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家国依稀在梦里》

2023-06-13 00:35 作者:乔布司马光  | 我要投稿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家国依稀在梦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 )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家国依稀在梦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格其物,首先要正视自己品德上的不足,有道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如果不敢正视自己品德上的不足,那么“格物”的对象在哪儿呢?“必须敢于正视自己品德上的不足,这才敢想:立志做正人君子,敢说正直的话,敢做为民请命的事,敢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 “为善去恶”之后,不同人的品德都更加完美,但不同人品德的分量不一样。尧舜之德,重过万金;百姓之德,区区数金。因为尧舜之德,泽被天下;百姓之德,止于乡里。但是百姓如果有“去恶”的勇气,那么百姓的品德与圣人同质,皆为纯金。其量相异,其质相同。虽然百姓不可与尧舜比品德之规模,然而百姓却可自豪地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一个人为善去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之后,才敢谈修身,修身之要,在于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一语,即告诫君子:为善去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不在一时之奋起,而在一辈子坚守。 身修而后家齐,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在外求学务工,很多人在外为家庭的幸福而奋斗。这些漂泊在外的人,大多数人都有助人为乐的美德,大多数人都是奉公守法的良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大多数人都会想家;“美不美,山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漂泊在外,大多数人都会想念家乡的亲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大多数人都会想念家乡的山山水水、“白露为霜”;“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也许旧故里的草木正在春雨中成长,可我们却不能坐在家门前观赏,“当时只道是寻常”、别离之后始怀念。 虽然我们怀念故乡的乡村,但是齐家之道,却主要在城市。有道是“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在城市生活的市民,眼界也会更开阔一些。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是子孙后代成长成才的理想之地。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乡村人口快速流入城市,这些流入人口迅速获得了城乡二重文化背景。城市人口也常常去乡村旅游观光,乡村拥有不灭的太阳、不废的江河、不老的青山。饱受城市快节奏之累的人们,可以去乡村感受一下慢节奏的生活。乡下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春雨绵绵,有“片片芳菲入水流”的夏日荷花,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高气爽,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冰雪世界。游走于城乡之间,“受光于城市与乡村”,眼界会更加开阔,会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改变,会切身感受到城乡一体化的光明前景,会切身感受到国之大者在共同富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我们每个个体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弘扬《大学》之道,坚守家国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同时代就会有更多人脱颖而出,我们向这些时代楷模致敬,对着这些时代楷模,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家国依稀在梦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