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为什么是大汉忠臣
吕布为什么是大汉忠臣?说到吕布居然是大汉忠臣,小伙伴们一定很惊讶对吧?要说起来小编也不相信了,吕布为什么会是大汉忠臣呢?原来这是因为吕布很忠诚于大汉的原因。想必大家也跟小编我一样,刚知道吕布原来是大汉忠臣吧!那么关于为什么你不是大汉忠臣,小编就讲到这里啦!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没节操的水字数分界线————
说到吕布这个人,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他其实是一个大汉忠臣的,实际上是有一次正好看到有关于袁绍的科普,它揭示了这样血淋淋的一幕,即三国的动乱早在黄巾起义之前,甚至早在十常侍乱政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这个混乱的起因就是袁绍。而在这篇文章中不可避免的提及一个人——董卓。提到了董卓,当然也就提到了吕布,正是从这里开始,关于吕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才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和判断。
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九原)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关于吕布早期的故事,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写的,草率的不像话,甚至还没有三国志原文的一半长。下面是三国志原文: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
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觽。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
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语在卓传。
允以布为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卓死后六旬,布亦败。
在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吕布“三姓家奴”的全部始末,第一次是背叛丁原,第二次是背叛董卓。而在袁绍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布景指出,何进集团与十常侍集团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是袁绍挑起来的,不论谁胜谁败,按理说都应该是袁绍坐收渔利。如此一来,丁原算老几?事实上丁原只是袁绍董卓争权的牺牲品。还记得那句“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吗?三国志中袁绍没说这么霸气的话,只是——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在整个交锋过程中,根本没丁原什么事,在何进死后他就是孤悬于棋盘之外的一颗弃子,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吃掉。而丁原死时,董卓已经彻底掌握朝政。
众所周知,丑态毕露之前的董卓身披一身光环,深得民心,而政治权力的中心又被董卓牢牢掌控,此时此刻的董卓,是完全代表朝廷的。
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看吕布杀董卓。1.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2.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两条大致描写了吕布反杀董卓的理由,不过窃以为,这里的浓墨重笔之下,大有春秋笔法。作为连环计中的重要一环,以美女“貂蝉”离间董吕二人,写成书来煞是好看,却根本不合逻辑。倘若貂蝉真美到那种程度,以董卓之能,难道还找不到几个太监来看门吗?亦或是从一开始董卓就没看上过貂蝉,相比于吕布这样一个得力重臣,一个想谋天下的大阴谋家又岂会纠结区区一美女?这第二条完全是强行拼接在一起的伪逻辑罢了。至于第一条,看似是私怨,实则又被放小了。董卓待人,对待“儿子”都这般动辄“拔手戟掷”,对待别人又岂会温柔了?而这些,瞒得过谁,都不可能瞒的过吕布。再看这一段:“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吕布闲的没事跑过去找王允,诉说自己差点被董卓干死。然后王允就直接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试问如果是你谋反,你会这么神经大条吗?
以上种种都指向了一个结论,吕布想杀董卓,是因为他自己想杀,吕布只是缺一个借口,王允给了他这个借口。
现在,我们先回到上帝视角来看下,吕布做了两件事情:1.在董卓掌权初期斩杀起兵叛乱朝廷的老上司丁原。2.在董卓掌权后期斩杀祸乱朝廷的义父董卓。如果抹去这其中涉及到的人名,单纯拿出这两件事情来讲,你会觉着这是一个“不忠”的人吗?这恐怕是“不孝”才对。
实际上,吕布确实是一个“不孝”的人,但他真的很忠诚。忠诚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只要继续看后面的事情就知道了。“将数百骑出武关,欲诣袁术。布自以杀卓为术报雠,欲以德之。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注意这里袁术的态度,恶其反复,吕布觉得自己诛杀祸乱朝廷的首恶,给袁家报了仇,袁术却觉着他反复无常,果真是把自己当了皇帝。“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吕布帮袁绍荡平了张燕,袁绍看到吕布这么骁猛,吓坏了,赶忙诛杀吕布,可不敢留着这个人。
吕布投奔地方诸侯,选的是最根红苗正的四世三公袁家子弟,得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就熟悉了——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张邈在陈宫的游说下迎奉吕布,背刺曹操。那陈宫何许人也?耿直迂腐,刚正不阿,仅仅因为曹操杀害了几个名士就果断与曹操反目,在被俘时——太祖之禽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在一开始就选择了吕布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吕布在曹操屠戮徐州时拥兵自立,又逃难至刘备实控下的徐州,然后曹操迎奉天子,掌握了朝廷。
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说出来就两步:第一步,调动刘备攻击袁术,第二步,调动吕布袭击刘备。这里的关键在于,吕布是不知道第一步的。刘备奉旨攻击袁术,在荀彧给吕布的视角里,却是刘备篡夺陶谦的徐州,又野心膨胀侵吞其它诸侯的领土,所以汉室将徐州改封给吕布。
吕布在这里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一方面,多次被上司背叛的经历让他不敢再屈于人下,另一方面,他感恩于刘备的宽厚,又不忍加害于刘备,这无疑是吕布末日的开始。因为他的愚蠢,我甚至搞不清楚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兖州和在下邳打的两个曹操是同一个人,因为他在死到临头时还能说出求饶的话来。
到此为止,吕布把三国中最强大的两个人都彻底得罪了,却还不自知,他当然活不成了。曹操对徐州垂涎已久,作为曹操一生的劲敌,倘若刘备牢牢控制徐州,恐怕曹操一点机会都不会有,吕布的介入却给曹操创造了机会,荀彧一步一步使用计策,吕布一步一步自寻死路,终于将刘备彻底推向曹操的阵营,而这一刻,站在吕布对立面的可不止曹操和刘备两个人,而是……整个天下。
袁术之死,是曹操的试剑石,从这一刻他才真正学会政治的玩法,学会了容人用人,哪怕只是装出来的,他也要广纳贤士为己所用,而吕布之死,则是曹操用新剑斩杀的第一个强敌。在曹操的眼中,从来就只有两个人称得上是敌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吕布。曹操用政治的手段玩死了吕布,让吕布自绝于天下,这种玩法就像是今天的美国玩耍各国公知。吕布以一个徐州对抗全天下,终于走向末日。而他直到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曹操要打他。
他始终在做着一个名为大汉忠臣的春秋大梦。“我从未背叛汉室,为什么汉室要打我?”他甚至不明白,汉室根本没有兵。
总结一下,吕布是一个出生于东汉末年战乱边疆的武人,其初心是建功立业,成就威震一方的大将军。随着后来汉室倾危,他有心于匡扶汉室,却有心而无力,最终在徐州患上了和韩信一样的封侯综合症。在汉室彻底的被曹操把持后,实现封侯梦的吕布再无传奇。
很多人说,被三国演义小说神话的人物里面除了吕布都是忠良,要我说不需要除吕布,吕布其实本身就是一代忠良,只不过他效忠的对象从来都不是自己上司罢了。像这样的人,当然是帝王赏识的人,当然也有被神话的资格,反倒是刘备和曹操这种早早就立志于称霸的人,才是帝王最不敢去鼓励的人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被神话的如此虚伪的一个原因,倘若将历史上的刘备搬弄到小说里,闹不好这小说就被历代帝王封杀掉了。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