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原来我竟是完美主义者?

2022-10-02 16:02 作者:可可露露梅  | 我要投稿

        读完这本书已经快一个月了,读的时候就读了挺久,写读书总结又花费很久,因为感觉写得很好、全都很重要,1w+字只写了不到一半,并且直到现在也没写完,而自己依旧处在拖延怪圈中。读完《认知觉醒》发现也没必要这么折磨自己,对自己有启发的哪怕只有一个点,能让自己改变,也足够了。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从开篇就戳中了我的痛处(谁让我是拖延症晚期患者呢),我们经常处在“拖延怪圈”中:“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最后抉择:做还是不做(背水一战or弃船逃跑)——“我永远不会再拖延了”,每次下定决心以后,下次继续。需要注意拖延和把事情延后处理是有区别的,可以看它是不是让你烦恼不已。

        多数人的拖延症最早出现在学校里,它可以保护我们不当众出丑,别人会认为你只是不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行。回想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拖延的,学习上真正拖延应该是大学开始吧,高中时候虽然面对无论如何都做不完的作业会有一些拖延,但我认为人是需要休息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学时期因为不好好听课往往从考试前一周开始预习,拖延也越来越严重。人际交往上可能从小学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了,我从小就是怕(社)生(恐)的孩子,面对人情往来总是逃避。

      拖延者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一点,我从来都自信心不强,自卑感很强,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可能有完美主义呢?

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者区分出了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型,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另一种是适应不良型,对自己要求也很高,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因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更容易自责、消沉,对犯错极为在意。

决定你是否是一个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的,不是你制定多高的目标,而是你所期待的表现和目标之间的落差有多大、你的目标是否现实可行,以及在不能达成目标时对自己的判断有多苛刻。

        我瞬间就明白了,我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仔细分析自己的想法,确实是自卑又自大,希望自己可以做好所有的事,但是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自我批判,形成了自卑感。害怕失败的人内心有一个等式: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表现如何直接衡量自我能力以及价值的多少,而拖延可以打破这个等式,因此成为拖延者。另外有人害怕成功,害怕自己付出太多或者成功后生活会改变而自己无法承受。

        我是害怕失败的类型,要学会用成长心态看待问题:这次的成败不能决定我的好坏,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通过努力,我会一直进步。当陷入完美主义者的心理瘫痪时,想一下最糟糕的情况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恐惧它们,但是这是被夸大的,并不致命。

        为了不再拖延,我要怎么做?

        1、盘点但不评判。

        (1)盘点内心的挣扎,是什么导致了拖延,我恐惧的究竟是什么?

        (2)盘点拖延的行为及后果,是否已经感受到了焦虑、悲伤、自责?后退一步,想想自己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了什么,不要责怪自己。

        (3)盘点是如何拖延的,在哪些领域、有什么风格(拖延的时候在做什么)、拖延的借口。克服对开始做一件事的反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伸展自己的一种方式。比如:“虽然现在时机不够好,但我无论如何都想尝试一下”、“我累了,所以再过15分钟休息”、“虽然结果并不完美,但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现在没有合适的设备,但是否有什么事可以先做起来”……不用全盘否认自己的感受(借口),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向前再进一步,成长并非线性,可以是退一进三。

        2、明确目标与计划。拖延者往往有目标,但目标太过模糊或太大,不具有可实施性。把目标拆解成更小的、更明确的目标,比如“花5分钟看一页书”。

        写完这篇总结后,感觉内心又清晰了一些。总之,可以“吾日三省吾身”,但一定一定不要责备自己,这次的失败没什么,相信下次会更好。

 

        另外,《拖延心理学》推荐所有受拖延症困扰的朋友看!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原来我竟是完美主义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