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分层中学
感觉在b站待了这么久不投电东西可惜了,投一个玩玩。
很久以前写的,大概率不会再更新了
反正专栏也没什么人看,过几天就删了
清晨,朝霞在东边的天空中晕染开来,微风拂过,夏日的暖意荡漾在四周,秋日仿佛还未到达。这是上学的必经之路,四面八方来的同学在这个路口汇集。我深吸一口气,紧走两步跟上他们。一边左右搜寻着认识的人,一边跟着稀稀拉拉的大部队向学校走去。
毫无疑问,我们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但校服袖口那抹鲜艳的颜色正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的不同。其实,根本不需要用校服袖口区分,大部队中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的,全部都是袖口颜色相同的同学。
我所在的学校是因它独树一帜的教学管理方式——分层教学,而名声大噪。分层教学这个名词并不稀奇,但大多数学校的分层,仅仅是在上课时去往不同的教室,而我们学校的分层则做的及其彻底。学校一共有四栋楼,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占一栋,每栋楼算上地下都有七层。顶层是各年级的主任和老师的办公室。三四层是“A层”各年级的学霸都分布在这两层,一二楼是“B层”,是无力成为学霸但仍有些成绩的学生的容身之处。底下一二层则是“C层”,“收留”那些似乎对学习不开窍的人。学习不好的同学,大概连呼吸新鲜空气的资格也没有,我想。第四栋楼有各大会议室、活动室、食堂,以及学校高层的办公室。
初一入学考试一结束,全年级的同学就按成绩分配到不同的楼层。ABC层之间严禁串层,实际上,除了上操期间,不同层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就连校服也会用不同颜色作区分:A层红色,B层绿色,C层黄色。学校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响亮的名号:红绿灯中学。每个学期初会有升层考试,只有在那时才有机会翻身,但概率很小。
我低头看向自己的袖口,是春季刚出新芽那样的嫩绿色,我其实很喜欢这种颜色,如果它被不用来区分的话。我在B层,我的文科成绩都不错,理科成绩就不太好看了。幸好,尽管学校十分看重理科,我的文科成绩也足以让我免遭降层的风险。
忽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转过头,惊喜的叫出声:“林霏!”
林霏跟我同住一个小区,在恶补了一个暑假的理科和英语之后,终于在一个星期前的升层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从C层升到了B层。今天是出考试成绩的日子,升降层的同学会在出成绩前被通知。
我们一路说笑,不一会儿就到了学校大门口。在这里,汇集的大部队又分散成三条队,袖口颜色相同的同学在一队,中间被警戒线隔开。
“哈哈,你不行啊,才考这点分。”
“唉,这题为啥不选B啊?”
“啊——我把选择题涂串了!”
还没到到教室门口,喧闹的声音就溢了出来,随后就看见了白茫茫的一片。9科考试的试卷和答题纸本来被堆在讲台上,等着早到的人发下去。人已经来了一半,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夺自己地答题纸,讲台上早就是一片狼藉。一部分试卷被好心人发下去,歪七扭八地散在桌子上。窗户没关,晨风吹过,这些试卷又跌到地板上。这样,教室里的到处散落着试卷。
“唉,你们好歹先把窗户关了啊。”我冲着欢腾的人群叫到,意识到压根没有人听到我说话之后,我一面弯腰拾起脚边的卷子,让它们物归原主,一面缓慢朝座位的方向移动。到座位上时,手里的试卷只剩最后一张了,我惊觉这张数学答题卡是我的,而我的手正盖在写着分数的位置。我颤抖着将手挪开,“120,120,120......”我默念道,但随即出现的分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98!!!”,我惊呼,绝望的瘫在椅子上。
“没事,这次成绩普遍都不高,我才87。”坐在我附近的闺蜜温晴走过来安慰我。
“我的天呐”,我翻了翻答题卡,对着满是红叉的卷面一阵感叹。“这判得也太严了。”
“对,而且这次题出得太恶心了。”她无比赞同,“我第四张答题纸几乎没动。”
“我也是。”我说着整理了一下桌子上的卷子,开始对成绩进行分析。刚算完总分,就听到一声熟悉的怒吼:
“大早上的都干嘛呢!!!”
声音的来源是我们的班主任宋老师,她的声音十分尖锐,能给耳膜带来强大的精神冲击。一时间,吵嚷的声音戛然而止,一阵子桌椅归位的声音又响了一阵子过后,教室终于彻底恢复了宁静。
紧接着,我的初二校园生活就在班主任核蔼可亲地吼叫声中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