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各国班用枪族化武器发展史

2020-11-03 12:28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昨天我的朋友@吃信石的书生分享了几张中国某种新型轻武器的图片,似乎是印证了从2018年珠海航展时就形成的一个传言:中国将要设计一款新的轻机枪系统,以替换旧的88式通用机枪,甚至95班用机枪。

这张测试人员坐在山猫全地形车上手持新式轻机枪的图片一度勾起了很多人的联想

在当时流出的图片里,多数人根据中国恢复中口径机枪的流言,认为这有可能是中国某种参加选型或者用于出口的中口径机枪。不过,在昨天朋友给我的图片里,这个可能性已经被否定。

从这个图片看,国产某轻机枪采用了双路供弹技术,可以沿用95/03/191的弹匣,已经确认其必然是5.8mm口径
超级大本营流出的该枪和包装箱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它配备了折叠式照门和可安装瞄准镜的皮轨。皮轨位于受弹器后,可以避免频繁打开受弹器对瞄准镜轴线的干扰(该问题在M240,249和PK系列常见)

令我非常有兴趣的是,这支新机枪并未采用阅兵中191步枪的布局(枪托内复进簧),而是采用了类似以色列内格夫机枪和斯通纳96式机枪的风格。所以说,它并不是传说中191步枪的枪族,而是另外一个系列。

斯通纳96双路供弹轻机枪
以色列内格夫双路供弹轻机枪

那么,既然提到了斯通纳老爷子的轻机枪,就让我们说说如今流行的“模块化武器系统”是怎么一个来历吧。

模块化武器系统前身:枪族化

要提到“枪族化”,我们就首先要回顾一下二战时期士兵的编制。

美军步兵班主要武器是加兰德步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有时候会补充春田狙击步枪
日军分队(4火力组)核心为班用机枪组
1941年德国步兵班,班长配备MP40,机枪手配备MG34,其他人配备98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都充分的认识到步兵需要极大加强自动火力。不过,由于那时候仍然以徒步机动为主,为了降低负重,整个步兵班只有少数的自动火力,因此无论是美国,德国,苏联,日本,中国,其步兵战术是以围绕班/排(中国由于装备较差,有时候只有连才有机枪)的机枪展开,作战队形采用三角队形(如中国解放战争开始使用的三三制,3人3火力组)或者四方队形(如日本的4火力组),机枪被全班组人员掩护,置于最有效率的射击位置提供面火力覆盖。这样一来,整个步兵班在做到不留遗漏的同时,整体负重位于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而且可以让机枪火力覆盖整个班的正面。

防御阵地里机枪第一阵地和后备阵地
美军重机枪和交通壕布置,可见弹药箱位置距离机枪有一定距离,避免一次性被摧毁
美国战壕内机枪部署地点和射界,可见都采用对角线射击法扩大火力覆盖面积

在机枪的供弹系统上,一直有着可更换弹匣(包括弹匣、弹盘、弹鼓等供弹具)和弹链两大流派,而且各有很多的支持者。弹匣流派认为,弹链更换速度较慢,使用大容量弹匣/弹鼓在有效提升持续火力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换弹速度,而且紧密扣住的弹匣还有利于全枪通过泅渡过江、沙尘暴的试炼;弹链流派则认为,机枪最终落脚点还是持续火力支援,所以必须配备100发以上的持续供弹具,弹匣/弹鼓难以做的如此之大,除此之外,弹匣/弹鼓由于采用弹簧结构,在装填大量子弹时需要耗费较大体力压入,而且长期使用情况下,弹簧失效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增加,就不如可以在后方使用装填机快速装弹的弹链了。两个流派迄今为止争论不休,因此各国的选择是两个都装备。在后面,我们就能看出这样的选择对于枪械设计带来了多少麻烦。

