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列宁全集课(3)
(接着笔记)
列宁指出,党是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代表,因而它不能迎合工人群体中的落后部分,其目标在于将工人群众提升到党的理论水平,从而很好地结合工人自身的战斗性。总的来说,党纲不一定与工人的当前意识相一致,它应该是既有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又有一个长远目标。纲领的明确性是党组织在思想上明确性的体现。它是一面旗帜,把大家的工作联结起来,同时又将反对者区别开来。
沙皇专制制度只能代表一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会面临资产阶级中其它部分的反对派。沙皇出于对其世袭罔替的专制统治之稳固性的追求,就会与正常的资本主义机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相容。列宁指出,在反对沙皇专制的意义上,俄国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有联合的政治基础,它表现为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虽然在民主革命中受益最大,但无产阶级也因此获得了阶级斗争的广阔舞台。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马克思讲过,一个阶级与它的政治代表集团可能的关系,二者有可能结合,也有可能断裂。如果断裂,会导致这个阶级在政治舞台上的力量被削弱。俄国社会革命党便是这样,用恐怖刺杀活动而不是从事日常的、艰苦细致的群众教育与组织工作,是对宝贵的革命力量的挥霍浪费。
列宁为什么强调灌输?灌输从来就不是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专利”,在列宁看来,人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受到的是资产阶级的或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灌输,灌输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客观现象,就像物体受万有引力支配一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正在于它让人们不觉得自己被意识形态影响了,而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本能的”或“理智的”看待社会和自己。正如一个中世纪的人不认为自己受万有引力作用一样。正因如此,党的教育工作就是在外部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与资产阶级的灌输形成“拉锯战”。
列宁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无孔不入,包装精致,传播途径数不胜数。在《全集》第七卷,他指出不应不恰当地过分采取选举原则,也是上述原因。这里列宁并不是完全否定选举原则,而是说,在早期,当不成熟的工人群众还占多数,还处于自发状态(工联主义意识)而不是自觉状态(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时,还受到较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如果这时迷信票选就会让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通过选举制兑现成党内的政治领导权。
列宁指出,只能依靠党组织的工作来对抗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工人的灌输,尤其是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下,而这就要求有一个集中制的而非分散的党。集中指的是组织架构意义上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集中指挥,各地方互相协调,在关键时刻投入关键力量,需要无产阶级在行动上的一致。在列宁看来,集中制不能保证革命必然成功,但没有集中制,革命必然失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资产阶级文人所谓的“个人魅力型权威”、“克里斯玛型领袖”等概念,这些完全是描述型的概念,连作为音译词的“克里斯玛”本身charisma(魅力)也是同义重复。这些概念其实是意识形态,它被用来解构他们资产阶级文人无法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的无产阶级领袖。同时他们又提出“法理型权威”,似乎资产阶级是最讲法最讲理性原则的。这些概念被抛出来其实是资产阶级用于攻击和丑化社会主义的一种方式,尽管外表看起来“中立客观”。