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怪客》(5.4)

“艺术家和流浪汉一样?!米开朗基罗和在街边捡垃圾吃的人,有可比性?!”因为舅舅那天的介绍,我对这个“老米”更熟悉,便把他作为了艺术家的代表,说出他名字的时候甚至有点气势汹汹。
这个怪人微微一笑,并没有因我的攻势而激动,反而用比刚刚更平静的口吻说:“不要偷换概念,我没说他们一样。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可比性。其实……我对艺术很感兴趣。你有没有发现,艺术现在正在飞速地垮掉?其中的原因很耐人寻味……不过,就你刚刚的问题而言,我们最好还是先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其他的现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心理状态?”
“对。这两种人在心理上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在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从事艺术的人也好,干其他工作的人也罢,至少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做点事情;流浪汉则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请注意,我说的是‘认为’——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种观点而已。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从长期来看,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所以我才说,对我来说职业的划分意义不大,真正有意思的是它们的心理根基。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只要心理状态有所改变,艺术家可以明天就去捡垃圾,而流浪汉也可以直接开始创作。当然,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影响着所有人,特别是艺术家的表现。但就像我刚刚说的,我暂时不想讨论它……”他咳了两声,转身到洞里找水喝。我虽然大概理解了他的意思,但心里还是不服,可能因为他的话完全有悖于常识。滑稽的是,他叉腰抬头喝水那劲头,有点像饮料商的广告,竟让我对他手里的白开水垂涎三尺。我挪到离他近一点的石头上,他也心领神会,喝完之后,把水递给了我。
“话说回来,你说的这些东西,和我舅舅有什么关系?”我这才意识到话题早已跑偏。
“如果你听懂了我刚刚的解释,那就不难猜到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你舅舅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他行为失常。这种情况从你外公外婆离家后开始出现,到现在愈演愈烈。你想想,父母在家,不参展;父母离家,就要参展——你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巧合吧?”
没错,舅舅参展的想法萌生在二老离家之后。可这又能代表什么呢?二者最多只是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甚至干脆就是一种牵强附会。
我回到之前的石头上坐下,轻松地说:“然后呢?接着说。”
“看来你认为这两件事没什么关系。”
“一个人每天前前后后会做很多事,它们之间都有因果关系?你的想法极端荒谬!”
“你早上起床,准备去吃早饭,这显然没有因果关系;但如果早饭被你不小心弄到地上了,你会骂两句,而这是有因果关系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件的先后顺序,而是它们的内在联系。你外公外婆在家时,对你舅舅怎么样?我猜,一定是不差的。一个中年人,未婚,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如果不是从小受宠,很难发生这种情况。他的父母始终关注着他,称赞着他,他的缺点在他们心里也变成了优点。这就是他的生活环境。现在呢?这一切都消失了,他开始感到空虚和痛苦。换句话说,他的自我价值感降低了。你能想象这种感觉吗?你会采取什么行动来缓解这种失落感呢?你舅舅的选择是试图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他想到达到一定的标准,来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肯定。这就是他的心理动机。现在,他需要创作出好的作品,但问题来了:我之前说过,抛开天赋不说,他需要思考、积累和勤奋,而他这三样都不占。结果呢?巨大的压力出现了。在我看来,这就是发生在你舅舅身上的事情。无论他是摔东西还是酗酒,都是压力下的正常反应,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与宣泄。你应该理解他,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好事,说明他不像你想的那样不关心你了——他只是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