不过,虽然在各国的实践中,机枪手可以得到我方其他士兵的有力保护,但是由于机枪自带嘲讽属性,也是敌方各种火力招呼的主要对象。因此,各国的步兵操典都规定,在机枪手伤亡时,旁边的步兵应当主动承担起继续操作机枪,维持火力压制的职责,必要时应当把剩余的步枪弹交给机枪维持火力。而对方也会不断地攻击机枪的阵地,迫使其不停转移放弃攻击,或者干脆用枪弹和炸弹炸坏机枪,使得对手无法修复。这样一来,战场上立即修复机枪就成为了维系火力的最关键因素。

由于战斗极为残酷,人员装备损耗很快,战场上什么都缺,缺人,缺弹药,缺武器,当然也缺零件。因此,一旦机枪被炸坏,在二战时是几乎无法现场修复的,会极大影响本分队之后的作战,甚至会因此导致阵地被敌方突破和全队全军覆没。因此在二战后,各个主要国家提出了“枪族化”的思想,即统一班组轻机枪和突击步枪的基本零件,在作战时能够快速更换零件修复机枪。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苏联的卡拉什尼科夫枪族。

苏联在1950年代末决定对国内的枪械进行一轮兼并整合和体系升级。在这次改革后,苏联建立起以AKM突击步枪为核心的卡拉什尼科夫枪族,其中包括AKM突击步枪、RPK班用机枪和PK通用机枪。在这些枪械中,AKM和RPK的结构差异是最小的,基本上RPK可以看做AKM换装厚实的机枪肩托、可更换的加长机枪枪管、两脚架和大型供弹具的版本;而PK通用机枪为了使用弹链供弹,因此设计就较为复杂,将整个AK的气动机结构倒转了过来,利用枪机下端平面联动杠杆驱动受弹器,以完成7.62*54R凸缘弹的供弹,而抛壳窗也移到了左侧(因为AK抛壳窗在右侧,倒过来后自然就成了左侧)。PK的弹药箱也很有特色,为了兼容两脚架和三脚架模式,它的弹箱有两个挂点,在两脚架模式下,弹药箱挂在机枪中轴线下,位于重心位置;在三脚架模式时,则挂在右侧下方,所以由于这些设计,PK和PKM机枪衍生型至今仍然被评价为最好的中口径通用机枪。

基本型突击步枪AKM
RPK
PK为了使用弹链供弹,将自动机倒了过来,导气管位于下方
AK-74,有60%零件沿用了AKM

AKM枪族是如此的可靠,因此苏联后期又在上面开发出了AK-74小口径突击步枪、RPK-74小口径班用机枪、AKS-74U小口径卡宾枪等一系列步枪,迄今为止俄罗斯的AK-12系列仍然是回归了AKM枪族传统风格,可见该系列的可靠性和扩展性之高。甚至还有传言,苏阿战争时期叛逃到阿富汗游击队一方的苏联穆斯林士兵在培训游击队时,指出实际上AK系列枪族的零件还可以维修RPG火箭筒。正由于如此高的零件通用度,苏联和其他采用卡拉什尼科夫枪族的军队可以维持较高的武器通用性,零件采购和储备都变得比较容易,进而在战场上方便修理同枪族的各类武器。

苏阿战争中的苏军,除了SVD步枪都是AK枪族

苏联的成功很快引来各路好汉效仿。在1962年,斯通纳含恨离开阿玛莱特公司,自己找合作伙伴推出了高度枪族化的斯通纳62系统,隔年又推出了5.56口径的斯通纳63系统,并且不久获得了海豹部队的采用。详细内容可以看这位的文章。

斯通纳63系统内各种各样的枪械,但最终只有几千把突击型轻机枪进入生产

斯通纳63虽然使用了类似AK的长行程活塞系统,机枪枪机也采用了类似PK倒转自动步枪枪机的设计,但是斯通纳的通用化比起卡拉什尼科夫更加极端。有别于AK系列显著不同的外观以适应不同环境,所有的斯通纳63枪族外观都是一样的(除了车载机枪型),甚至内部零件差异也很小,这使得它不同于传统的“枪族化”设计,而开创了本文所提及的“模块化武器系统”的新的路线。

