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初高差距越来越大,语文应试何去何从

2023-06-08 23:16 作者:Girl-Mistress  | 我要投稿

【原题再现】2023高考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2023年高考的作文,其实假如我以一个还算是高一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篇高考作文,那么当然很好写。但是假如是一个初中生,她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她可能会傻眼。

“怎么叙事啊!怎么选材啊!”这是初中生的第一印象,因为不会叙事选材。

高考作文和中考作文的本质差距并不是在字数,而是在文体。我上初中的时候,每次写作文的作业我都是拿1100字来要求自己的,并且每一次都能达到要求(1000字左右且不超过1100字),初中作文是800写600嘛。但是差距在哪里?

不知道各位初中的时候老师有没有和你们讲过:

一定要写记叙文,叙事部分尽可能多一些,其他的细枝末节可以放在段首段末。这才是得分的关键。

我上高中的时候,同样是面对之前那个和我关系还行的语文老师,他告诉我的话却变了:

拿不准的话就写议论文,这样不会因为点题选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出现超低分。

当时我就非常的无语,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能回答的就是“好好好我记住了”。

其实单看这句话来讲,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句话比较有片面性,但是却道出了中考作文的实在情况:其实就是生搬硬套,没有什么技巧可言,没有什么素养能够体现。我们写作文体现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观点,主张,情感,等等,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阅卷老师来体会我们的想法,站在我们的角度;但是现在却成了我们要理解阅卷老师的看法,我们要迎合阅卷老师的角度,这真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关于标准答案的制定,其实语文这种学科,每个人都知道她大多数题型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有些时候,其实可以把“大多数”换成“几乎全部”,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题型有标准答案,那就是默写。
为什么我这么说?我们从头来看,首先是选择题,仅仅是标点这一种题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比如破折号的用法,比如冒号。一般来讲老师告诉我们“管”到句末和不“管”到句末是冒号和破折号的区分,但是我们细细来想,我们究竟遇到了多少题不符合这一客观规律?标点符号是前人规定好的,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规律,所以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出题不对。
其次就是排序题。众所周知,排序题最好用的方法的排除法。为什么呢?三百六十个人心里有三百六十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语感和语序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一个题有很多种理解,假设你按照自己的排序从头排到尾,首先是浪费时间,其次是你可能发现没有自己排出来的这个选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问问题的时候,老师总会用“选最佳”来作为自己的借口,因为他们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老师教给我们的是应试技巧而不是学科的真谛,文科尤其是语文自始至终就是这样。
对于阅读理解,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就是这样,他觉得很不服,他去做阅读理解题,你觉得作家和语文考125分的初中生哪个文学素养高?一般情况来讲的话都是作家文学素养高吧,可是做完题之后他发现自己甚至不如一个语文125分的学生。为什么?因为答题格式的公式化过于严重,这是关键。
其次就是理解的偏,一篇阅读理解,作者写的时候哪里想过什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难道写作文写开头标题结尾插叙补叙,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写文章就是为了干这个的?讲好了叫做获得大众欣赏,讲得不好叫做博眼球。这不仅偏离了作者的实际感想,还使学生的理解变得僵硬化。
和阅读理解的现状很相近的就是作文了。中考记叙文居多,为什么?因为作文判卷,死板,落后,呆滞,僵硬,这四个词足以概括应试作文的特点。高考的议论文,那可是思维逻辑之聚焦,和记叙文的点题扣题可不是一回事。中考写记叙文写多了并且依靠扣题等等技巧得高分的人,高中学议论文一定学不明白,为啥?因为没思维,总是想着编一个社会的大立意,拼命点题,有用么?什么用都没有。
老师说我的作文虚假,考试不建议写,可是自己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学生,有哪些不是在写小说,在生搬硬套,甚至是考试不允许的“套作”?说得明白一点,现在的初中生写的高分作文,究竟有多少东西是自己真实经历过,感受过的。一个初中生,想要写出所谓的社会方面的立意,人性的立意,真的寥寥无几。毕竟是初中生,不像高中生那样阅历稍微丰富一些,她的看法还算是比较片面化的。
学生们的所见所感大多不足以支撑自己写的那么精华一类,所以总是以“扣题”和对语言增加杂乱无章、繁琐的语言描写来提分,有些时候看似优美的语言实则毫无意义,甚至因为多重定语的语序错误而造成语病。再者,作文中看似打动人心,看似充满关爱味的选材,真的那么真实吗?这是在去真存伪么,还是在养蛊呢?作文,如果真的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变成和阅读理解一样的一道60分的公式化题目了,甚至开头结尾都是格式化的,那就毫无意义了。
中高考语文暂且不谈,中考那些考了一百二三十分的卷子,阅读理解真的理解出了作者真实情感吗?那些中考所谓的满分作文,真的能够被称为一篇满分作文吗?我曾经说,中考满分作文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不是个人亲身经历,还有所谓“胡编乱造”的现象,当然后者较为少见,可是前者居多。

最后一点,就是行文开头提到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议论文中考不建议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应试类议论文得分的方法,不知道怎么去写应试议论文,毕竟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遇到的议论文是和应试议论文不一样的,就好比我们阅读理解遇到的小说,散文,假如被当作应试作文,甚至只能50分上下。高中三年系统学习的,不就是一个应试议论文吗?议论文记叙文都需要应试,你认为自己写得好,可是你这不符合应试作文规范,照样是没有用的。原理所在。

语文教育不应该制定过于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注重考生理解,切实给分。议论文不应该作为中考避免的文体,记叙文也不应该必须明扣题,暗扣的效果不好么?国教育部也不希望中国学生提起自己的母语学科就认为得分难吧?当下应该做的,不是去照顾阅卷人,而是应该切实考生理解,做一门不被公式化所影响的学科,这才是“语文学科”成为语文学科的意义所在。

2023初高差距越来越大,语文应试何去何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