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很好,为什么还会导致高分数的恐怖型依恋?
家庭环境很好,为什么还会导致高分数的恐怖型依恋? 当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的时候,其实是对家庭环境与感情链接,对依恋人格形成的影响产生了误解。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依恋人格。 安全,回避,焦虑,矛盾是特指在亲密关系中情感链接方面的人格体现。 而这些人格的形成,绝大多数与儿时和抚养者之间的情感链接和亲密关系的体验有关。 也就是说回避,在他的儿时与他的抚养者之间没有产生很好的情感链接,也没有感受到良性的爱的滋养,他们的抚养者没有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情绪价值的体验。而这一切与他的家庭环境是否富裕,父母是否离婚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以往咨询的客户当中,并不乏这样的存在。 家庭环境优渥,父母做生意,非常有钱; 父母是高知分子,社会地位很高; 家里地位最高的人是军政干部,权倾一方……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家庭有权有势又有钱,父母都在身边,回避所拥有的各方面的资源是优于常人,令人艳羡的。 但是所有这一切是我们所能看见的表面现象。 这样家庭下长大的回避在物质上是毫不匮乏的。父母很“疼爱”,要什么给什么。 可是他们父母唯独没有给予回避的是“爱”。 用实例去说话吧。 客户甲。父母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不俗,但是父母也同时非常的忙,无暇顾及甲,不论家有什么样的诉求,父母都是毫无例外的不予理会,直接塞一把钱打发了事。 客户乙。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企业高管。乙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光环之下,也被父母指挥着学习和生活,除了要求怎么优秀外,其他从不关心。乙倒也争气高考成绩优异,不情愿却也无力抗争父亲,就读了父亲所在的学校。 客户丙。爷爷是老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建国后留在部队,级别不低。军人出身的爷爷。对家里的男孩子要求格外“军人化”。男人就要有铮铮铁骨,流血流汗,绝不流泪。 以上均是我所接触的真实案例。他们生活条件很优越,父母都没有离异,他们的物质生活强国周围很多人。可是他们也从没有快乐过。 和他们聊天,我的心时常会有一丝隐隐的痛。 我们每个人都在原生家庭中多多少少的都会受到过一些伤害。 有的人在伤害中,痛苦反省变得坚强,形成了自己的框架,完善了自我意识。 更多的人在这些伤害中,失去了自我,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否定设置。 引导回避,调整心态,走出自我限制。是一个长期,却不是完全做不到的过程。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