不过,虽然斯通纳一直致力于开发“模块化步枪”,但是由于此人性格执拗(这点也是斯通纳和卡拉什尼科夫最大的区别,也是最终使得二人成就无法相比的核心原因),不肯迁就军方和公司的意见对自己的作品作出修改,使得陆军在M16后对他有着强烈的抵触成见。由于陆军负责整个美军地面部队的武器发展采购,和陆军关系恶劣的斯通纳,除了M16系列外,没能让自己任何一款武器成为美军的制式武器,甚至在海外市场也没卖出几把。斯通纳在这一方面,就完全无法媲美卡拉什尼科夫满身荣誉(苏联时代即获得三次列宁勋章,两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该奖章和苏联英雄平级,授予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1994年获得俄罗斯当时最高的“祖国荣誉勋章”,2008年获得俄罗斯最高的圣安德烈勋章,2009年又获得俄罗斯联邦金星勋章,是罕见的在苏联和俄罗斯都荣获最高奖章的人)集于一身的成就了。

晚年的卡拉什尼科夫,可见佩戴着中将军衔(苏联/俄罗斯非指挥人员最高军衔,如2015年红旗歌舞团坠机去世的哈利洛夫中将),2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和1枚俄罗斯金星勋章(俄罗斯联邦英雄),领口是他1994年获得的祖国荣誉勋章,整个前苏联/俄罗斯高级勋章几乎全部获得一遍

也正因为美国陆军对斯通纳的偏见,美国迄今为止并未装备任何的“枪族化”武器,不过他们在1984年选择的比利时FN MINIMI 班用机枪,倒是部分体现了枪族化下同一步兵班弹药和供弹具通用的思想。

M249能够从侧面插入M16的标准5.56弹匣,在弹链打光后可以借用步兵班其他人的弹匣作战

FN MINIMI机枪创造性的采用了一个不规则的枪机结构,允许使用者在不进行任何调整下,直接从弹链供弹过渡到弹匣供弹上,使得这把枪同时具备了弹链机枪的火力持续性和对步兵武器的通用性。

在另一方面,斯通纳在1971年成立了阿瑞斯公司(和后面的阿瑞斯防务不同,后者是1979年某人为了“致敬”斯通纳成立的公司),在里面工作到1990年(此后斯通纳去了骑士武器公司,终于把自己的SR-25卖给了唯一赏识他的美国海军,成为MK11狙击步枪),在此期间他开发出了斯通纳86轻机枪。

斯通纳86轻机枪使用弹匣供弹

斯通纳86从原理仍然来自于斯通纳63步枪,如同斯通纳63的“自动步枪”型,它使用弹匣供弹时弹匣插在上方,这样二战风格的枪显然不能被当代审美认可,因此斯通纳离开后,他的接班人把它改成了斯通纳96轻机枪,最后改来改去,斯通纳96把弹匣模式也去掉了,变成纯粹的弹链机枪,这导致它比起M249更没有竞争力,如今也没任何官方列装。

斯通纳96改成了纯弹链供弹,使得它最后一点竞争优势也不存在了

斯通纳的通用之路最终钻进了死胡同,这件事情不得不为我们揭示出来枪族化在通用后勤背后,有着很多难以克服的阻力:

第一,由于枪族化步枪要求最大限度通用零部件,尤其是枪机结构和导气结构(有时候枪管也会按此标准),这使得这些组件必须按照机枪标准生产。这导致单独的步枪成本会显著上升,在采购量较小的情况下成本会比较高;

第二,现实中考虑到机枪火力应当对敌方装甲车和远距离人员造成足够威慑力,各个国家传统上机枪使用穿甲力更强的穿甲弹,如美国M249机枪就经常使用M995子弹,中国88式通用机枪也使用DBB88机枪弹,该弹比DBP87普通弹多20%质量,能够保证800米外仍有一定杀伤力。但是,由于穿甲弹和普通弹的内外弹道有着显著差异,两种子弹严格来讲并不适合使用同样的枪管,中国过去有88式狙击步枪误用87步枪弹导致精度急剧下降的案例。因此如果枪管本身无法通用化,那么就将大幅降低枪族化带来的后勤优势,也难以在机枪战场被打坏后修理机枪。

