那个中午,我都有预感这一章很可能会考。不幸的是,我没有及时把这一知识点解决了,那道大题我最终只凭感觉写了第一问。

总结一下就是,复习过程中当中一定要对教材复习做到不留死角,不要有侥幸心理。除此之外,软微的宏观仅仅是多看几本书+梳理体系还是不太够,也得像微观那样多多刷题。
05
复试
因为复试推后,我其实准备的时间还挺长的。听学长说,往年本科金工的同学被问到的面会特别广,而且还会更深。因为自己的初试成绩不高,这段时间我其实挺紧张的,只能把推荐参考书目都看了。不过我着重看了《公司理财》、《投资学》、《计量经济学》和《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品》,我把四本书的知识都梳理出来并贴在墙上,经常自己给自己讲课。为了检验自己的表达效果,我报了一个模拟复试的班。


正式复试的时候,感觉老师们对我比较和蔼,好像只打断过我一次,其余的就是提问和追问了。可能是因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加上之前的模拟面试,我当时问答的时候一直比较自信的。遇到了不会的问题,我是先尝试的回答然后再向老师坦诚不会。因为我的公司金融这门课是60分,所以老师问了我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这也印证了之前经验贴中的结论。
06
写在后面的话
1、备战考研的时间比较长,要悦纳自己偶尔出现不想学习和效率低的情况。
2、学会从枯燥的考研生活中寻找支点,每周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3、一定要给自己营造良好的考研环境,选择合适的研友和室友。
4、相信很多一战的同学在这一年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打击,要选择很多,也要放弃很多。我的办法是把朋友圈和空间都关了,减少社交活动。当我们目标定在了北大这个高度,就不会太在意所放弃的那些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