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识点|燕上都蓟城、燕下都遗址

城邑与长城
名词解释
来源:《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王巍著
NO.01
燕上都蓟城
东周时期燕国都城遗址。战国晚期燕有二都,即上都蓟和下都武阳。据《水经注》等记载,上都蓟位于今北京市外城之西北部。《韩非子·有度》记载燕襄王“以蓟为国”。燕国定都于蓟直至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 226 年)秦取灭燕,后世称为燕上都。据考古发掘,在北京外城西面的广安门外发现有厚达1米以上的战国文化层,出土有粗细绳纹陶片、碎绳纹砖瓦陶器残片和残饕餮纹瓦当,韩家潭出土有燕货币明刀及饕餮纹瓦当。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地有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存在。此外,从会城门村直至宣武门豁口一带,还发现了密集的陶井群,计有 151座,年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有的陶井圈或井内出土的陶罐上有典型的燕国陶文。
NO.02
燕下都遗址
东周时期燕国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高陌乡,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约4~6 千米,又分为东、西两城。城垣平面略呈“凸”字形,在东城中部偏北处有一道横贯东西的城垣,称为“隔墙”,把东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东城东垣全长3 980 米,南桓已知长度2210米,北垣全长4 594 米,西桓残存墙基约4 630米,墙基宽约 40 米左右。在东城发现城门3座、道路2条。西城有南、北、西三道城垣,南垣总长2310米,北垣全长 4 452 米,西桓全长3 717米,基宽约40米。西城勘探出1座城门和1条道路。东、西两城中,主要遗存均集中在东城中,西城很空,似是为了加强东城的安全而建立的具有防御性质的附城。城外有防护设施,分别处在燕下都通往紫荆关、上都蓟及齐、赵等国的交通线附近。宫殿区位于城内的东北部,包括大型主体建筑基址4座。武阳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基址是宫殿区内的中心建筑,也是主体宫殿建筑最南端的一座。向北依次是望景台、张公台和城外的老姆台 3 座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基址。城内的手工业作坊有 11 处,包括冶铁作坊遗址1处、铸铜作坊遗址1处、制兵器作坊遗址4处、铸钱作坊址1处、制钱范作坊遗址1处、烧陶作坊遗址2处、制骨作坊遗址1处居民较集中的居址有 9处,其中 7 处分布在东城的南部和东南部,2处分布在西城的东南部,即 1920号居址。墓葬区在城内分布有 3处墓区,即东城西北角的虚粮冢墓区和九女台墓区、西城中部的辛庄头墓区。城外南侧周任村有战国墓群1处。解村附近有大型战国墓和人头骨丛葬坑。

往期干货:24文博备考必看
2023文博各高校学制学费汇总
2024年考生必看:72所文博院校考研初试参考书目(全)
2024文博考研必看|72所文博院校专硕介绍(含2024年文博考研课程规划)
文博考研|2023年文博初试真题合集
24文博备考必看|各科笔记合集
文博干货|文博非全日制院校信息数据汇总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