所以,迄今为止美军不装备和自动步枪相同结构的班用机枪,很可能就是出于以上两点。而目前吹的火爆的FN SCAR等新一代模块化步枪,现实中销售也平平无奇,也体现出这种“模块化”步枪极易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而且现实中一般步兵并无在一线临时换装不同长度枪管和不同口径枪管的必要。

SCAR 曾经搞过多重口径,多种枪管长度的设计,但是至今订购不多,美国也只是采购了重枪管型号

中国的枪族化之路

中国79年步兵班主要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班用机枪,三种枪械除弹药外无任何共同点,无法战场上更换零件维修

中国在中苏交恶前并未学习到苏联的枪族化思想,因此虽然中国人把56半,56冲,56班机称之为56枪族,但是实际上这是3种完全不同的枪械,除了子弹无任何共同点。在1960-1980繁乱的环境下,中国研发的63式步枪,67式通用机枪等枪械也没有体现出通用化。

这问题一直到1979年对越反击战彻底爆发出来。由于中国那时候步兵编制仍然是56式操典,全班只有2把56冲和1把班用机枪,火力持续性很差;加之三种枪互不通用,一旦班用机枪射手阵亡、迷路、枪械损坏和丢失,整个班顿时会丧失70%以上的持续火力(当时班用机枪射手两人会携带1000发弹链,而56冲射手是150发,56半是115发,所以机枪损毁意味着火力直接损失70%),在此之后,中国便立即开始了提升枪械通用化的路线,因此著名的81枪族诞生了。

81枪族,完全以机枪为准绳

81式自动步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种制式步枪。于1979年下达的研制任务,1981年设计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产、正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采用木质固定枪托的称81式自动步枪采用折叠金属枪托的称81-1式自动步枪(又称八一杠)。81式自动步枪与81式7.62毫米轻机枪组成81式枪族。这3种武器的主要结构相同,自动机、复进机、击发机构、导气系统、供弹具都能在枪族内各枪互换使用,约有65种零部件可以互换通用。连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达到70%。81式自动步枪主要零部件都要与81式轻机枪互换通用,因此零件寿命必须按机枪的寿命要求(20,000发),但步枪的重量又不得太重。56式冲锋枪自改为冲铆机匣结构后寿命定为10,000发,而且难以保证,往往在节套闭锁肩根部出现裂纹;因为81式步枪闭锁构件结构与56式冲锋枪基本相同,也是冲铆机匣,要按20,000发寿命要求,节套闭锁肩部位必然是最薄弱环节。采取的弥补措施是:改变预转衬铁在节套上的装配形式,保持闭锁部位的完整,不削弱闭锁肩根部强度,并加强了节套右闭锁面与其基体的横向、纵向联接。

由于81式步枪采用机枪标准,所以81式步枪较重,全枪超过了4.6千克。不过,正因为如此,整体可靠性相当高,迄今为止在中国军队没有差评。由于81式成功,中国此后的武器都采用了这个设计,如95式枪族。

95B短突击步枪,95班用机枪和95自动步枪

95式班用机枪采用弹鼓供弹,一次可以装填75发,但是大容量弹鼓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无法克服,如配备弹鼓后重量较大,不利于行进间开火;而在阵地持续性火力输出,又不如弹链机枪能够持续不断开火。所以长期以来,中国军迷都有质疑95班用机枪的言论,甚至有人打算把总产量不足1000把的88式通用机枪下班配发,充当M249的角色。

中国空降突击班,可见这两支95班用机枪在作战前未上弹鼓,属于空枪状态

如今距离95式已经有20多年了,新款191系列武器已经开始缓慢配发部队。根据目前流出的情报,191枪族的步枪和精确射手步枪已经列装,但是根据中国的传统,191系列应当还有和步枪通用性更大的班用机枪。至于新的班用机枪会不会是和开头那种不明枪械一样的“双路供弹”,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空降兵已经开始试装191系列枪械


各国班用枪族化武器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